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晖 《新闻战线》2023,(21):54-57
更加深刻地链接“我”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精准地定义中国国际传播的“世界身份”,对于全面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至关重要。我们应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共同价值及技术进步为引领,拓展国际传播新疆域,对中国实践进行意义再阐释,找到共同话语空间,汇聚多元主体表达的国际传播力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也无优势可言。接受美学强调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要地位,为破解中国广播电视的语言译制障碍与国际传播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译制过程中密切关注受众的接受效果、适度超越受众的审美"期待视界"、精心设计文本的"意义空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构建与受众互动的优质平台、打造节目品牌、全面推进"本地化"、建立收听收看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对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中国文化与海外受众话语体系的精准对接,促进新形势下中国广播电视的译制与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吕峰 《中国出版》2023,(9):61-64
提升网络空间主流价值传播力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题中之义。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以及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全媒体时代,提升网络空间主流价值传播力要注重培育话语主体的综合素养,构建话语主体—受众协同对话机制,提升话语主体的引导力与影响力;要注重实现话语内容的现实性转化,话语表达的时代性转化,话语形式的现代性转化,提升话语说服力与吸引力;要注重优化传统网络传播平台,抢占移动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话语载体的辐射力与渗透力。  相似文献   

4.
王洋 《传媒》2023,(1):55-57
短视频在重构乡村文化、强化身份认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机制,但因主客体界限模糊消解话语权威、碎片化传播消解话语逻辑、同质化严重消解话语认同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文化的传播发展。为确保乡村文化传播中短视频逻辑进路的正确方向,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质量为保障推进短视频优质输出和长效供给,以平台整合为依托拓宽传播渠道,通过主体、内容、平台的突破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核心驱动。  相似文献   

5.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而知己知彼是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基础.了解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保证.本文从受众视角探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并从内容、形式、传播处所、传播主体的立场四个方面提出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吴琦 《中国出版》2023,(24):16-19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作为全球社交媒体的新兴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发凸显。中国企业开展青少年国际传播,对助力国家发展、塑造国家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在面向青少年开展国际传播的实践中,持续推进精准传播,打造传播平台,创新传播手段,营造话语共通性、情感共通性、价值共通性,建立多元逻辑、多元共生、多元共识的青少年话语方式,以青少年视角开展国际传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对于如何提升华文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以及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且持续攻坚的课题。作为中国媒体参与国际传播的一个另类样本,凤凰卫视在发展其独有的国际传播特色并持续吸引全球华人受众关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其致力于打造国际媒体视角的华人话语平台的愿景,也为华文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8.
当代传播要满足受众深层次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传媒应该怎样去深入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受众?传播的信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及如何固守传播阵地,保证自身传播信息的内涵文化不悖于主流文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这些问题必须得到传媒的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不然,我国传媒就难以把握更多的机遇,担负起以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而推动中国快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就难以与国际强势传媒抗衡而为传播先进文化固守阵地;就难以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下更多趋向同质化发展的过程中凸显文化、民族的异质性。一、现状:受众深层次需求远…  相似文献   

9.
戚德祥 《中国编辑》2023,(11):10-16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作了深刻阐释,为出版强国建设指引了行动方向。一是立足中华文明连续性,引领新时代出版发展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提升出版国际传播力;二是立足中华文明创新性,推动科技与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塑造出版融合发展新业态,扩大优质内容供给,创新内容呈现传播方式;三是立足中华文明统一性,以多元文化出版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出版多元协调发展;四是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构建出版国际传播文化融合生态、多主体融合的出版市场新生态和互联网生态,形成出版国际传播生态体系,增强出版国际传播效能;五是立足中华文明和平性,积极搭建中外出版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传播多元文明和合共生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严艳璐 《东南传播》2020,(12):68-71
新冠疫情背景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现实诉求将重大突发事件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研究意义和紧迫性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重大突发事件场景下传播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主流媒体携手新媒体、社交媒体优化对外传播阵营,舆情信息呈裂变式扩散,国际舆论形势愈加复杂。通过转变中国对外话语叙事思维,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中国故事全球传播,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持突发事件传播等策略,以达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目的。传播效果评估反映中国国际传播主体数量少且影响力较低、传播内容吸引力不佳等问题,为改善国际传播策略提供有效建议。因此,未来研究中亟需加强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机理与规律等理论创新,不断完善基于新兴科技的传播效果自动评估与智能优化系统,为重大突发事件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国际竞争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领域,文化逐渐成为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大运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起到积极作用。搞好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能为中国大运河提升国际影响力助力。因此,要优化传播主体、创新传播内容、转变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挖掘传播内涵,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接受习惯,对外讲好中国运河故事。  相似文献   

