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为之激愤,《益世报》作为当时主要的新闻舆论媒体,在舆论导向上起了很大作用。它系统揭露日本的侵略本质和野心,号召国人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益世报》也乘势发展壮大,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报纸。文章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益世报》的对日言论和报道,从中可以看出《益世报》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以来,天津报界迅速成为涉日信息与对日舆论的重要集散地。与比肩齐名的《大公报》稍显暧昧的对日态度不同,《益世报》旗帜鲜明地抨击日军侵华行为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其文艺副刊《语林》更通过发表战斗檄文、储备文化力量等方式弘扬了激荡的抗日爱国思潮。凭借应时的文风转向与笃定的立场坚持,《益世报》文艺副刊在这一时期成为进步作家的集结地、左翼文学的同盟军。  相似文献   

3.
《益世报》1915年创办于天津,至1949年在大陆停刊,“是中国近现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重要报纸,与《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旧中国四大报”。1946年10月16日沈从文接编《益世报·文学周刊》,至1948年11月8日停刊,这是沈从文编辑时间最长的一个副刊,也是他编辑的最后一个副刊,不仅融汇了他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同时也更进一步寄托了他对文学的种种希望。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早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后发起成立觉悟社,参加领导了天津的“五四”爱国反帝运动。1921年,周恩来远渡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这期间,周恩来与天津《益世报》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仅在《盖世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而且,在赴法勤工俭学时,还被该报聘为特约记者。周在旅欧期间,为《盖世报》发回大量报道。从周恩来在《益世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风范和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天津《盖世报》(日报)创刊于。1915年10月10日,创办者为天主教神甫雷鸣远(比籍)。雷鸣远原为巴黎修道院修士,190…  相似文献   

5.
1933年7月,臧克家在闻一多、王统照等资助下,自印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第二年三月,由开明书店再版。《烙印》一出版,天津《益世报》、《大公报》、上海《文学》、《文艺月刊》、《现代》、《诗与散文》、《新垒》、《申报》,北平《众志月刊》、《晨报》、《中和报》等众多报刊先后发表了十四篇评论文章,受到了广泛  相似文献   

6.
我生于文学世家,教育世家,又生于新闻世家。先父在大学、中学教书期间,数度在报社兼职,担任编辑。在我幼年,家中不仅仅有《儿童世界》、《小朋友》等儿童刊物,也有《民国日报》、《大公报》、《益世报》,还有《新青年》、《观察》,乃至《宇宙风》、《人间世》、《逸经》,甚至也有《沙漠画报》、《369画报》,总之幼年生于书中,  相似文献   

7.
10几年来,我在上海《生物学教学》、北京《生物学通报》、山西《生物报》、《黑龙江招生通讯》、《黑龙江招生考试》报、《黑龙江电教研究》等报上共发表习作80多篇,然而未被采用的文稿有230多篇。退稿为投稿的近3倍。为此,我对退稿作了认真思考。现将一些心得介绍给热情撰稿和积极投稿的青年作者并祝愿他们获得成功。退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相似文献   

8.
我从小学起就开始发表作品。那时候喜欢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杂志,读多了就想写,于是试着给报纸投稿。1986年10月,我在《少年智力开发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童话《聪明  相似文献   

9.
《中文自修》2005,(7):F002-F002
梁实秋(1903—1987).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1903年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这期间开始翻译和创作,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回国后在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先后主编过《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自由评论》《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等。1949年去台湾.1987年11月3日病逝。主要著作有评论集《冬夜草儿评论》《浪漫的与古典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梁实秋札记》等,还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  相似文献   

10.
王国华 《初中生》2010,(8):16-19
我从小学起就开始发表作品。那时候喜欢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杂志,读多了就想写,于是试着给报纸投稿。1986年10月,我在《少年智力开发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童话《聪明的狐狸》。编辑是李霞老师。其后的几年问,她又给我发表过不少作品,使我在中学时代就成了校园名人。  相似文献   

11.
3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 陈毅生于四川乐至。他在求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追求进步,特别喜爱文学,后到法国勤工俭学,因组织学潮被押送回国。从那以后,他经常给重庆《新蜀报》投稿,1923年成为该报主笔。陈毅的诗文引来不止一位女性的爱慕,其中一位不知名的美女读了他的诗后,来信表达了“无限的缠绵”。  相似文献   

12.
自考与自信     
我第一次参加自学考试是2000年4月,当时我已经35岁了,在自考大军中可谓“胡子兵”了。第一次报考的是法律专科的《宪法学》(一)和《法学基础理论》,我只是报着试一试的态度;成绩出来以后。《宪法学》(一)64分,《法学基础理论》53分。《法学基础理论》不合格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门课比较枯燥难懂,尤其对我这非本专业的初学者来说确实不容易:但是《宪法学》(一)考试合格多少给了我一点鼓励,增加了我的自信心——年龄不算太老,记忆力还凑合。  相似文献   

13.
柳无忌主编《益世报·文学周刊》期间对朱湘之死多有纪念:发表怀念文章,登载朱湘生前作品,评介朱湘遗作,为朱湘遗孤募捐等。这些纪念活动,为朱湘研究留下了一些史料。但至今未见学术界对这段报刊史料的整理,因此,钩沉这些史料,既有资料价值,又有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父母     
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相似文献   

15.
1937年8月日寇占领天津,天津英、法租界成为“中立”的“孤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日伪的新闻统制下,天津原有的报业凋零,《大公报》、《益世报》等著名大报被迫迁移或停刊,《京津泰晤士报》和《华北明星报》等外文报坚持出版,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利用“孤岛”复杂政治局势秘密出版的抗日报刊。  相似文献   

16.
我是李冰燕同学的老师。1998年秋天,李冰燕初中毕业后,到由河北师院教师靳虎等同志承办的我省第一个全日制高教自考助学预科班学习。当时,我负责教务、办公室、财务管理,一身兼三职,有时还要到大专、预科班上做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年后,李冰燕到中文专业自考1999级专连本助学班学习,我先后给她讲过《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论著选读》三门课。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卖字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书法是很有名气的,尤其是他的章草,深为书法爱好者喜爱。很多人都想重金购买沈先生的书法作品,然而他总是惜墨如金。不过有一次,沈从文先生却破例卖了一次字,卖字的钱他分文未取,而是援助了一个年轻人。那是1917年,沈从文先生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时的事情。在众多来稿的作者中,他发现有一个就读于河北高等工业学校的16岁的学生很有才气,这个学生叫章恒寿,当时笔名芦苇。沈先生便将芦苇的诗作选发在“文学周刊”上。此后不久,沈先生收到这位从未见过面的青年人的来信。信中说,他父亲得病就医,死后殡葬,家中负债累…  相似文献   

18.
陈毅生于四川乐至县,后迁成都。求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开始追求进步,特别喜爱文学。在法国勤工俭学因组织学潮被押送回国后,经常给重庆《新蜀报》投稿,1925年成为该报主笔。陈毅的诗文引来不止一位女性的爱慕,其中一位不知名的美女读了他的诗后,来信表达了“无限的缠绵”。可惜,陈毅只跟这位少女见过一面,就被四川军阀杨森“札送出境”,前往北京了。  相似文献   

19.
获奖以后     
我从小就爱好文学,却从未想过要去投稿。去年,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我写下了这篇《十七岁的我》去参加《中学生知识报》的征文比赛,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选中了,更没想  相似文献   

20.
《敲门声声》最初诞生在周记上,那是百事可乐公司的调查小姐来我家调查后,我写下的一点感受,感谢语文老师的鼓励和《中学生知识报》编辑的厚爱,我第一次投稿,就有幸被选用了。我想,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