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时任国家跳水队副总教练的于芬在队伍解散后,别离国家队至今。之后12年间,于芬在清华跳水队培养了伏明霞(复出后训练)、何姿、林跃等一大批世界及奥运冠军苗子。作为中国最优秀跳水教练,她却始终与国家队无缘。不接受国外高薪聘请,不认同国家队员“准人”机制,不满游泳中心奖金分配……屡向国家现行跳水体制和负责人发动”炮轰”的于芬,到底为什么?为什么国家队始终不能对她敞开大门?  相似文献   

2.
清华跳水队的抗争与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跳水队实行的学习与训练并行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在目前的中国运动员培养制度下,是大胆而出位的。“清华是想让很多框架在这件事情做成功之后得到改变。我们只想有一个公平竞争机会。”这支跳水队的总教练于芬说。但这支队伍在经历8年的成长后,却遭遇了最艰难的困境,“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相似文献   

3.
被认为中国体育制度改革实验的清华跳水队,在经历近12年的曲折成长之后,却越来越跌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它的未来比于芬奖金的分配更需要相关领导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4.
于芬希望清华大学跳水队不是为国家队简单输送人材,而是能以一种近乎平等的机会与国家队竞争,甚至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1997年,一直在酝酿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清华大学,在寻找高水平的教练和可做的体育项目。而从小在专业队成长起来的于芬对清华把运动队当作学科研究的做法很感兴趣,两方一拍即合。刚组队时,队里只有3名队员,没有人觉得他们能成气候。直到1998年,伏明霞在清华复出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1,(16):29-29
按照清华校史专家的断代法,80年代后走进清华的学生应该是第四代清华人。他们没有经历过先辈学长所经历的救亡,也很少有人经历过“文革”的冲击。较他们的学长而言,他们缺少对苦难的体味。他们是唐少杰所谓的“第四代清华人”,或者说“新清华人”。  相似文献   

6.
1954年,高汉青出生在一个典型的革命军人家庭,她的孩提时代充满了无忧无虑的绿色。1970年,初中毕业的高汉青“随波”融进了下乡知青的洪流。16岁的她出落得清丽可人,而且能歌善舞。因此,4年农场生活,大部分时间是一名脱产的宣传队队员,在广阔天地里欢快地跳着“丰收舞”。 返城后,高汉青唱着跳着分到了当时令人羡慕的二七宾馆。不到两年,高汉青成了郑州市业余文艺圈内小有名气的人物。 一次偶然的机会,河南电视台编导顾琴方“发现”了她。他说:“电视台正在挑选播音员,你来试试吧。” 于是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  相似文献   

7.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解读清华大学图书馆九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宣 《图书馆》2004,(4):28-29
我非常喜欢博尔赫斯的一句话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一样的图书馆 ,虽然我们离她还很遥远很遥远 ,但捧读一册《不尽边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 ,我又觉得她仿佛就在身旁。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走过了九十个年头。九十年间 ,她敞开博大的胸襟 ,惠泽每一位清华学子。哺育了一代代英才 ,她的身影也刻在了每一位学子心中。1 “诱人而伟大”———读者心中的清华图书馆杨绛先生深情地说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 ,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里 ,最爱清华图书馆。”她甚至说 :“我敢肯定 ,钱钟书最爱的也…  相似文献   

8.
杨光 《出版参考》2011,(5):38-39
整整100年前,即1911年的2月,一个名叫叶鸿眷的年轻人考取了北京清华学堂,成为“游美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之后走进清华园的第一批学生。这个13岁的少年,就是日后桃李满天下的叶企孙。  相似文献   

