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元明水浒戏在审美趣向上大不相同:人物形象上,元代水浒戏以俗为美,而明代水浒戏则富于伦理美;剧场氛围上,元代水浒戏幽默风趣,喜剧色彩突出,而明代水浒戏庄严肃穆更倾向于崇高之美;语言上,元代水浒戏本色当行,而明代水浒戏因文人参与而富于绮丽之美。这种审美趣向的差别折射了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2.
齐鲁地区是水浒故事的重要发生地,水浒旧事流传甚广,为水浒戏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基础;崇尚仁义礼智的齐鲁地域文化影响形成了水浒戏勇武报不平、主持正义的主题倾向;东平等运河之沿岸经济的繁荣为水浒戏提供了创作演出的现实需要和土壤。由此产生了众多水浒戏作家和作品,使元代山东地区成为水浒戏创作和演出的中心之一。齐鲁文化为水浒戏的创作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凭借,也对其风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墨家思想视域下元代水浒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思想是战国时代代表小生产者的思想,贵义利他,具有献身精神,为侠之起源。元代水浒戏由于时代与作者原因,梁山英雄带有墨家思想元素,富有墨侠精神;明代水浒戏则不然,梁山英雄被塑造成了忠臣义士,儒家观念浓厚,与元代水浒戏相比,侠义性质大变。  相似文献   

4.
元代,在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惊涛骇浪中,产生了光彩夺目的元杂剧等文艺作品,而元杂剧中的水浒戏,又是其中之佼佼者。元杂剧中,直接反映农民起义的水浒戏现存剧本仅有六个,即康进之的《梁山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中有一特殊现象:同一故事内容的杂剧很多,如三国戏,水浒戏等,都多达十几部。这一现象是元代特殊社会现实的真实表现,元代罕见的社会压迫现实催生了一批包公戏,这些杂剧表达了老百姓对公道和天理的强烈渴望。  相似文献   

6.
三国戏、水浒戏是元杂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元杂剧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不仅数量多,内容也相当广泛。它们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之前,是小说成书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据统计,在元杂剧中三国故事戏约有50来种,水浒故事戏约有34种,现有剧本流传的,前者21种,后者6种,约占元杂剧现有剧本流传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些三国戏,大多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最重要、最精采的部分,对刘备集团倍加称赞,拥刘贬曹的思想非常鲜明;还出现了《王粲登楼》、《管宁割席》、《七步成章》、《蔡琰还朝》等一些描写文人、才女、术士的风流轶事的剧目。水浒戏则多对梁山事业作正面肯定;对宋江、李逵等起义英雄作热情歌颂;对梁山起义军的严明纪律及人民与起义军的血肉联系也作了生动刻画。 在元代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杂剧中,塑造了大批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张飞和李逵了。在现存的21种三国戏和6种水浒戏中,以张飞、李逵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分别为9种、4种,可以说是“一股猛张飞浪”,“一股黑旋风热”。张飞、李逵的艺术形象数百年来一直深受群众的喜爱,原因何在?本文试图从观众的审美心理上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水浒戏人物塑造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赋予梁山好汉以文人的气质和行为,即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这是元杂剧中特有的文学现象,折射出了元代社会状况、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及广大受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很多东西不同于前代,也异于后世,元代文人在夹缝中生存,晋身之路被阻隔,隐居遁世却也无处可去,很多文人混迹于勾栏瓦肆,于嬉笑怒骂中借杂剧这一奇葩或哀或怨或讽或刺,流行于山东的水浒戏在元杂剧中独树一帜,其创作者们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理想抱负借助于水浒戏从而达到“穷亦兼善天下”,  相似文献   

9.
在对《水浒传》成书所进行的研究中,学者历来重视元代水浒戏的价值及其与小说的关系,而明代水浒杂剧多被忽略。明代的水浒杂剧从明初到明末历时比较长,而小说《水浒传》开始广泛流传是中叶以后的事,所以明代水浒杂剧与小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以现存七部明代水浒杂剧的内容与小说的比较为依据,讨论明代水浒杂剧与小说的关系度。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是一部在群众口头文学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长篇小说。它在成书以前,水浒故事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南宋时期,水浒故事成为民间艺人说平话的绝好题材,元代杂剧又把它们搬上戏剧舞台,创作出许多以宋江等人为主人公的水浒杂剧。中国文学史家和《水浒  相似文献   

