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我们现行的作业训练形式还存在多统一、少选择;多静态、少活动;多书面、少实际;多室内、少室外的四多四少现象。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怎么能不失去对于语文的热情?怎么能不抹杀语文学习的灵性?怎么能不被遏制身心的自然发展?而开放性作业主张主体参与,空间开放,形式多样,层次多元,做到因人而异、因材布置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过程中获得自由、活泼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我们现行的作业训练形式还存在多统一、少选择;多静态、少活动;多书面、少实际;多室内、少室外的四多四少现象。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怎么能不失去对于语的热情?怎么能不抹杀语学习的灵性?怎么能不被遏制身心的自然发展?而开放性作业主张主体参与,空间开放,形式多样,层次多元,做到因人而异、因材布置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过程中获得自由、活泼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慰地看到:数学课堂出现了新的气象,多了些自主,少了些被动;多了些生动,少了些枯燥;多了些开放,少了些封闭……在欣慰之余我们内心也隐隐感到丝丝不安:我们的数学课堂在状得改革成果的同时,是否也缺失了许多?下面我们竭力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反思,把我们心中的不安梳理一番。  相似文献   

4.
"英语真难学!"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而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也在感慨:"英语真难教!"如何让学生少些无奈,让教师少些感慨呢?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战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它的高效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如何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呢?  相似文献   

5.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感受:一、营造民主轻松的探究氛围;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三、少“占”多“让”,少“扶”多“放”,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四、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教育管理究竟缺什么?什么又是市场经济下所需要的教育管理?这些问题,实在是现阶段值得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密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中国的教育管理究竟缺些什么?当前,我国教育管理学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者曾将教育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七多七少”①现象,即条条框框多、理论阐述多,结合实践经验少;对国外企业管理的理论一般性描述多,对自己的管理模式研究得少;重复研究多,推陈出新少;简单管理研究多,复杂管理研究少;确定性决策研究多,非确定性决策研究少;定性描述…  相似文献   

7.
任雪峰 《教书育人》2006,(12):57-57
校长的举动直接影响到整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态势。笔者由一名工作干线多年的教师到刚刚上任不久的校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感触颇深:教育中要求老师要对学生多关爱,多鼓励少批评,而在工作中,我们对于一线老师的情感变化却很少关注;教学中要求老师要对学生开展减负,还学生多一些快乐时间,而工作中,我们却又让老师们忙着补一些并没有付诸于实际的活动计划与总结,搞得老师们总是牢骚满腹。以下是笔者初为校长的些“经营之道”,希望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8.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敢说;对于绝大多数老师、家长和学生来说,考试都是生活中一件既重要又神圣的事情,因为许多人的命运由于考试而被改写。可是,当家长们想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指导一下孩子的考试时,却惊讶地发现:考试竟然变得让人不敢认了,因为一场考试的革命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曾几何时,一些人以为考试是走向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怪现象”小学生不考试或者只考一点儿;中学生则比小学生多考了一些,或者有些课程考而有些课程不考;到了…  相似文献   

9.
考试,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词了。有许多人畏惧考试,心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念头:如果有朝一日不再考试了,那该多好啊!也有—些人喜欢考试,认为考试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而考试对于我来说是不寻常的,特别是那次考试,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数学复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冬生 《江苏教育》2007,(10):26-27
曾经有人指出当前的数学复习课中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说得还是有道理的。哪“三多三少”呢? 1.追求认知目标多.着眼发展性目标少。总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都快考试了,哪有时间让你去探究、去创新,好好听老师讲就行了。  相似文献   

11.
纵观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它正处于极尴尬的地位。家长对于它的关心体现在买几本作文书让孩子看看,考试时不至于拖总分后腿;教师总认为作文功夫在平时,但平时又很少顾及到它,布置一个题目,讲一下要领,就让学生写;对于学生而言,作文无疑是一件苦差。何以形成这样的状况,究竟症结何在?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慰地看到:数学课堂多了些主动,少了些主导;多了些生活味,少了些数学味;多了些开放,少了些封闭……我们在为此倍感欣喜、快慰的同时,内心也隐隐产生丝丝不安:我们的数学课堂在生动、自主、开放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许多?下面我们竭力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反思,把我们心中的不安梳理一番。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堂,新的面貌。课堂活了,学生动起来了,学生亲历学习全过程。张扬了个性。听了不少的课改教学大赛课,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思考。很多课堂上,当学生起来读书时,教师总要让该学生先站一会儿,让其他同学给他提提建议。如:我希望你读得流利些;我希望你读得有感情些;我希望你读正确:我希望你吐字清楚……结果呢?这一折腾,这位同学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考试测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不仅教师关心.学校关心,学生和家长可能更关心。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关系到许多年轻人的前途和许多家庭的希望.可谓重中之重。对于一般的会考和学期考试,学生和教师也不敢掉以轻心。然而,在中学教学和教研中.对于考试测量本身和考试测量的理论却关注不多。这种不对称是否会对实际的考试测量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掌握了更多的考试测量的规律和理论,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 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人为本,要研究学生思想状况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个世界带给了学生形形色色的诱惑,他(她)们都在想些什么?追求什么?教师不能主观臆新,而应静下心来“望、闻、问、切”,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授课,做到上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重点。教师应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些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少一些理论上的纠缠,多一些对学生思想状况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联系当今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要结合自己身边学生的思想偏差,并为之设计相应…  相似文献   

16.
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从现实状况看,这一环节的许多现象令人担忧。在作业来源上,家庭作业搬用现成内容多,教师亲自设计少;在作业形式上,家庭作业书面作业多,实践活动少;在训练要求上,家庭作业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上述因素导致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厌烦的心理,他们把家庭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以至使他们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家庭作业中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富有个性且适合学生发展的家庭作业。在这些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7.
现象一:一年级的一位教师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其中的一个,然后分4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结果一半之多的学生选择了“多彩的太阳”,三十多个孩子闹哄哄地挤在一起,谁都听不清楚谁读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和向往的,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作为教师也不例外。面对工作的压力,面对家长和社会的期望,面对学生的现状,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幸福呢?我想,我们不妨试着去养成以下的习惯,在习惯的养成中让自己少些压力,多份轻松;少份焦虑,多点思路;少点自我,多点分担……  相似文献   

19.
数学科目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从小学一入学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不禁自问,多年数学科目的学习有什么用,难道只是为了应付每次的考试吗?错,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习好数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养成,而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保持足够的严谨,对以后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好数学的人在处理事件的时候,其态度和方法都比数学不好的人更为严谨、有效率、更讲究方法;学好数学有助于大脑思维的完善,一步步的探究、发现、验证,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可是这些意义对于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很明显的作用,学生也不会发现这些作用的意义,那么在进行高中数学讲学时,应该让学生知道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轻负高效”敢问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20多年,49道“减负令”……但作业多、补习多、考试多、睡眠少、活动少等过重课业负担仍然是困扰教育的一大难题。“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学生依然在唱自己创编的儿歌,家长依然在左右为难,人大代表们也依然在呼吁:“谁能让我们的孩子快乐起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童年和发展空间还给孩子!”“减负、减负,减负刻不容缓!”可是,轻负高效之路到底该如何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