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显赫 《语文知识》2012,(2):118-120
副词作谓语是汉语中存在的语言事实,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自有多个方面的特点。以"不必"、"未必"两个副词为例,句法上,副词谓语句的主语往往具有[+回指性]和[-论元性],作谓语的副词常受其他成分修饰。语义上,这类句子的自然焦点在句末的副词谓语上。与谓语省略句相比,副词谓语句绝大部分能语义自足,并且副词的语义指向在主语。  相似文献   

2.
主谓谓语句又称双重主语句.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为简单起见,我们把全句的主语和谓语分别称为大主语和大谓语.把作谓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称为小主语和小谓语.其基本格式是主语‖谓语(主谓短语),或者说是大主语‖大谓语(小主语+小谓语).下面首先从语法、语义和话语功能这三个不同层面分析主谓谓语句的特点.然后探讨汉语主谓谓语句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可能产生的干扰及克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无定主语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子,从历史来源上看,无定主语句来源于感知类动词后的无定主语结构,其最根本的特征可归结为场景性。如果从场景性这一根本性特征去观照现代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现象,就可以很容易解释学者们谈到的无定主语句的各种使用特点及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汉语主谓谓语句中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对汉语主谓谓语句进行了分类,并且汉、维语进行了比较。抓住维语在汉语这一特殊句式中的大主语和小主语的处理方式,浅谈了在实际汉语教学中如何教授和操练这一句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界定汉语主语,唯一可以凭借的语法特征就是语序。可是语序不仅包含语法信息,还包含语义和语用信息,因此,汉语主语的界定就成了一个难题。以Dixon(迪克森)的"普遍语义-句法元"理论为基础,区分(谓词的)论元和(谓语的)句元,并以论元在语句中的默认位置为依据,确定汉语的核心句,再通过将非核心句还原为核心句的办法,剔除语序中的话语信息和语义特征,从而证明,语序足以成为界定主语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汉语有主谓谓语句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子,韩语也有和它非常相似的句子——双重主语句和话题化句。韩语的双重主语句和话题化句不但其范围刚好与汉语的主谓谓语句相当,而且所表达的功能也非常相似。我们认为汉语的主谓谓语句和韩语的双重主语句、话题化句实际上构成“话题一说明”结构,即话题结构。汉韩语法学界都认为这种句子是本语言语法的特点。但如果把汉语和韩语的情况放到一起考虑。这种特殊结构实际上是两种语言共有的。  相似文献   

7.
大主语或小主语是受事的句子,是普通的动词性谓语句主-动-宾格式的变换形式,其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只是出于功能性调节的需要而对句中某些成分进行句法位置的变换,而不能称其为一种新的句式——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应该是在主谓基本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与事成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大主语或小主语是受事的句子,是普通的动词性谓语句主.动.宾格式的变换形式,其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只是出于功能性调节的需要而对句中某些成分进行句法位置的变换,而不能称其为一种新的句式——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应该是在主谓基本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与事成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是汉语特有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汉语名词都能自由地充任谓语。主语与谓语之间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是构成名词谓语句的一个必备条件。先秦汉语名词谓语句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有八种形式,它们和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语义关系相比较,部分相同之外,也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10.
朴正九 《中国语文》2016,(4):387-396,510
根据信息结构分析,形容词谓语句通常是谓语焦点句,即"话题-陈述句"。在"话题-陈述句"中,主语信息量较小,是已被激活的实体,相反,谓语部分信息量较大,能够充当焦点。因此,谓语为了能传达更多信息一般会加程度副词。"话题-陈述句"中的副词"很"几乎丧失了作为强化词的功能,并逐渐语法化成为一个标志谓语焦点的标记。如果形容词谓语句不是"话题-陈述"结构,它可以是两种焦点结构之一,即句子焦点结构或论元焦点结构。这两种焦点结构都是有标记的,不仅韵律上需要把重音移到句首,也要求光杆形容词单独充当谓语。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的双重主语句又名主谓谓语句,即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一种特殊句型。其格式可用NP1+(NP2+VP)表示,NP1是全句主语,叫大主语;NP2是充当全句谓语的那个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叫小主语;VP则称之为小谓语。在这种句式中,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存在领属关系的占很大比重,因而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隐性的"NP1のNP2"关系。从语用上分析,一个句子通常有主题和述题两部分。主题是语用分析的重要概念,它与主语属于不同层面:主语是属于句法关系的概念,它是与谓语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句法成分;主题是交谈双方共同的话题,是句子叙述的起点,常以"は"代表旧的已知的信息,它是与评论(对主题的说明,即传递新的信息的部分)相对而言的,是一种语用成分。双重主语句也不例外,在语用层面上,大主语是主话题,小主语是次话题。这种关系也使得双重主语句在语用功能上存在很多不同于偏正型名词短语构成主谓句之处。  相似文献   