11.
在元杂剧的三大类题材中,有一类是在史料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的历史剧。当中,以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水泊聚众起义的史料为创作题材的水浒戏,就其思想倾向和数量而言,在这些历史剧中,都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在今有存目的二十五种水浒戏中,以黑旋风李逵为主角的李逵戏竟有十二种。从有剧本传下来的六种水浒戏来看,思想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也当推其中的《李逵负荆》和《双献功》这两种李逵戏。可见,李逵戏是水浒戏中比较优秀者,是元杂剧中此较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元代的水浒杂剧把南宋以来口头传说中的梁山泊英雄故事搬上舞台,这其中以写李逵故事的戏最多。现存元杂剧中的几个李逵形象都有一种趋同且异于其它时代其它体裁的形象特征,通过这个形象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人文和审美方面的需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照指向。  相似文献   

13.
一、清官与清官戏清官戏又叫公案戏。它们多以清官断案,昭雪沉冤,为民除害为基本内容。在现存的元代杂剧中,公案戏便有三十余种,而包公戏就占十余种。为什么在元代清官戏有这么多呢?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清官和清官戏呢?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空前残酷的朝代。蒙古奴隶主贵族通过军事征服统一全国以后,在经济上实行野蛮的掠夺政策,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当时“豪富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江南豪家,广占民田,驱役地户,无爵邑而有封君之贵,  相似文献   

14.
一、“替天行道”的由来和含义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否曾提出这一口号,限于材料缺乏,我们不能确说。至迟在元代水浒戏中,“替天行道”就已作为旗号公开打出。《水浒》问世后,明代的一些作品如《三遂平妖传》,也提到“替天行道”,但未展开。只有在《水浒》中,它作为梁山的纲领,得到充分的描述。小说围绕梁山队伍的发生发展和最后失败,展示了广阔的画面,“替天行道”这一纲领贯穿全书始终,融汇到全书的情节中。把“替天行道”作为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利用《水浒传》来抒写御侮情怀的作品渐多,分别有张恨水的《水浒别传》和《水浒新传》、嘉鱼的《戏续水浒新传》、刘盛亚的《水浒外传》。这其中以张恨水的《水浒新传》最具代表性,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全民御侮的社会历史文化心态,而这种御侮心态又可分为忧患心态和教化心态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利用《水浒传》来抒写御侮情怀的作品渐多,分别有张恨水的《水浒别传》和《水浒新传》、嘉鱼的《戏续水浒新传》、刘盛亚的《水浒外传》。这其中以张恨水的《水浒新传》最具代表性,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全民御侮的社会历史文化心态,而这种御侮心态又可分为忧患心态和教化心态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清代水浒戏研究之不足,通过对清代水浒戏的剧目考察、创作群体及思想意蕴的分析,以期从宏观方面对清代水浒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结论认为,清代水浒戏剧目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思想意蕴也有不同,对于清代水浒戏的研究具有文本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封建时代中国民众,面对沉重的压迫,在"清官"稀少的现状下,只能幻想出现英雄好汉来行侠仗义、来替天行道,幻想一种乌托邦的美好社会来达到聊以自慰的目的。于是身处社会下层的元代文人在元代水浒戏中将梁山建构成了一个无权者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之中,正义得到伸张,生民权利获得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从宋人“说话四家数”看元代水浒戏归为公案剧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仰东 《天中学刊》2011,26(1):72-75
"说公案"最早见于宋代,但是由于断句不同,理解存在出入。"说公案"应当包含"搏刀杆捧及发迹变泰之事",不仅在传抄过程中没有疏漏,而且还有旁证:其一,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公案话本存目中至少涉及两篇水浒故事"石头孙立""戴嗣宗";其二,在为"小说开辟"所作的诗文中,作者也是将"搏刀杆棒"故事列入公案之属的。水浒戏完全符合古代"说公案"的特征,因此,将元代水浒戏纳入公案剧不但必要,而且合理。  相似文献   

20.
元代之前的李逵形象描写太不突出,只是个符号,元杂剧时代大量的水浒戏诞生,李逵形象迅速丰富起来,成为莽细兼备,粗雅合一的喜剧性绿林英雄,个性多样,甚至相互矛盾。李逵作为人物形象不是线性发展的人物,而是随着时代感而突兀变化的人物形象,是带有时代烙印的角色,元杂剧的李逵是"元代的李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