9.
周涛,中央电视台著名综艺节目主持人,人称“一品花旦”、“阳光主持”。检视她的经年过往,我们不难发现,十多年来她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资料员——播音员——主持人——新闻官”的四次美丽蜕变。在一次次艰难决断的选择和取舍中,她的性格日渐成熟,阅历日益丰富,事业渐入佳境。她在职场的四次华丽转身,对即将步入职场和正在职场打拼的青年朋友来说,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反馈”     
一流清华,在中国有无人可望其项背的影响力。90华诞,她有理由张扬,也有资格张扬,因为清华有力量,有实力当然也有魅力。新闻周刊第43期以清华力量为题讴歌水木清华,令人欢欣鼓舞。兴余掩卷之后,却觉得那好像不再是水清木茂的清华了,清华浮躁,不再内敛,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为共和国“奉献”了一位总理,一位国家副主席,数名副总理和300位省部级高官。作为共和国“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人不但把“两弹一星”送上太空,她的10万毕业生还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更让清华人骄傲的是,截至2000年2月,34位两院院士中,清华占了14位。 一所大学对中国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清华现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一列从安徽无为歼往北京的火车上,挨挨挤挤地坐着一群农村女孩予。她们打算去北京做保姆,第一次远离家门,看的出来既兴奋又紧张,有的在说话,有的坐在一旁沉默不语。张菊芳16岁,极力要平静的脸上透露出不安的神情。她旁边的女孩只有13岁,不过她将要对别人讲她15岁。她认为这样更容易被雇佣。到了北京后,女孩子们各奔东西。张菊芳走进一户人家做保姆。之后辗转去饭馆打工,在街上卖菜。其他女孩经历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一、案情概况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经营者多有攀附名门搭便车行为。清华大学的“清华”二字就屡遭侵权,以“清华”名义办公司、学校及各类培训班的有近千家。为维护“清华”的声誉和权利,清华大学于1997年在商标类别第41类、42类注册了“清华”文字商标,之后又陆续在第4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为共和国“奉献”了一位总理,一位国家副主席,数名副总理和300位省部级高官。作为共和国“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人不但把”两弹一星”送上太空,她的10万毕业生还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更让清华人骄傲的是,截至2000年2月,34位两院院士中,清华占了14位。一所大学对中国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清华现象”。  相似文献   

15.
流光飞逝 ,斗转星移 ,《科技与出版》转眼 2 0岁了。 2 0岁对人而言 ,古人称作“弱冠”。我们的刊物按说也已成年。回想其成长的历程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支持过她的广大科技出版工作者 ,尤其是精心培育 ,给过她乳汁的农业、科学、机工、邮电、清华等出版社的各级领导和参与编刊的同志们。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关爱 ,她不会有今天。因为一般说来 ,既缺人力又缺财力的主办者是很难让一个专业性刊物长期活下去的。但是《科技与出版》活下来了 ,长大了 ,而且正在茁壮成长。在她“成年”之际 ,我们回顾一下她的成长历程 ,探索一下她的成长经验 ,我想很…  相似文献   

16.
王林文 《传媒》1999,(2):43
英国《泰晤士报》女记者普伦蒂斯可能永远也忘不了她最近在南联盟科索沃的一次采访经历,当时,她遇上了北约飞机狂轰滥炸,并旦受了伤,而营救她的则是那些“盟军要摧毁”的南斯拉夫军人。 普伦蒂斯在《泰晤士报》撰文说,上周日,她与一  相似文献   

17.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18.
樊云芳是光明日报社的一名女记者,生命对她来说有两次——以47岁时那场使她命悬生死之间的癌症为界:之前,她是在新闻界叱咤风云的著名记者,一个锐气逼人、成绩斐然的“女强人”;之后,获得新生重返记者岗位的她,褪去光环,尽职尽责地做着快  相似文献   

19.
生命对樊云芳来说有两次——以47岁时那场使她命悬生死之间的癌症为界:之前,她是在新闻界叱咤风云的著名记者,一个锐气逼人、成绩斐然的“女强人”;之后,获得新生重返记者岗位的她,褪去光环,尽职尽责地做着快乐的“普通记者”。有人说,樊云芳已将曾经的辉煌内化成淡泊的品质,她  相似文献   

20.
如果人的一生中,美丽只能绽放一次,你会选择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以怎样的方式? 20岁的李华蕊选择了角逐与展示,和与她同样自信美丽的女孩一起,通过“选美”比赛,这使得美得以扩延,也许还更绚烂,但可能失落也将是加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