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个颇具神秘色彩 ,亦僧亦俗的文学家与革命家 ,他特殊的自身条件使他对东西文化都能登堂入室 ,并且使这颗心灵在中西两大文明冲撞中的体验更具直接性、原初性与真实性。现代西方文化在他那里受到了佛学禅定思想和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夹击 ,使他内心摇摆不定 ,其心灵的眩晕也反映到了他作品主人公身上 ,注定他与他的人物只能在孤独感伤中走完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在中和、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生命意义与文化选择相契的心灵境界。他的心灵境界在文本中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即儒家的人道主义、道家的人格独立、佛家的精神自由回归到中国当代文学之中。这种对道德式微人性失落的审美反思,他们应以世界的眼光看待它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柳永的文化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初期歌乐升平、雅俗文化空间日渐混融的文化表象,为柳永词在世俗世界的广泛流播提供了条件,但并不能使这位名扬天下的放浪词人摆脱内心深处的苦痛。俗名远扬既给了他傲视现存政治威权和传统价值的资本与力量,同时也让他承受了传统仕宦观念的深重压抑和打击。他愤激社会,放纵自我,体验到生命的空虚与追求的无聊,进而质疑传统仕宦追求的意义,最终以在世俗情欲中伸张自我作为化解心灵痛苦和内在紧张的出路。与元代文人相较,柳永的世俗态度和方式有某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锦 《考试周刊》2011,(58):32-33
本文从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化间的关系入手.就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化间五种关系的艺术呈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从而说明了中国的音乐与中国的文化息息相关,并且这种音乐与文化的陈述和呈现方式是由内在情感的抒发引起的,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回眸近代以来国人在文化问题上的心灵轨迹,可以大体上做出如下刻画:由于现代性的刺激,国人实现了由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觉的转变。但是现代性维度使文化自觉沿着自否性的路径展开,使国人陷入了文化自卑。后现代维度的确立,为文化自觉实现由文化自卑向文化自信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在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避免文化自卑的另一个极端即文化自负,防止由"西方中心论"跳到"东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7.
散文的文化本体性与审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察了中国散文与中国哲学文化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在层面探讨了散文文化本体性的三个内容:一是题材与感情倾向上的文化本体性;二是强烈的文化反思精神;三是文化的批判意向。最后,文章还探讨了文化本体性与审美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云  刘倩 《时代教育》2006,(12):15-16
庞德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诗人,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进而形成了他特殊的“中国情结”,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中的特色教学之经典诵读,能够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一种途径,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这一特色课程亦是将传统文化这颗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中,随着学习成长不断生根发芽,让学生的精神更加丰富,心灵更加丰盈。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植物学家,胡先骕却将对中国文化与道德理想的信仰与坚持,将对于中国古代诗文传统的极高训练、修养和情怀贯穿了自己的一生.尽管他作为一个现代思想文化批评家的主要批评观点和批评活动,基本上是在20世纪初期即已展开并完成,但在后来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无论面临怎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他都没有放弃亦未改变这些观点或主张.这种"现象",在现代植物学家中是特例,在现代思想文化批评家中,亦不多见.……  相似文献   

11.
从五四以来山东就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重镇,深邃厚重的齐鲁文化滋润了一代叉一代的山东作家,使山东乡土文学呈现出独特美学与文化风貌。其实,正如山东多样的地理风貌,齐鲁文化内部也是多彩纷呈。一直居住在蓬莱,拥抱着乡土的凌可新,他的有关大海、山林、丘陵的乡土之作,将水汽蒸腾、云雾缭绕的蓬莱——登州地形图带进中国新时期文坛;他的有关孤独的守海人、倔强的护林员、倜傥的看园人的故事,将充满着灵气与想象的东夷文化带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凌可新传承着嗜新好异、疏阔豁达的开放外倾形的东夷——齐文化的胶东小说,不是背对喧嚣多变充满物质主义的都市和正在吞噬中国本土文化的全球化,以拒斥的姿态来抒写乡土挽歌悲调,而是面对这双重经济和文化语境去挖掘中国乡土文化中现代性和开放性内蕴,因而,  相似文献   

12.
无法圆满的悲剧——我看吴宓及其文化理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为“学衡派”主要组织者和思想家的吴宓,始终无法改变其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悲剧性。这种悲剧一方面体现为他的古典主义理想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实际明显脱节,另一方面则在于就是吴宓自己也无法调和“亦新亦旧”的内外矛盾,正是这样的矛盾使得他成为了新与旧之间的孤独的文化旅人。  相似文献   

13.
论庄子之梦的文化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之梦承袭并突破了前人梦描摹时的梦魂宗教崇拜之神学性思维模式,将虚构的梦纳入作品,借梦象释理抒情,跨越了哲学常规的逻辑说理方式。他以梦为文所开创的梦象艺术。打通了入梦窥视心灵及社会隐秘的艺术渠道,使梦文学成为映射社会文化的特异窗口,从此正式拉开了中国梦文学艺术发展序幕,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暂居韩国     
魏然 《中文自修》2005,(12):15-15
无独有偶,在《海德堡笔记》一书里,曾读到旅德学者张清华教授,在讲学时惊讶于学子们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无比崇敬。而为此由衷地寿祖国感到自豪;亦如习作在另一个国度,发现伟大的国家,竟是自己的祖国。传承的一块美玉,被他人指认之时,才被发现。习作给人的启示在于捕捉心灵的这种真实.而令人深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历来令读者关注和头痛。如何在读者和诗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心灵之桥,这需要诗歌学者们的睿智和勇气。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的出版就体现了这一点,它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关怀,其欣赏视角的新颖,理论形态的完善丰富和技术途径的严谨清晰,为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提供了一份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6.
在已经逝去的二十世纪,历史的转折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断裂,旧文明整体框架的崩塌和新文艺思潮的吸收建设,为每个文学大师提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中,每个文学大师都是典型的文化复合体。徐志摩始终置身于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是一个多种文化冲撞而融合的“人”。在骆寒超教授的《论现代吴越诗人的文化基因及创作格局》一文中,已经将徐志摩置于吴越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徐志摩身上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徐志摩与故乡心灵的联接应该进入我们考察研究的范围。本文尝试着进入他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寻求他对故乡丝丝缕缕的感情痕迹。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担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对此,他们的思考、筹划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次递达到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每一步思索都被负着肉体的创伤和心灵的巨痛,特别是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冲突所带来的矛盾折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成为贯穿始终的近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倾注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经历的文化冲击现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冲击是每一个海外留学人员都可能经历的普遍现象。中国留学在英国求学期间,由于语言障碍造成的日常生活困难和学业受挫,以及因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生活技能的低下和际关系的紧张,使他们经受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和心灵震撼。因此,留学生在出国前,应接受英国强化和跨文化培训,为出国留学做好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以减少缓解文化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冠杰  成丽芳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1):102-103,113
20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而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出现了文化传播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不平衡现象。中国五千年根基的传统文化亦在这场大潮中面临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化全球化潮流引起的问题,以及中国在这场潮流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来探索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作家田瑛的小说营构了一个虚拟的湘西,亦即第三种湘西。它远离了沈从文抒情的湘西,孙健忠写实的湘西,逼近了一个文化精神意义的湘西。田瑛的小说,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坚守着一种执着的文化审美,一种原始生命冲动的文学倾诉。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现代文学传统,划出了精神上一以贯之,却又各自鲜活的三个方块,亦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湘西。田瑛是一位生活于现代都市,精神却自我放逐到自己的湘西的作家。他文学发问的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