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要介绍几种普遍存在的农村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并分析每种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指出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性,父母只有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出性格良好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性格分析,分析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及教养态度对孩子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哪怕是同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不同的方式与态度,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回族家庭的教养方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提倡一种对孩子较为“粗放”的教养方式 ,回族父母在儿童教养过程中要求孩子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不粗暴干涉孩子 ,防止了对子女的过分保护、溺爱。这一切 ,使得回族的家庭教养方式蕴涵了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特征 ,这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给当代教育工作以许多启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受到教养观念的影响 ,教养观念对于教养行为起着指导作用。就回族教育精神来说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回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过程中 ,长期过着艰苦动荡的生活。无论走到哪里 ,哪里就成为他们生息奋斗的家园。从元朝的“军屯”、“民屯” ,经过明王朝至清…  相似文献   

4.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权威型、娇宠型、专制型三种教养方式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另一方面,孩子的特点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反作用,二者是交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难免会对孩子更加溺爱。家长采用何种教养方式来教育孩子,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在今后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意识与能力。如果家长采用了更为优质的教养方式,注重对孩子多方面健康意识的培养,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三种家长教养方式对幼儿成长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有许多种,然而,过度教养是目前国内研究者忽略的一种教养方式。过度教养,也被称为直升机式教养,其特征是父母对孩子生活的过度干预,在发展上是不适当的,这种教养方式超出了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国内过度教养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指出目前有关过度教养研究不足之处,且提出国内学者后续进行过度教养研究之建议。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5):21-22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育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集中体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本文通过探讨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针对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改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父母应该依据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特点,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建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应该有威望但不专断;倾听孩子的观点,将要求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予以施加,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一些决策;让儿童注意其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后果,以及对和别人关系的影响,体会自我控制的意义;促进儿童价值系统的发展,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把自己看做能影响周围人和事物的有价值、有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9.
所谓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教育、抚养的责任。隔代教养是我国幼儿家庭教养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包括幼儿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幼儿独立能力发展较差等。这主要是由于祖父母溺爱和放纵孩子、习惯包办和替代,不善于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等原因导致的。应采取转变隔代教养的理念,调整教养方式,注重幼儿想法等对策来减少隔代教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方式特点,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方便随机抽样的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761名二年级至初一的学生进行主要教养人教养方式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祖辈教养占了52.9%(403人),其中: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的祖辈教养人占4.9%,不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的祖辈教养人占48%。(2)不完全隔代教养和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的祖辈教养人以及父母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均在“情感温暖”这一维度得分最高;但在“忽视”这一教养方式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人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教养人。(3)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在“溺爱”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对男孩的溺爱胜于女孩;同时,不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在“溺爱”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对低年级(二年级)孩子的溺爱胜于高年级(七年级)孩子。总之,与年轻父母的教养特点相比,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方式虽有一定优势,但其劣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吕艳 《家庭教育》2005,(4B):32-33
儿童心理医生观察发现.许多父母的教养困扰.常来自于对孩子的气质特质不够了解,或是管教上的方式“不速配”.从而造成亲于关系紧张,或造成孩子的行为日渐偏差。  相似文献   

12.
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作为自我系统的核心因素之一,自尊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自尊发展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已成为近几十年教育研究的重点。概述国内外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发现共识有二:其一,不同教养方式对自尊影响不同;其二,适当的教养方式对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有积极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自尊发展速度和方向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曹晓刚 《教育导刊》2004,(11X):52-55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108名16岁以下失足学生的成长历程、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失足学生家长教育子女多采用两种方法:45%的家长采用所谓“严管”,即“不听话就打”的严约束不教育的方式,失足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对他们“收效甚微”;25%的家长采用无力的说教,对孩子的教育缺乏针对性,结果也是孩子听不进去。父母的教养观念、方式、态度和行为是儿童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恰当的教养方式能加强管教效果。否则,容易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贯穿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大班幼儿这一群体入手,就当前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展开调查,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能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专制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教养方式则有反作用。基于此,笔者建议:父母们寻求教养的一致性,在保持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基础上平衡专制型教养方式、减少溺爱型教养方式、警惕忽视型教养方式,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话题。依托浙江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21年采集的全省质量监测数据,重点探讨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对小学生的学习品质与体验和对家长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长在教育子女中产生焦虑情绪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的教育焦虑对孩子的学习品质存在消极影响,特别是在孩子数学学科的学习上表现更明显,但适度的焦虑在教养方式好和教育卷入较高的家庭环境下同样可取得较好的成效;越焦虑的家长越有可能注意不到维持良好教养方式与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卷入的重要性;教养方式在对促进孩子取得更高的学业水平与提升学习体验上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浅析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导向作用明显,现代家庭存在着各异的教养方式,直接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民主型教养方式以理解、尊重、鼓励为前提的,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通过手机教养孩子。“手机教养”由“手机依赖”发展而来,它的出现与流行不仅与客观环境因素有关,更与父母的人格特征、教养压力和生活压力等个体因素有关。“手机教养”貌似缩短了亲子间的沟通距离,但它实际上限制了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为孩子逃避与父母的沟通提供机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和父母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而损害其心理健康。为减少父母“手机教养”行为,社会应合理分配资源,让父母尽可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父母也要学会缓解自身的教养压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事半功倍的方式教养孩子,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固本强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型人格障碍(简称BPD)是目前精神医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都相当关注的一个课题,但对于BPD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以高校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人格中边缘型的得分、其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并应用SPSS统计分析,了解BPD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BPD的形成与父母教养方式中哪些因素有关、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本论文分为理论综述、BPD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分析总结四大部分进行探讨,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孩子的边缘型有显著影响;(2)父亲的过分干涉对孩子的边缘型有显著影响;(3)母亲的惩罚、严厉对孩子的边缘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亲源性心理问题是指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引发的心理问题。目前家庭教养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多数家长仍然是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身体、学业至多是品行方面。而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要和心理感受。加之家长们普遍缺乏对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把握。习惯性地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袁娜  喻欢 《文教资料》2010,(8):133-134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就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关系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而为促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接轨,正确地指导家庭教育,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