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抓新闻”是传媒同行的多年呼吁。在两会这样的重大报道中能否靠新闻支撑起全部报道的主体?具体地讲,在有必发的、大量的“新华社电”的情况下,“本报讯”有多大的表演空间?“本执讯”的份量能否撑得起本报两会报道的主体?《工人日报》今年的两会报道在会前策划时,意见就相当统一:贯彻编委会全年的报道方针,在抓新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两会”程序报道是中央授权新华社的一项重要报道任务。长期以来,新华社努力探索“两会”程序报道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报道方式,但久而久之,程序报道也出现了模式化倾向。 中央转变会风、改进文风的要求,为“两会”程序报道创新提供了动力。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指导,新华社大胆改进程序报道,取得可喜成绩,原本严肃单调的程序报道,变得“有血有肉”、立体可感。  相似文献   

3.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我台也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宣传任务。至此,我本人已经连续四年参加了全国人大会议的策划报道,连续七年参加了全省“两会”的宣传报道,特别是今年策划全省“两会”、全国“两会”的报道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令我受益非浅。在这里,我就如何搞好“两会”报道策划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和感受,希望广大同仁特别是参加过两会报道的前辈和老师们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4.
会”报道,一般都是各媒体当年报道的重大“战役”。可会议年年开,报道年年做,长久以来总是少有新意。然而今年“两会”报道,却让人耳目一新,全国不少媒体均有出色表现,有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好稿子,也有不少引人回味议论的新观点。报道内容形式变化,背后的新闻观念变化更加耐人寻味。本文试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①为例,作简单分析。一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会议报道、议案与提案报道、代表生活报道、相关评论。单从体例上看,与往年差别并不大。然而细读之下发现,报道角度、内容,…  相似文献   

5.
2006年两会已经结束。在社党组正确领导下,在这场战役性报道中,新华社播发的一批重点稿件引人注目。2006年新华社播发的采用家数在100家以上的99篇两会稿件中,重点稿占27篇,而2005年采用超过100家的两会重点稿仅有5篇。两会期间,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和分平台组成了39个小分队赴39个报业集团,对各大报业集团采用新华社两会稿件情况进行专项分析,每天提前将《稿件采用情况统计报表》送给前方报道组。用户认为,今年两会新华社重点报道既具有权威性又有较强的可读性,方针政策分析解释到位,选材真正做到了“三贴近”。一、悉心经营一批题材重大的报…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今年3月初播发的长篇通讯《震动资本市场的“粤海重组”》和“新华时评”《“窗口公司信用”该结束了》,经由二十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的广泛刊载后,立刻在“两会”内外形成热门话题。中央电视台等有关媒体纷纷找新华社记者了解报道的采写过程、背景,并就  相似文献   

7.
中宣部提出,要紧密围绕迎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兴起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兴起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党的建设新鲜经验的热潮。在这个时候,新华社十六大报道筹划小组决定召开重点报道策划会议,非常必要。在策划过程中,一个重要课题如何  相似文献   

8.
<正>年年两会题相似,岁岁年年“报”不同。2023年是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新面孔多,全国两会报道如何创新?我受命牵头负责报社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笔者是2007年担任中国青年报社两会特刊主编,开始参与组织策划全国两会报道。当时建议给两会特刊取名“民生视界”,开了新闻界给两会特刊取名的先例。此后,笔者参与或主持了报社15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组织策划工作,深感创新之难。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全国两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新华社党组坚强领导下,新华社全国两会报道团全体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全力以赴、全情投入,打造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据统计,今年全国两会新华社共推出各种形式报道7400多条,最高采用达7662家次,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两会融媒体专题页面浏览量分别突破1.7亿次和7亿次,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2004年"两会"报道,全面贯彻落实新华社党组提出的三项要求:把这次两会报道作为新华社整合三种形式报道的实战演练;努力寻找两会与人民群众的"共鸣点";学会用新办法在"老油田里找油",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突出群众关心的问题,更多地反映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着力增强报道的贴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报道创新力度大,各方反响好.  相似文献   

