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爆炸时代 ,传媒太多太多 ,读者的取舍太宽太宽。做为消费者他们对报纸的需求是“好看”、“有用”、“重要”。要想把读者的视线一把拽过来 ,靠什么?靠的是新闻资源。抓好新闻资源的开掘和利用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谁更多地占有和更好地运用新闻资源 ,谁就必然会在新闻竞争中胜出。可以说 ,用好新闻资源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源头。一个称职的新闻资料员 ,不仅要懂得资料管理 ,同时还要具备“新闻脑”和“新闻鼻”的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报业工作的需要 ,我们认为新闻资源建设大有可为。一、建立自己的报纸数据库由过去的单一报纸…  相似文献   

2.
环顾四野,报业大战烽烟四起,新闻竞争如火如荼。一份报纸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就要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快餐式”的新闻消费习惯,就得文字与图片“比翼齐飞,图文并茂”,图片领着新闻走,为读者奉献出色、香、味俱全的“新闻套餐”,这样才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抢占  相似文献   

3.
报纸网络版的定位失准,不但导致自身功能“缺位”,而且使得报业资源“无价值”耗损。报业集团必须整合报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在维护占有市场的基础上,为数字报业的生存、发展开疆拓域。[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报业界,关注民生,迅速连接新闻信息的“热线报道”成了很多媒体夺取竞争高地的重要手段。几乎各家报纸都开设了“热线新闻”报道或“报料新闻”专栏、专版,以此架起一座与读者联系的重要桥梁。几年前,《汕头特区晚报》也开辟了“读者来电”专栏。这一改革措施,一下子拉近了报社与读者的距离。有力地推动了办报人与广大读者的互动,使报道在社会的影响更迅速、更广泛。  相似文献   

5.
长期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党报,面对迅速变化的媒介生态条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很多党报仍然面临着发行下滑、读者减少、经营亏损等困难。很多业内人士开始不断追问:市场化改革是否会导致党报的影响力不断下降,陷入边缘化的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满足读者需求的平衡点在哪里?主流新闻怎样能够贴近读者?党报的运行机制如何适应市场的要求?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的《新华日报》知难而上,在1995年、l999年和2002年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改版,创新办报理念和管理机制,对上述命题做出了出色的回答:压缩“一厂一店一村一校”的微观工作经验报道;倡导精选新闻信息,改革版面编排,锁定主流读者;明确提出内容结构上要形成“龙头凤尾”的格局,并在体制上予以保障,从而有效提升了党报在报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温州报业格局中,晚报要赢得竞争,只能将着力点放任读者需求、市场需求上,充分发挥晚报优势,做新做优新闻品牌,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精心策划,后发制人。  相似文献   

7.
以“必读”和“实用”为特征的服务类新闻,正在成为现代报业,特别是以都市读者为主要发行对象的都市报的“拳头产品”。探讨服务类新闻的采写及编排规律,根据市场需求、读者需要和传媒的地域特点,打造读者认可的“服务品牌”,做好做足服务类新闻,被普遍看作是都市报的成功之道。 全些、再全些 所谓服务类新闻,是指那些注重发掘沟通社会、服务读者物质和精神生活、尤其是衣食住行的  相似文献   

8.
白薇 《新闻采编》2005,(6):36-36
时下,报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传统大报”,还是都市类报纸都在千方百计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人言,中国的报业已进入了“比拼内力的时代”。“内力”,说白了无非是新闻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对宏观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具体事件新闻价值的深刻认识,对读者多层次需求的适应,对新闻自身规律及新闻编采技术更高层次上的灵活运用等等。笔者以为,提高综合能力固然重要,但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新闻从业者的新闻激情、职业追求、职业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律,相对于“他律”,属道德范畴。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新闻伦理学涉及的诸多问题中,自律是个核心问题。而自律,一般又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新闻道德自律信条来实现的。组织形式,如西方新闻界成立的报业荣誉法庭(有的国家叫报业评议会,有的国家叫新闻政策委员会,或新闻纪律委员会等);新闻道德自律信条,是新闻道德标准的集中体现,人们通常又把它称之为“守则”,或“准则”,或“规约”,等等。报业荣誉法庭之类的组织,  相似文献   