12.
谓词性小主语主谓谓语句指的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大主语,由谓词性成分充当小主语,大小主语之间为陈述关系的主谓谓语句。这类主谓谓语句在整个主谓谓语句系统中产生得比较晚,它的形成过程与词汇复音化等韵律句法学现象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词汇复音化使得谓词性成分的名化程度加深,从而使谓词性成分可以更加合理地出现在小主语位置上;其次,复音化引起汉语句子韵律结构的变化,使得有些句子的韵律结构和句法结构不一致,从而增加了句子重新分析的可能;再次,汉以后话题标记"之"的衰落,使得无标记的主谓结构作主语的句子大量增加,这也增加了这类主语从句向主谓谓语句转化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陈洁 《现代语文》2010,(1):48-51
话题与主语之间的纠葛是近年来汉语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主谓谓语句范围的界定也受其影响。话题与主语的定义本身难定,加之汉语话题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使之与主语的关系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4.
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知识》一章中,在讲到“动词谓语句”时,有这样一个例句:“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主——动+补)”笔者以为此例欠妥。因为若把“打扫”当作作谓语,则与编者所渭的“主语”“教室”难以搭配。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是动词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教室”只能“被打扫”,而不可能发出“打扫”的动作。所以把此句当“动词谓语句”看是不妥当的。此例句真正的谓语并非动词“打扫”,而是形容词“干干净净”,“打扫”只不过是“干干净净”的状语,因此,这个例句实际上是一个“形容词谓语句”即“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15.
“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合格性测试和网络统计显示,现代汉语有字领有句具有表好(褒义)和表多(主观大量)的语义倾向,主要表现在领有句宾语强烈地、甚至刚性地排斥负面定语和主观小量定语,排斥程度因宾语、定语的小类而异。文章认为这一排斥缘于两个因素。一是汉语有字固有的表好表多倾向,二是汉语句子自然焦点居末的要求。汉语句子排斥不包括宾语核心、单由定语充当的自然焦点。有字固有的表好表多倾向要求信息强度较大的定语在语义倾向上与宾语核心保持一致,以与核心共同组成一个尾焦点板块。假如这种定语与领有句的语义倾向相违背,定语会成为不包括核心的独立焦点,从而违背尾焦点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主谓谓语句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型,本根据大主语的不同,将主谓谓语句分为四种句式:(1)名词 主谓短语;(2)动词 主谓短语;(3)(形容词 的) 主调短语;(4)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通过本的分析,可以君到各种句式之间语用、语义关系的不同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主谓谓语句的范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主调谓语句最初的解释。是指“得以句为说明语”(陈承泽1921),即以句子作为主语的说明谓语。对这一句式的范围,早期的确定也比目前要小得多,仅指大主语与小主语有领属关系的一类,而且谓语以形容词或带有形容性的动词居多。例如:(1)、他工作顺利。(2)、小张腿疼。例(1)大主语“他”与小土语“工作”是领属关系,谓语“顺利”是形容词。例(2)大主语“小张”与小主语“腿”也是领属关系,谓语是表感觉状的动词“疼”。以后,随着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转变,词序在确定句法成分中占了重要地位,而语义成分与句法成分的联系不再作…  相似文献   

18.
根据乔姆斯基的结构理论 ,无生命主语句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三种 :( 1 )把英语中无生命主语简单句译成汉语的复合句 ;( 2 )把无生命主语被动句译成无主语的主动句 ;( 3)把英语无生命主语句译成汉语的兼语式。  相似文献   

19.
主谓谓语句是现代汉语语法中的特定句式。对于小主语是受事及大主语是受事两种主谓谓语句 ,尽管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但根据汉语语法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 ,还是分析为主谓谓语句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日语语法现象的复杂性不逊于汉语语法现象。该文从日语句子结构成分入手,重点分析了"主谓谓语句"与"主-宾-谓句"的交替现象,熟知汉语语法之人亦能看出,日语"主谓谓语句"和"主-宾-谓句"的交替现象是同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或技巧的变化形式。这种转换须服从语法规则,持谨慎态度,中高级日语学习运用者不应出现偏差或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