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司马迁如何写项羽,感动读者两千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记》是一部历史性与文学性、客观真实性与主观抒情性相统一的宏篇巨著。《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文学色彩最浓厚的篇章,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其不朽功勋在于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最终导致秦王朝覆灭。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事件对项羽性格、心理和气概做了精采的描写,使项羽形象真实、生动、丰满。  相似文献   

2.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通过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关键场面的刻画,完美地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有勇有谋,天生骁勇善战;目光短浅,无政治雄才大略;仁慈宽厚,多情重义。文章通过项羽形象分析,指出项羽悲剧的根源不在于天,而在于他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在于他人格的矛盾与对立。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了《鸿门宴》一文 ,它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大英雄形象 ,肯定了项羽在反秦、灭秦中的巨大作用 ,对他的失败也抱以了极大的惋惜。但鸿门宴一节却集中暴露了项羽性格中的一些弱点 ,他性格中的骄傲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沽名钓誉都尽显无疑 ,正是这些性格弱点最终导致了项羽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因此我认为应把对项羽悲剧性格的分析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首先是关于项羽的骄傲自大、性情暴戾。项羽家世显赫 ,他年少时便有大志 ,欲取代秦始皇之位…  相似文献   

4.
郭新明 《考试周刊》2015,(10):10-11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悲剧带给读者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这三种感受是该文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司马迁主要采用三种手法营造这种悲剧美感: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围时的困境和抗争,突出英雄末路之悲;注重记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语言细节,突出大势已去、人之将死的悲情。  相似文献   

5.
<正>何谓“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指从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在本质层面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思维方式。清代郑燮曾云:“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可以说,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是项羽波澜起伏、壮阔悲怆的一生最精彩绝伦的重要事件。如果说巨鹿一役是项羽走向人生巅峰的起点的话,那么鸿门之宴则是项羽人生由盛转衰的拐点,而垓下之战则是项羽悲剧人生的终点。  相似文献   

6.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悲剧带给读者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这三种感受是该文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司马迁主要采用了三种手法营造这种悲剧美感:一、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二、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围时的困境和抗争,突出英雄末路之悲;三、注重记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语言细节,突出大势已去,人之将死的悲情。  相似文献   

7.
《项习习之死》记叙_『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了他失败时的风采。文章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项羽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叱咤风云、勇武绝伦的英雄人物,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在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最终导致秦王朝覆亡,项羽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毫无疑问的定评。而其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可悲可叹。后人通过大量的诗词对其悲剧英雄形象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对项羽其人,则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六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  相似文献   

10.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有人赞叹项羽在巨鹿之战时表现出的将帅神威,也有人感慨其在垓下被围、乌江自刎时流露出的英雄末路的悲哀,更有人对鸿门宴中项羽的诸多反常的表现表示不解。一、项羽为何直接说出楚军内应曹无伤的名字?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大家知道垓下之围讲的什么内容吗?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的十万士兵对抗刘邦的60万大军,力量悬殊,突围不出,31岁的西楚霸王,用白刎为自己悲剧的一生划上了句号,垓下之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解读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在英雄末路上的有情有义、勇武盖世和知耻重义的魅力悲歌,来思考英雄在当代的借鉴意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幕: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课本里节选的《鸿门宴》一文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在传记人物塑造上较有代表性的一节。文中清楚地描绘了刘邦的圆滑柔韧 ,张良的机智沉着 ,项羽的坦直粗率 ,樊哙的忠诚勇猛 ,项伯的老实迂腐 ,范增的果断急躁。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焦点上 ,各种人物依据各自的利益立场、处世习惯、智慧和能力各显本色 ,彼此对照 ,特色表现得格外鲜明。《史记》的这种人物描写特色不仅表现在《鸿门宴》一文中 ,在荆轲刺秦、巨鹿之战、垓下之战等文中均有体现。《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如此活跃而富有生气 ,与司马迁对各种人的深刻观察和对…  相似文献   

13.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是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试验课本(第一册)中选用的一篇文言文。《史记》是悲剧英雄的画廊,《史记·项羽本纪》笼罩着浓烈的悲剧气氛,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群像中的典型,《垓下之围》再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悲壮氛围,是项羽这一典型悲剧人物历史生涯的最后一幕。在这一幕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令人心灵震  相似文献   

14.
悲剧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名籍,身长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卒破釜沉舟坚定决心,以一当十,呼声动天,杀苏角,虏王离,摧毁了秦军主力,成为诸侯的上将军。在鸿门宴中,范增多次劝顶羽,击杀刘邦于坐,项王不听。刘邦在张良等人策划下,安全逃回灞上。在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之战中,项羽兵少食尽,四面楚歌,自知不能复振,乃慷慨激昂,与其爱姬虞美人自作自歌《垓下歌》。后率壮士800余人乘夜溃围南走,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以船相待,希望项羽逃命。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遂自刎而死。  相似文献   

15.
在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疏通文意和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充分展开与项羽和司马迁的心灵对话,深入探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鸿门宴》,真正把握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伟大形象,深切体会司马迁寄寓项羽的复杂感情和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6.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项羽之死》生动地记述了项羽生命最后阶段的三个场景,是司马迁极着力、极得意的文字,也最能体现英雄之死的悲剧意蕴和文化价值。项羽"欲渡"而又"拒渡"的矛盾心理和行为,是探究项羽之死悲剧意蕴的关键点。"垓下悲歌"中最为著名、也最具悲剧感的是"霸王别姬"一幕。项羽"歌数阕","泣数行下","奈何"既见自负又不甘的悲怆,也有英雄末路的无奈、无助。正如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所评"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脱身无所,写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纪.项羽本纪》中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个悲情的英雄形象,其中掺杂了司马迁自身的悲剧意识,然而在可悲可叹的项羽身上,又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江东情结"。结合司马迁自身和其笔下的项羽形象,探析项羽身上体现出的"江东情结"的涵义,探索司马迁悲剧意识与项羽"江东情结"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对于项羽性格的描绘,司马迁是通过“钜鹿大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圈”这三个传奇性故事来完成的.项羽,曾经给秦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奠定了秦朝彻底灭亡的大局。他自号“西楚霸王”,力可拔山,气能盖世,是一个英勇善战、自矜功伐、横行一时的英雄。他残暴、凶恶,一次坑杀秦降兵二十余万人;他专断独行,政由已出,不听劝谏。他最终众叛亲离、走向灭亡,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论项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是历史上一位悲剧英雄人物。项羽灭秦,建立了盖世奇功,楚汉相争,有一范增不能用;最后乌江自刎,英雄落幕。司马迁在《史记》中精心撰写了一篇伟大的传记《项羽本纪》,集中笔墨刻画项羽的英雄形象,而于叙事之中揭示他失败的原因,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和秦汉之际的历史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项羽     
项羽是历史上一位悲剧英雄人物.项羽灭秦,建立了盖世奇功,楚汉相争,有一范增不能用;最后乌江自刎,英雄落幕.司马迁在<史记>中精心撰写了一篇伟大的传记<项羽本纪>,集中笔墨刻画项羽的英雄形象,而于叙事之中揭示他失败的原因,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和秦汉之际的历史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