10.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都市报的热线新闻如何做得与众不同?如何做到更贴近、更有效?同时,随着微博“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微博上爆料,传统媒体的热线新闻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资源?如何更好地做到报网互动?这些都是新课题。本文将从热线线索的源头拓展、热线新闻的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对如何做强都市报的热线新闻进行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闻资源是报业集团所有资源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整合报业集团新闻资源,提高报业集团新闻资源利用率,是报业集闭化后亟待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做足、做准、做活、做新--试论教育新闻的推陈出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军 《新闻记者》2002,(11):33-35
教育新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它在所有新闻中的分量和比重有增加的趋势,然而也有其动态少、资源稀、专业强的特点,依然存在着总量不足、题材陈旧、深度学够的突出问题。对教育新闻进行“推陈出新”的改造,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可作为当前发展、深化教育新闻的一条途径。“推式出新”,是教育新闻由少变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此及彼的正确选择,也是在目前教育新闻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扩张的必由之路。捕捉教育新闻,需要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战略上要有意识,在战术上要有技巧。要把握教育新闻“推陈出新”的时机,掌握“推陈出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07年5月,大众日报时事对外部按照大众日报编委会关于“新闻强报,特色立报”的办报理念和努力培育名牌栏目的要求,在大众日报国际新闻版上推出“环球论坛”栏目。栏目初衷是就国际上重大新闻和热点问题,约请高层次专家写稿,靠独家权威的观点和鞭辟入理的分析影响读者,告知读者“新闻背后的新闻”。栏目平均每周发稿1至2篇,目前已刊发稿件80余篇。2008年1月,“环球论坛”栏目被评为大众报业集团十大名牌专栏。  相似文献   

14.
从媒体营销学的角度看,新闻等于生意,新闻等于营销。作为一张以为全省最广大农民提供资讯服务为己任的报纸,如果不能做出“农民必读”的新闻,想在日益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近乎是白日做梦。什么样的新闻农民必读?笔认为,与农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农民必读!  相似文献   

15.
丁文成 《青年记者》2007,(14):99-99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都市报最明智的对策就是在努力扩大信息量的同时,扬长避短,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新闻,打好“地方牌”,给读者提供“人无我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1月上旬.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培训中心组织集团所属九报相关编采人员举办了“新闻传播策划研讨班”。本期刊发的七篇文章和崔捷的总结即是研讨成果的一部分。新闻传播策划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通过谋划与运作,将有限的新闻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使其内含的新闻价值得以拓展、延伸。新闻传播策划属于新闻采编工作组织、运作范畴,是新闻报道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变化。新闻本身不能策划。但新闻传播可以策划。在信息密集、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抓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报纸要生存,要发展,不能不高度重视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求得传播效益的最大化,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新闻传播策划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可以这样说,一家报纸的策划水平,是领导能力、队伍素质、技术装备条件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各媒体都把新闻传播策划当作是媒体相互竞争的重型武器。近几年来.集团所属各报都十分重视新闻传播的策划,不仅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今天本刊选登的研讨文章.就是想与读者交流体会,推动新闻传播策划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培训中心还将举办一系列新闻业务研讨活动,其研讨成果将择其要点在本刊陆续发表.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地市报如何彰显摄影报道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华 《新闻记者》2005,(5):75-76
今天,各级各类报纸已进入“厚报时代”、“渎图时代”,新闻摄影报道也进入了“电子时代”、“数码时代”,在保持和发扬晚报特包的前提下,推进新闻摄影报道创新,为读者提供思想性、新闻性、可观性兼备的图片.是新闻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报业竞争的要求,更是读者和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当前,各种新闻媒体飞速发展,电视和网络新闻受众的不断增加使报纸的生存面临着挑战,如何留住读者成为报业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而新闻标题制作的好坏是留住读者的关键之一。由于新闻数量与日俱增,受众无法浏览每一条新闻,以接触标题为主的“标题受众”不断增多,新闻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标题的竞争,标题的高下优劣,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竞争力的强弱。不少都市报的版面增加到48版,甚至更多,头版一般为导读版,只列出标题,所以新闻标题的制作显得更为重要,还可能直接影响零售报纸的销量。  相似文献   

19.
报业竞争的烽烟早已在一些中心城市燃起,并逐渐向地市报的“地盘”蔓延。短短几年间,来自中心城市的各类报纸分流了原地市报的大批读者,而且改变了读者对新闻的阅读兴趣和评判眼光,使其对地市报“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很不满意。随着中心城市报业市场的逐渐饱和,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各大报业集团将把目光瞄  相似文献   

20.
丁文成 《青年记者》2007,(14):99-99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都市报最明智的对策就是在努力扩大信息量的同时,扬长避短,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新闻,打好“地方牌”,给读者提供“人无我有”的信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