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而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七言律诗《登高》作于大历二年 ( 767年 )秋。当时的杜甫正卧病在地处长江之滨的蘷州。此时,诗人处境十分困难: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病痛,时局的艰难,给诗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他支撑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天涯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学习和掌握这首诗的重点是赏析意境,领会诗人通过融情入景,因景抒情来抒发自己…  相似文献   

2.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3.
苏俊海 《考试周刊》2011,(49):54-55
一读:悲凉 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尤其在七律方面,他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之美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集体朗读一遍。  相似文献   

4.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典范作品,世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旷代之作”。这首诗通过深秋登高所见秋江肃杀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6.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下面以唐诗为例,稍作归纳。 一、表达思念之情 这是诗人在登高诗中表达最多的内容,当然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人类真切而普遍的情感,是这首诗歌成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的典型。“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江楼月》)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通篇都道出双方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寓景于情,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比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此外,诗人们在登高之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此诗写离愁,写得风华流转,情致婉转。不但写女主人公无心凭栏远眺,而且连眼前的芭蕉和丁香都含愁不解,愈添伤感。纪昀评价此诗是“艳体之不伤雅者”。  相似文献   

7.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春景诗共有四十多首,除了沿用传统的主题外,杜甫用春景诗来表达思归与忧国之情,这是对春景诗主题的新开拓。这与杜甫所处的年代、杜甫的个人经历与追求有关。这种开拓对后世诗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杜甫大历十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景,倾诉了诗人天涯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此诗写景意象鲜明,境界开阔,抒情深沉悲壮。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诗的最大特点。前四句写登高所见。首联诗人选取了形象鲜明的六种意象,描绘了一  相似文献   

10.
杜甫《登高》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在于诗人在夔州时期苍凉激楚的情感,以及夔州独特的地貌气候所提供的境物与之深层契合,更与诗人至高的人生境界对境物的艺术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登高》是其诗歌中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学语文的经典篇目。诗中意象壮阔,情感悲壮深沉。杜甫《登高》全诗渗透着悲情。诗人的悲是不断加重的。诗中不是纯粹悲个人命运,也不是单纯悲国运,而是将各种悲汇聚起来,使悲情愈发沉重。因此,聚焦诗眼“悲”,探寻诗中深沉悲情的呈现形式及其丰富的悲情意蕴,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复杂情感,加深对悲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诵读的境界     
<登高>是杜甫晚年漂泊时的感伤之作,登高临眺,百感交集.阔大的景象中,满是苍凉.这首"旷代之作"千百年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解读品味.然而,评语有限,诗韵无穷.虽妙笔生花却无法渲染尽诗中的悲愁,因而传授此诗之难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登上高处,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因而容易激起人的豪迈之情,古代诗词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但是纵观古人的登高诗词,大都兴起的是满怀愁绪,也许正如苏轼所说的"高处不胜寒"吧。细细揣摩这些登高诗词中的愁情,或感慨岁月沧桑,或倾吐漂泊之苦,或表达思念情浓。一、登高咏古,感岁月沧桑站在高处,四面远望,固然会有"荡胸生层云"之感,但也容易令人慨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尤其是登临古迹,这种情感更为强烈。王勃在《滕王阁》一诗中写道:"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一生四处流落,漂移徙居,动荡乱离之苦和忧国忧民之志必然引发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深沉喟叹。异地高阁叠嶂、亭台楼榭便是诗人登高抒怀的理想场所。登高诗亦成为杜甫诗中的常见题材。杜甫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大规模、集中书写登高之作的卓越作家,且佳作颇多,堪称精品。这些诗生动记录了诗人一生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辛酸的心路历程,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并深化了古代登高文学的抒情境界,还对登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一个平视的世界里生活。而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却给我们换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在山边、在水涯,才会真正体察到,天高地迥,顿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的诗境形态之美。杜甫在他生命将尽前的第三年(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登上了夔州长江之畔的一处高地。此时正值重阳时节,满目秋景触发了诗人的悲情,于是一首冠绝千古的七言律诗便横空出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唐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登高》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第一板块“诗从肺腑出”。《登高》是一首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七言律诗,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因此,本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身世遭际,解读杜甫用阔大苍茫的秋景表现内心的孤独与苍凉,品味隐于...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772—846),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其现存2806首诗作中,怀古诗仅有72首,所占比例约为1/40;苏轼(1036—1101),在其现存2600多首诗作中,怀古诗426首,所占比例约为1/6。而苏轼一生多次明确表示,自己与白居易"庶几相似",为何二人在怀古诗数量上却差异明显?在我国这样一个重史的国度,在中晚唐这样一个怀古诗兴盛的时期,在白居易这样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身上,为何只产生如此之少的怀古诗?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与仕宦经历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比较后发现,白居易特定的家庭环境与仕宦经历,是促使这一明显差异产生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时光象滔滔奔流的江水,一泻千里,永不止息。它有如大浪淘沙,将前代那些污泥浊水尽情冲去,只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却闪闪发光的真金。这就给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的后代文人骚客留下了一个反复咏叹的主题;怀古伤今。他们往往把思索的触须伸向那历史与观实的交织网中,在古与今交错的深层关系里,让自己极为复杂的思想尽情奔涌。唐代的陈子昴,李白、杜甫三位诗人的三首登高诗就十分明显地具有这种特色。这三首诗是: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以"登高"为题材的诗作不计其数,杜甫的《登高》一诗依然独具光芒,因为这首诗有自胸襟见解中自然流出的高致。杜甫此诗的"高致"当为其积极进取、忧时虑世、不以年老多病而怠惰的精神,这种"高致"集中体现于首句中的"急"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