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弟书》中“嘎孤”一词,孤僻难懂。表示“奇怪”义的“嘎牛”系列,是“嘎孤”来源的一个层次,字形写为“嘎牛”“噶钮”“嘎扭”“噶牛”和“嘎吽古怪”。表示“奇怪”义的“拐孤”,是“嘎孤”来源的另一个层次。“嘎牛”系列与“拐孤”截搭,组合为新的字形“嘎孤”。截搭后的“嘎孤”系列,字形记为“嘎咕”“嘎古”和“玍古”。“嘎牛”与“拐孤”分别为满语“ganio”“ganiongga”的译词,但由于译音词纷歧,学界对其来源考证亦存分歧。  相似文献   

2.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短  相似文献   

4.
《孤吟》是四川地区在新文学(1)余波影响下产生的现代文艺诗刊。在栏目设置方面,《孤吟》栏目的确立与变更,创作主体"忍冻孤吟"的现代个体精神,"儿童创作"栏目的开发与坚守,皆体现了《孤吟》对"新文学"精神旨趣的继承;在作品内容方面,《孤吟》以青年人的苦闷、被压迫阶级的悲哀、儿童的纯粹之声、对新文学作品的及时鉴赏与讨论等为主,也体现了《孤吟》与新文学之间千丝万缕、和而不同的关系。总的来说,《孤吟》不仅响应和承继了"新文学的旨趣",同时,它本身也成为了新文学在四川地区进行传播的有效助推器。  相似文献   

5.
隐语“孤馆独眠”在杂剧《风光好》中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宋元时期的小说、戏曲文献可以得知,隐语“孤馆独眠”与陶学士故事在宋代各自流传,后由元代戏曲家戴善甫捏合至杂剧剧情中,使之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孚》卦卦辞“豚鱼吉”之“豚鱼”应指一种鱼,如“河豚”、“江豚”,而不应分解为“小猪”和“鱼”。卦辞“豚鱼吉”与爻辞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而并非“鲜有牵连”。豚鱼的回游、鹤的迁徒、月相的周期变化、公鸡的报晓,其季节或时间都是十分准确的,具有“守信”的特征。《周易《以豚鱼、鹤、月、公鸡作为“诚信”的象征。在《周易》中,“猪”意象被作为“好色”、“淫欲”的象征物,而不作为“诚信”的象征。《中孚》卦是讲“诚信”之道的卦。初九爻辞“虞吉”之“虞”应释为“虞人”。《中孚》卦通过天道(月)、人道(虞人)以及地道(豚鱼、鹤、翰音)等来阐释“诚实、守信”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2022年《孤勇者》火遍小学校园现象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小学生对《孤勇者》的追捧有其复杂的原因:从符号文本来看,《孤勇者》创造出的“孤勇”这一概念契合了当今小学生的生存境遇——受社会普遍关注但又不被理解的“孤”与高度内卷下激烈竞争中的“勇”相互交织;从环境角度来看,《孤勇者》的流行既是互联网流量逻辑和用户至上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校园流行文化的朋辈追逐模仿的产物。《孤勇者》火热流行固然有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但其折射的儿童生存状态值得关注。“《孤勇者》十小学生”给教育者带来的启示是,成人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视角理解儿童,以儿童为本位促进儿童发展,要结合儿童的真实生活通过价值引领让儿童走出“孤”成为“勇者”。  相似文献   

8.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怀诸侯之德”句,王念孙据《汉书》将“之”改为“以”。本文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详细论述了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从而认证《史记》不误。  相似文献   

