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游 《考试周刊》2009,(14):153-154
地理教学应有智力和非智力的教育功能。教师是用教材教书育人的,就是说,每一个教师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长期以来,尤其是当前,通过地理学科教学,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中的品德教育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对本学科的德育功能不断加深认识,从地理教学的总目标中,确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探索进行品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以达到正确处理地理学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渗透.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2.
环境教育就是普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以及利用、改造、美化和优化环境能力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怎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呢?我认为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内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渗透、促进、强化环境教育,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柴淑霞 《考试周刊》2012,(45):120-12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重点介绍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环境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取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的环境素质教育活动.最终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质量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环境公德。  相似文献   

4.
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思想观念与价值信仰正在形成期的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危机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本文对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做了分析,剖析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初中地理新教材有其鲜明的特点,内容新——突出专题,点、线、面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科学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有这些都是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8.
黄国锋 《地理教育》2013,(Z2):30-31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传统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被称为"教学大纲",大纲强调教育教学要实现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两维"目标达成,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以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教育。结合乡土地埋教学,对学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的教学实践,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加强教学实践,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空间能力的培养,但较少注重生态观的教育。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让他们树立生态思想,对他们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科学合理建设自己的家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进行生态观教育的内容占有一定比例,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内容,这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态观教育提供了充实的材料和充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世界各国学校地理教育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理课程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指导,在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现、人口观,使其成为现代化社会中积极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因而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本文根据世界学校地理教育发展的现状,从地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框架、教学要求。内容呈现方式、能力培养、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现代世界学校地理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制定我国学校地理课程标准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地理情感,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师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将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学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的那样:“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为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21世纪将是地理科学的时代。”然而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地理课程不是十分得到重视。初中地理被认为…  相似文献   

14.
从课堂教学改革着手,与时俱进、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既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需要,也是新课改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者,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  相似文献   

15.
人的道德行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教育工作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以知明理,以理激情,以情促行。为使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就必须培养学生积极、深厚的民族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到“知、情”并重,把培养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增进学生的民族大团结意识。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注意情感渗透,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居住地,都在一定的地域上生存和发展;如果失去了生存的地域环境,也就没有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因此,…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诸多环境问题也相继出现。目前的问题已不是人类是否能在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中生活,而是环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加强环境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环境民族心理。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具有进行环境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理应成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地理教师应更新观念,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大胆进行地理教学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8.
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教育、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教育等.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围绕这些德育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初中地理教学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余大林 《时代教育》2014,(12):246-247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学科,在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品德,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和发展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在了解乡土地理,培养故乡感情方面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金寨县地理教育教学不甚理想,笔者结合自身感受,对金寨县地理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