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新闻报》在国货运动大会之际推出了《国货运动特刊》,本文着重分析其在新闻报道和言论方面的特色,并研究其是如何宣传国货运动大会,推动营造国货热潮舆论的。  相似文献   

2.
刘钰颖 《东南传播》2016,(7):158-160
1927至1937年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货运动,在此期间洋货却依然是消费的主体,最终作为运动策源地的上海以惨败收场。国货与洋货激烈竞争的历史被记录在《申报》广告中。作者基于史料《申报》影印版,以《申报》黄金十年期间的洋货广告为研究对象。探究已经步入广告现代化时代的外商广告策略,结合对上海消费主义盛行大环境的解读,探究洋货在中国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月份牌广告是民国时期极为普遍的一种广告样式,其兴衰起落与中国早期消费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在考察月份牌广告时,尤需注意到作为民族主义思潮表现的国货运动与之有着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在国货运动推动中国商人将产品广告投放于月份牌的过程中,一种民族现代性的想象也被构建起来,并且由于这种投放既带有浓厚的爱国情操,又呈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因而这种民族现代性想象愈见复杂。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8):56-6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货运动的背景下,企业界为达到宣传国货的目标,将国货宣传话语与重塑青年的社会主题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文化。本文以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创办的国货行业刊物《机联会刊》为中心,试图揭示上述商业化力量在宣传国货的过程中对近代青年文化的建构。具体而言,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借助媒介渠道,将国货宣传话语嵌入青年的个体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性别讨论中,从道德思想、职业态度、家庭观念和性别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形塑和重构,试图打造出企业界期待的"国货青年",构成近代青年文化的特征之一。此种现象,扩充了对近代青年文化的多维理解。  相似文献   

5.
全行  王琪 《编辑之友》2022,(12):100-107
民国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的提倡、民主思想的激励,以及救亡图存积极分子的大力推进,20世纪初掀起了一场以振兴民族经济为目的的国货运动。在此运动中,编印书籍、散发出版物等是扩大国货宣传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这期间涌现出大量以国货为主题的书籍。这些书籍成为政府、商界、学界、民众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不仅对民族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促进了爱国、民主等思想的普及。书籍的选题和编辑针砭时弊、循循善诱,是民国时期书籍出版中颇具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国货运动以商战的姿态登上经济和政治舞台,至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中国工业在激烈的产品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国货运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陈雅莉 《新闻大学》2022,(9):60-72+119
近代中国的时尚传播场域充满了激进的民族主义色彩,无论是洋货时尚还是国货潮流,都充斥着时尚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角力。研究表明,洋货潮流在中国民族意识的生成过程中发挥了作为排斥者和参照物的双重作用;国货观念以及国货运动则体现了被排斥者对排斥者的排斥,负载在国货上的民族意识在这种冲突中得到了强化。国货运动基于对商品民族性和时尚性意义的双重建构,促成了宏大的中国民族意识的实体化与私人化。民国报纸对国货民族意义的建构是通过“爱国主义”“国民道德”“标准净化”“理性示证”等多元的话语来完成的;而将国货嫁接“摩登”,则融合了现代化与民族主义两大潮流,弥合了近代“爱国”与“摩登”的冲突与断裂。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06,(27):9-9
1、佰草集:大家对其产品效果反应平均,不同的肤质各有偏好,国货中价格算高的。 2、清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柔白系列最受好评,只要用过的MM基本都赞好。 3、相宜本草:上海产,也是汉方,祛痘面膜和八杯水补水霜口碑突出。  相似文献   

9.
陈旻 《新闻世界》2011,(12):127-128
许多经典国货沉寂多年以后,重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包括百雀羚这一经典老护肤品品牌。卷土重来的百雀羚保留了经典产品,进行了产品创新和宣传推广。它在推广过程中,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既使用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更是借力于各种网络传播平台,比如百雀羚官方网站、论坛、淘宝网店、视频网站以及讨论国货的QQ群。百雀羚借着复古之风,靠着自身的传播推广,重新走向了品牌复苏。  相似文献   