12.
在以“国家”为主体和内涵的传播活动中,口语传播一直是其主要形态之一.在积极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加强对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现象、规律的研究,既是理论需求,更是实践的迫切需求.文章将着重从修辞学、语言学、话语学等视角就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的形式、主体、特征、问题及对策等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拓展国家传播的范畴与深度,提升我国国家话语传播主体的口语能力与话语权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3.
对于原创传统文化节目来说,传播力既包含了其作为传播媒体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为其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所具备的能力与影响力,同时,还反映出中国媒体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实施过程中所具备的实力。提升原创传统文化节目的传播能力与传播影响力,需要把握专业性、持续创新,提升节目的原创力;开发出有价值的内容,实现传统经典的当代呈现与传统文化的增值效应;以差异化定位实现品牌化发展和提升人员传统文化素养等综合实力的提高;同时,还应重视受众的传统文化需求与参与创造,通过整合传播渠道与内容,提升节目的整合传播力。  相似文献   

14.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婷婷 《视听》2023,(5):14-17
主流媒体短视频实践从话语选题、序列结构、私人化阐释、多模态符码等层面进行转向,探索并形成了精准触达的话语生产机制、汇聚多元主体的话语融通机制、激发公共情感的话语扩散机制等三方面的独特效能机理。主流媒体需进一步克服其话语传播困境,在平衡媒体话语的可看性与可信性、加强人格化叙事、深化PUGC模式等方面推进主流话语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掘主流媒体话语的连接能力、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王耀民 《新闻知识》2023,(8):50-53+95
在国际社会中,文化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文化领域自主表达声音、立场、主张,并通过话语传播使自己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文化主张为他国所理解、接受、认同,进而影响舆论走向及世界文化发展的集权利、权力、能力的统一体。文化话语权与传播能力息息相关。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话语权有所提升,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强化整体战略布局、搭建多元立体话语网络,主动实施“议题设置”、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创新话语传播内容、多维设计传播形式,加强国别研究,推动“一国一策”精准传播不失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万物皆媒”时代下,受众不仅参与信息的生产、消费,还参与了信息的分解。主流媒体设置的议题经由受众分解和重构,新的议题层出不穷,议题迭代周期暂态化,新闻搭车效应愈加显著,种种现象为主流媒体的传播纠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传播纠偏力和舆论引导力,主流媒体从“庙堂式话语”向“江湖式话语”转变,从单一发布平台向融媒体平台拓展。本文试从融情传播视角出发,对《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了数据的抓取、清洗与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主流媒体在实践层面话语转变的策略及特点,旨在为主流媒体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王若江 《传媒》2021,(16):81-83
在信息传播全球化、全媒化、全民化语境下,浙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抓住用好国际传播新机遇、新动能,创新实施节事活动传播策略、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媒企协作传播策略、平台整合传播策略,全力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传播影响力,推动党委政府、主流媒体、企业家、专家、自媒体等同频共振,组合传播浙江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李念 《新闻记者》2005,(6):25-28
广义概念的国际报道包括外国或国际新闻,也包括对外传播本国的新闻。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说.涉我国际报道是有关我国的国际报道的跨国家、跨文化的传播。跨国家是指新闻事实来自国内外并具有国际认知价值;涉我国际报道的传播主体是国家这一特定主体;传播客体除了外国公众外,还包括本国的受众。而所谓跨文化是指国际报道的传播一般都经过一个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信息二次编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