9.
《滨州学院学报》2022,(5):14-20
“用间”在《史记》关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战争记载中多处出现。通过最早的“用间”理论作品《孙子兵法·用间篇》对《史记》“用间”策略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载以“内间”为主,辅之以“死间”“反间”“生间”,同时还存在无法分类的部分。这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用间”实践与孙子“用间”理论之间有所区别。其中,《史记》记载战事中的“反间”内涵扩大化了,实际上类似于孙子所言“乡间、内间、反间”的结合体。这导致后世学者在解释“反间”时,常将《史记》具体记载作为《孙子兵法》“反间”的注解,但两者实际存在不同。“用间”的理论与记载是从春秋至秦汉军事理论与兵学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10.
周飞虎 《江苏教育》2008,(17):52-53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载于南朝·梁·憎佑《弘明集》)  相似文献   

11.
"孤"和"寡人"二词历来被释为王侯自称的谦词,但学术界对此争论不断。文章结合二词的本义,对《左传》中二词的全部102条用例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比较,认为春秋时期诸侯有凶事时自称曰"孤",其余一般情况下自称为"寡人",即"有凶称孤,无凶则称寡人"。  相似文献   

12.
三.《左传》与《史记》之不合 《左传》与《史记》记事,时有不合。细考其不合的原因,当是多方面的.就多数情况而论,是司马迁失考误采.班固批评《史记》“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柢梧”.其论并非诬罔太史公,这是一种情况.也有《左传》失误而《史记》正之者,这  相似文献   

13.
李白作诗颇擅用典,《史记》作为古代典故的一大源泉,李白对之非常关注《史记》人物。裴斐先生早就关注到李白诗中有诸多《史记》人物,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史记》人物大都有明显的“士气”,这些士气大致可以归纳为侠刺之士气、国士之士气和隐士之士气三类。虽然士气不同,但共同指向的却依然是李白的功业理想。  相似文献   

14.
王友敏先生《〈资治通鉴〉标点纠谬》提出,《北史》《北齐书》及《资治通鉴》中的"薛孤康买"应断为"薛孤康、买",指"薛孤康、薛孤买"二人;"薛孤延康买"应为"薛孤延、康、买",指"薛孤延、薛孤康、薛孤买"三人。王先生的主要依据是《元和姓纂》的一则史料,因其论证欠严密,且以其结论比照于历史情境也存在诸多不合,故其结论恐难成立。按当时的出使惯例,"薛孤康买"作为使主,只能是姓薛孤名康买之一人,《资治通鉴》对此已有鉴别与修正之功;"薛孤延康买"当为二人,但究竟是"薛孤延、康买"还是"薛孤延、薛孤康买"尚难确论。  相似文献   

15.
“孤”“寡人”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谦称。《吕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高诱注:“孤、寡,人君之谦称也。”君主何以谦称“孤、寡”?《战国策·齐策四》云:“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王侯称孤、  相似文献   

16.
《史记·晋世家》认为“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许多史学著作采用此说,使《史记》说一直是学术界主流说法。与《史记·晋世家》不同,《国语·晋语》记载“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一些学者认为《史记·晋世家》记载有误,应采用《国语》说,却得不到学术界认可。本文认为,《史记》所载重耳年龄有失,学术界应予以改正,《国语》说虽相对合理,然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关于重耳的年龄,学术界应以存疑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思想感情;《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史记》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故鲁迅誉《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金文材料,对《诗·小雅·彤弓》中的“贶”的词义进行了研究。“贶”在金文中义为“转赐”,后世典籍用为“赐”。毛亨传训“贶”为“赐”,郑玄笺认为“贶”有“欲加恩惠”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由“欲加恩惠”可知“贶”可训为“善”。本文认为“贶”由“赐”义到“欲加恩惠”,再由“欲加恩惠”导出“善”这一义训,是可以讲通的,不必改读他字。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继承了《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之精神,司马迁是以孔子第二自居的,故《史记》是第二部《春秋》。这种观点的偏差在于:既没有考虑到春秋与西汉两个时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差异,也没有顾及到司马迁与孔子千差万别的个人经历。孔子对春秋“乱世”无能为力而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通过“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来达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目的,其着眼点在来世;而司马谈发凡起例的《史记》之创作目的一为“宣汉”,二为整合学术,为西汉统治者“献治安策”,以适应西汉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其着眼点在当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