10.
申志清 《兰台世界》2017,(9):97-100
五四运动时期,社会各阶级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身的爱国情感,践行爱国行为。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社会的一支新兴力量,在全民族的爱国运动中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巧妙地借助商业广告,实现了爱国与赢利的双重目标。以"爱国""、国货"为题材来做商业广告,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特征,也为爱国思想的迅速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载体和平台。本文主要以1919年的《申报》广告为例,系统论述了五四运动时期爱国广告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以此来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行为作出政治学分析,并提出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瑞 《大观周刊》2012,(45):179-180
从国货最初的产生至今的一百余年,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几经沉浮,终于又有复苏趋势。本文将对国货品牌的演变进行介绍,并对国货品牌竞争优劣势进行分析,最终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来从国货品牌的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四方面对其复兴之路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戴倩 《新闻世界》2014,(2):146-147
近几年快要被遗忘的国货在商品市场中异军突起,带领一批"中国制造"的商品焕发出了活力。我们熟知的相宜本草卷土重来,带着时代的记忆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一系列包装与广告的改革变化,进行了产品创新和品牌推广。在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多加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国货更好地结合的问题。在发展经济同时,挖掘潜在的文化软实力,将其转化为国家的发展利器。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泛滥致使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破产,危害民族利益,甚至危害到民族存亡。在此背景下",国货"观念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把国货的兴衰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抵制洋货、消费国货成为中国人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朱小羽 《青年记者》2017,(32):119-120
国货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在1933年到1935年达到高潮,被称为“国货年”运动,而《申报》作为旧中国最负盛名的一份商业性报纸,以其优质的内容、开阔的眼界、精准的定位,以及适应时代背景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赢得读者的喜爱.为适应当时上海经济信息的需求量,除去商业广告,《申报》报道了大量的经济新闻,详见于各版的消息、专题报道以及副刊,成为当时“国货年”运动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高巨华 《视听》2022,(4):58-60
国潮的崛起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老国货到新国货再到国潮,符号修辞渗透其中.老国货中的隐喻对应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含蓄、内敛、谦虚的特征,是文化的隐喻、文化精神的具象呈现.新国货时代,新国货品牌不再盲目模仿国外产品,开始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新道路.而国潮时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国潮存在文化认同和消费认同.国潮品牌联名创新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公众人物及其权利限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人 物 概 念的 源起 ” 1960年 ,《纽 约时报》刊 登了一黑人 组织指责蒙 哥马利市 警察局长 沙利文镇压 黑人运动的 广告,沙利 文提出起 诉,他列举 了广告中的 材料有几 项是不真 实的。结果 法院判决 《纽约 时报》赔偿沙 利文 50万元。《纽 约 时 报》  相似文献   

17.
檀琳 《新闻知识》2021,(4):8-13
通过多重媒介、多种形式、多维内涵的构建,经典国货的媒介形象日渐从便宜耐用向代表"中国制造"转变,塑造出现实与历史呼应、传统与时尚互补、个体与民族情感共融的品牌文化内涵.从媒介社会学视角,运用"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消费社会""场域""景观社会"等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大国和平崛起的政治隐喻、经济升级转型的信心引导、...  相似文献   

18.
《滨江时报》是哈尔滨现代时期地方大报,从1932年哈尔滨沦陷前的"抗日"到之后"亲日"的历程中始终未改"反赤化"论调;虽然其在沦陷时期对满、日、苏外交关系等的报道袒护满方、亲日反苏,但依然难免停刊的结局。《滨江时报》从"抗日"到"亲日"的立场转变令人惋惜,一贯反"赤"而被"合并"的命运更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洋货本身体现了被压迫的事实,被深深地打上压迫与反压迫的烙印,因此抵制洋货成为爱国的表现,使得"国货"一词被社会各界提倡并接受,其后发展成如火如荼的国货运动。  相似文献   

20.
禹建强 《青年记者》2003,(12):12-14
2001年5月,由中国最权威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上市公司北大青鸟联手推出的报业新秀《京华时报》强势杀入北京报业市场。在一年之内,《京华时报》在全国报刊广告收入排名中位列16,2002年全年广告经营额达到3.5亿。《京华时报》被称为北京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