11.
对新闻媒体来讲,“两会报道”是一场新闻大战,也是各媒体一显身手的时候。现在,笔者对《中国青年报》和《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的“两会报道”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2.
<正>重大新闻事件、重要会议的技术保障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新华社通讯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一种体现。在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技术保障工作出现了一些亮点和新变化,特别是城域光传输网络的更新和扩容,搭建起了总社和“两会”报道现场高速的多业务网络传输  相似文献   

13.
陈旭 《新闻导刊》2006,(1):12-13
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市协政二届四次会议于1月11日先后开幕,分别于1月16日和1月15日闭幕。本次“两会”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两会”,胜利完成了各项议程。《重庆晨报》对此次“两会”报道高度重视.编委会领导亲自抓策划、抓部署,组织了报道小组.从1月9日到17日,在要闻版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报道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搞好“两会”新闻报道,对于进一步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两会”报道的议题结构,归纳近年来“两会”报道的创新,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回顾:两会报道体现社会变迁每年3月,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全国两会在北京如期召开,而两会报道就是我国政治气候的晴雨表。从改革开放至今,全国两会报道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历程?两会报道关…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中国“两会”闭幕后,一个有关媒体“两会”报道娱乐化的话题便浮出水面。“两会”报道中女记者拦腰抱住张艺谋央求给点儿“下锅菜”的出格举动,“中国人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的“雷人”说法,都成为媒体的两会“大餐”,这些无不显示出媒体在对待严肃的“两会”报道上的娱乐化做法和浅薄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6.
对多媒体新闻信息集团来说,"两会"不仅是产品较量的战场,更是对资源整合能力的考验.今年3月,新华社"两会"报道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有效整合资源. 有效整合资源:增强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媒体之争,早已从单一的新闻采编技巧、采编理念过渡到综合实力的竞争.谁能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谁就可能在媒体市场上抢占先机.对新华社来说,"两会"报道也是探索资源整合有效途径的有利时机.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月,福建省泉州市"两会"成功召开.《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围绕会议进行了精心策划,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导向,以"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传递民意、体现民本"为思路,以"活力泉州、创新生活"为统筹,整个策划前后动用了30多人,投入了50多个版面,获得各方好评.究其原因,在于报社提前准备,精心策划,做好代表委员及读者广泛参与的"两会"报道.  相似文献   

18.
<正>3月12日0时29分,随着最后一条两会稿件发出,新华社国内部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收官。国内部两会发稿中心共播发文字通稿270条、各类融媒体报道303条。不少报道实现了镇版刷屏、破壁出圈的效果,纪录片《倾听》总浏览量达2.3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系列报道开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总采用量达3581家。在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织指挥下,国内部参与两会报道前后方近200名采编人员共同谱写的“春之声圆舞曲”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在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报道要求,紧扣大会主题和议程,正确把握导向基调,忠实履行了国家通讯社的职责使命,充分体现了新华社报道的思想性、战斗力、影响力,为“两会”召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据不完全统计,新华社共播发关于“两会”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新媒体等各种形式报道1 5000余条;文字稿单篇最高被635家媒体采用,图片稿单幅最高被192家采用.对外报道被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海外媒体大量转发.  相似文献   

20.
2003年的“两会”意义重大,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仅参加采访的中外记者就有3000多人。 今年“两会”报道的背景是中央提出要改进会风、文风,改进领导人活动报道,增加基层代表委员的报道量。这是新一代领导集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表现。作为新闻专业杂志的记者,我的采访目的与其他新闻界同行不太一样,任务是盯紧媒体与报道的变化,对今年“两会”报道的新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同时采访代表委员对新闻媒体、报道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搞好报道,编辑部专门开了策划会,同志们也都提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