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教育史上,儒家学派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思想体系,就是它有一以贯之的基本典籍,即孔子所编纂、删订的“六经”:《诗》《书》风》《乐》《易》《春秋》。《庄子·天运》指出:“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曾强调:“孔子以《诗》《书》《礼》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根据自己的思想,把“六经”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教材。那么,孔子编订这些教材的指导思想究竟有哪几方面?对这一问题,孔子本人没有给出…  相似文献   

2.
《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六经”为孔子所编,或孔子曾编过“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曲折离奇的过  相似文献   

3.
<正>《国语·楚语上》记载了春秋时期申叔时提出的教育楚太子的九门功课(即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为论述方便计,下文简称“九艺”),而《庄子》《礼记》等文献提到孔子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弟子,前贤时彦就孔子“六艺”的研究较多,而对申叔时“九艺”及二者比较研究者鲜少。有鉴于此,有必要通过对比这两种教材(孔子传授“六艺”的同时整理典籍作为教材,申叔时“九艺”亦当有相应的教材),  相似文献   

4.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5.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6.
从孔子编“六经”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杭炜,姒桐孙《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  相似文献   

7.
孙颖 《现代教育》2011,(Z2):120-121
至圣先师孔子最早设立"私学",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了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正是这一国学体系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才能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时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  相似文献   

8.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0):20-21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称“诸经”,而不称《五经》或《六经》?因为在这部分中,除了解读《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对《孝经》的解读,因而称为“诸经”。《庄子.天运》篇中论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说的“六艺”,如指了“五经”,怎么称作“六经”呢?原来是在《礼》中,除了《礼记》之外,还有《周礼》在内,如它所说的:“我…  相似文献   

9.
《张衡传》写道:“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课本中对该处的“六艺”注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有人提出《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六艺”的解释注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两处对“六艺”的解释不是正相矛盾么?对于这个难点,有一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刘向、歆父子校书之分职,与《别录》、《七略》所分六略,除《六艺略》外,一一对应。从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内容的旧六艺,发展为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内容的新六艺,孔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六艺略》之得名,正在于对六经教化功能的强调,并体现了刘氏父子对旧王官之学的传承,以及建构郡县制帝国学术体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所谓“十三经”,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必读书”,“十三经”中的十三种书,是逐渐增加而成的。所以先要谈谈:“六经”、“五经”,“九经”和“十二经”。孔子删定的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以后,到汉朝收拾残余,亡失了《乐经》,从此就只有“五经”。《礼》自汉代以后,所传凡三书,即《周礼》、《仪礼》  相似文献   

12.
“十三经”     
“十三经”即十三种书,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尊崇为经典的“必修读物”。它是由“六经”、“五经”、“九经”和“十二经”逐步增加而成的。孔子删定的“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后,到汉朝收拾残余,亡佚了《乐经》,从此就只有“五经”。《礼》自汉代以后、所传凡三书,即《周礼》、《仪礼》和《礼记》;《春秋经》也有秦以前三个人所作的“传”留下来,即《左氏传》、《公羊传》、《谷  相似文献   

13.
古籍中,“六艺”有两种意义。其一,指射、御、礼、乐、书、数六种知识技能。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其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六艺”指前一种意义。这是因为,后一种意义中,六本书中的《乐》已经失传,流传后世的只有五本书,常称之为“五经”,而很少称之为“六艺”。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师说》一文中最后一小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中注释第22翻译为"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通,普遍。"笔者觉得这个解释很值得商榷。尤其是  相似文献   

15.
“子以四教”别解●陈桂生孔子私学究竟“教”什么?似乎清楚,又像是一个谜。《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加之,其中尚有“孔子晚年而喜易”,死前二年,“因史记作春秋”之说,今人或标以书名号,成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似文献   

16.
六书是对汉字六种造字方法的归纳,包括象形、指示、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六和指上下和东西南北,泛指天下和宇宙。如“秦王扫六和”。六艺可以指古代的六种知识和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也可以指六种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义专就《诗经》而言,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囊括了《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六出雪花的别称。古人还将雪花称为“碎玉”“琼玉”“碎琼乱玉”等。六腑人体中六种脏器的合称,包括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和小肠。六部我国古代曾有“…  相似文献   

17.
一经部古代文人把先秦儒家的古典著作《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六经”。实际上,秦灭以后,所谓“六经”中的“乐”已失传,只剩下“五经”了。到了汉代,《礼》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并非《礼经》的分化,是三部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18.
世界最古老、使用最久的系统人文教材──《六经》韦石我国古代的《六经》,堪称世界最古老、使用最久的、系统人文教材。《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关于它的著者,历来一直有争论。据考,这些典籍大多起始于商、周,经过漫...  相似文献   

19.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在讲述孔子时说:“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后面又接着说:“孔子的学说影响很大,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最古老的典籍,当然是《诗》、《书》、《礼》、《乐》、《易》、《春秋》,通常就称它为《六经》或《五经》,因为今文家认为《乐》是没有书本的。中国最早的学者当推孔子,但是我们在《论语》上没有看到以《经》总括经籍的说法。较早的是《荀子》的《劝学篇》: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还有《庄子·天运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