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音乐与道德的多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作为以审美价值为最根本价值的艺术形式,对人的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作用。我们以音乐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音乐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探讨人的道德建设问题,针对现实中的某些音乐现象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荀子作《乐论》,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理论,然而音乐在儒家的思想中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与价值,音乐是附属在儒家伦理学之中的。荀子赋予音乐以深刻的伦理价值,重视音乐在道德建设过程中的特殊功用,并将伦理作为音乐评判的根本标准。荀子音乐思想的伦理学维度既使得传统儒家极其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但又忽视了音乐自身的审美价值,阻碍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7,(7):83-86
大学生由社会道德人转向生态理性人的教育,具有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升华的价值意蕴。构建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大学生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是大学生由社会道德人转向生态理性人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教育重新审视人格培育的道德实践方式及道德主体的内在品质与价值建构,强调道德内涵养成而非人类智识开发和伦理行为规范.将人性发展、思想文化素养和精神状态作为建立健全社会德育价值的追求,注重人内在价值的独特性与所具有的发展潜能性,通过启发和提升民众作为现代社会之公民的道德意识和行动自觉,培育具有公民性信念和优良德性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的时空境遇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道德建设的引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坚持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制度出发论述道德,认为道德的旨归是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存在和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和谐,走向人的解放的精辟见解,对我们构建当前的社会道德体系,改善社会管理,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建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和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6.
徐复观所著<中国艺术精神>是海外新儒家的代表著作之一,他在探讨音乐在中国上古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孔子、儒家与音乐的关系的时候,没有严格遵循历史科学的方法.徐复观夸大了音乐在上古社会的影响力,没有充分考虑音乐在孔子和儒家思想中的工具性价值,并把当时的音乐看作是纯粹的、独立的艺术形态.他在调和上古音乐的道德工具性与艺术独立性时,常常自相矛盾.为了重建中国思想的新道统,重建一个价值和信仰的权威体系,他对历史材料进行了重新编排和主观阐释.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些道德滑坡现象引起众多思考。道德评价失衡、价值取向混乱、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道德教育扭曲变形。从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目前道德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并提出加强和完善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制度建设;构建现代价值理念,以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引导个人行为;追求法治体系下的道德自律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除了形式上的艺术美外,还有内容上的道德美。道德美从外在的形成看,是由于音乐中包含的道德因素与艺术形式的结合;而从内在的根源看,则是因为道德作为一种追求"善"的社会规范,在具有道德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道德美与艺术美是音乐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者一般是统一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冲突。应当发掘和体会音乐艺术中的道德美,利用其价值,为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杜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人的社会价值,他要求教育要尊重人性,以儿童为中心,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形成建设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用才干,通过教育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技术、有创造精神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的社会化的人,改造并创建自由、民主、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0.
杜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索人的社会价值,他认为教育要尊重人性,以儿童为中心,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形成建设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用才干,通过教育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技术、有创造精神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的社会化的人,改造并创建自由、民主、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一、生命道德的提出及其价值 1.生帝道德的提出 道德存在于关系之中,而人与生命之间也是一种关系,故人与生命之间有道德可言.以往谈到人的关系世界时,只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集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纳入. 对人类道德发展历程稍加回顾.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人类的道德范畴已由"中观"的社会道德(人际道德)向宏观的自然道德(生态道德)和微观的自身道德(个人美好生活)两个维度拓展.  相似文献   

12.
人的道德价值是由其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社会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个体形成能够有所贡献的个性特质,人才竞争将道德建设与现实的经济基础紧密联系起来,故而应得到坚挺的伦理支持,并应使之在进一步的运作之中,不断加以完善,从而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向“善”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及自我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彝族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把天地作为伦理道德的根本,把伦理道德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据.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包括亲族道德、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生活道德、人生不同成长阶段道德等内容较全面的道德规范体系.其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家支等群体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把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结合为一体,强调道德的特殊性.总体上,彝族古代社会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是以追求道德的人为理想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围绕道德问题的社会焦虑投射到学术领域成为道德的探源热,但从西方的现代性断裂开始,现代西方人已经用自明性原则把古典意义上道德和上帝一起埋葬了,而基于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新道德不仅迷失了道德的本真,而且已然沦为弱约束的法,继而成为法律的可有可无的冗赘.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期待,真正需要重建的不是道德,而是人们对超越性价值及至善之道的信念和向往,这一信念必须建立在人们对超越性价值的本体论体认之上.体认不能建设,只能通过对人们的超越性价值期待的唤醒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自信     
《湘南学院学报》2018,(6):24-27
道德自信是人对自身道德本性、道德实践、道德价值的确信心理。道德自信根据社会结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差序道德自信和团体道德自信。树立道德自信有向内、向外两个路径,树立道德自信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遵循人本性、历史性、实践性三个主要原则。道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道德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道德自信对于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必不可少的。道德自信为人类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价值指引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除了形式上的艺术美外,还有内容上的道德美。道德美从外在的形成看,是由于音乐中包含的道德因素与艺术形式的结合;而从内在的根源看,则是因为道德作为一种追求“善”的社会规范,在具有道德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道德美与艺术美是音乐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者一般是统一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冲突。应当发掘和体会音乐艺术中的道德美,利用其价值,为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平衡,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平衡.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指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整体和谐的价值体系.现代社会中,我们追求与建设生态文明,理应在这一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促进国民对与生态文明相符的道德责任的觉醒,并引导公民自觉且积极地践行对自然、对人与社会、对自身的道德责任.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启发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并在有效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有着丰富的价值启迪.  相似文献   

1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中的个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并将之解读为个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区分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完成对利益的普遍性抽象,利益成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哲学范畴;他们看到了社会物质条件对于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并没有因此就将社会物质条件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因为他们意识到人屈从于物的力量也会产生异化现象.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物质利益层面的经济建设固然重要,但有可能导致物化价值的风行,因此精神价值层面的道德建设也需加强.  相似文献   

20.
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接受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道德接受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价值导向、群体背景和道德情景.分析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可以为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