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研究对"生命"和"生命教育"严重缺失,语文教育由于应试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鲜活感和生命感.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策略:唤醒生命意识,构建回归生活的语文课程生态观;唤醒课堂情绪,构建自主建构的语文课程学习观;倡导"生命关怀"告别"宏大叙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语文的阅读、写作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命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反思语文教学实践和新课程实验教学,笔者认为:生活的语文课程才鲜活有效,生态的语文课堂才充满魅力,生成的语文素养才丰富牢固。语文教育的大目标就是优化生命质量,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语文学习的终归目的在于"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可见,这种教育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诚然,语文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三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师的责任。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内容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教师的精彩讲授,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三生教育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巩固中学生三生教育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26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我的语文教学观,简言之,就是:生活课程、生态课堂、生成素养、优化生命。一、生活的语文课程才鲜活有效“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生活属性特征。语文的属性特缸决定了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是语文的本源,社会生活实际上就是无形而开放的语文课堂。实践证明,一个也许没有多少语文知识的人,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渠道是生活。在生活中开放地学语文、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开放地学语文,可以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生活语文是生活的再现。有声、有色、有情、有境的生活世界,必将把学生带入一个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8.
耿浩 《辅导员》2010,(13):103-103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其他各个学科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以崭新的姿态成为读写"种子",用读写推进语文教育,不但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意思、有激情、有意义,还要用情感和智慧点燃语文课程,努力使"幸福读写"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我们努力营造独具特色的"雅"文化,在读读写写中让"雅"文化润泽生命,使我们的学校更优雅,教师更儒雅,学生更文雅。  相似文献   

10.
冯群肖 《课外阅读》2011,(7):125-126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语文是进行生命教育有效的载体之一。笔者根据实践,认为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以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本文试着根据非优质生源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究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他还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极弘扬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笔者现就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略谈个人管见。  相似文献   

13.
肖瑜 《陕西教育》2009,(4):53-53
大家知道“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我们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因此,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起源。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实施语文教学,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我们当今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有待于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陈根玉 《广西教育》2007,(7A):61-6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课本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努力开发并巧妙运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语文学习绽放生命的光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陈莉 《学语文》2014,(6):6-7
一、大语文教育与语文课程性质所谓"大语文"教育是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高职"大语文"教育实践是指由承担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基于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和人才培养规格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除了书中新知,还有更妙的源头活水吗?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仅就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资源"而言,生活是语文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教育自古就有"读无字之书"的说法。阅读自然、社会、人生与阅读书籍相辅相成。阅读书籍,是与他人对话,汲取他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阅历,引起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刘通洲 《广西教育》2010,(19):43-43,5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石,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识字教学虽远不如阅读教学那样诗情画意,也不如习作教学那样异彩纷呈,更不如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那样生动活泼,然而,它却是制约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瓶颈。当前,识字教学仍是语文教学中的“软肋”,有的识字教学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有的识字教学枯燥指导,乏味练习。这些识字教学方式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们应当把来源于生活、创造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字回归于生活,把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从而使识字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课程中,语文课堂被认为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佳场所,因为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主体的文学作品是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从这个层面来看,语文关注着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同时也建构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教材中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各类事件,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资源,所以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场域,这己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大家知道“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我们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因此,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起源。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实施语文教学,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我们当今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有待于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泛人文性"现象越来越突出。语文教学"泛人文性"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文化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也有语文教育内部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与目标的模糊表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只有在坚持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的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的智德,才能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