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对20世纪出现的现代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等几种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历史观念进行粗略地扫描,从中探寻20世纪历史小说创作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部边疆人口较少,且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一个民族,但这个民族广泛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努力发展本民族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概要地记述了达斡尔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并把这种历史演变与其部族组织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其民族意识觉醒联系起来,力求反映民族教育和民族进步的相关性,揭示达斡尔族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井上靖作为日本著名的历史小说家一生笔耕不辍,其创作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更是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他的创作历程从最初的短篇尝试逐步迈向长篇创作,情节设置也逐步走向成熟和巧妙。他创作的历史小说由注重情节的引人入胜逐步上升到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就其创作历程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达斡尔族的传说故事是达斡尔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达斡尔族的口头文学,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探讨它在达斡尔族各类文学体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达斡尔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文字。他们的民间文学,主要靠口头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中,传说故事占有一定的位置,不仅质高量多,而且民族特色也很鲜明。  相似文献   

5.
散文创作在新时期达斡尔族文学中有着较大的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执著于散文创作的新秀。在现代化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达斡尔民族对即将被“湮灭”的民族文化流露出无限眷恋,这种焦虑在散文中有相当的显现。在艺术上,达斡尔族散文作家善于以小见大,亦包含对淳朴绵厚的本族文化的倾力高歌。苏莉的散文可谓代表着这方面的成就。本文基于文学视角,主要从苏莉对故乡厚土、对女性自身感受以及对日渐湮灭的民族文化的关注几方面入手,结合其独有的女性立场的言说方式,试图揭示苏莉散文在新时期达斡尔族文学中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语言受到历史小说家的高度重视,长篇历史小说首先在个性化构建上进行了探索。而随着语境的变化和体式的扩大,长篇历史小说借鉴其它文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杂糅多种语体形式,语言呈现出兼容性特点。同时,长篇历史小说存在议论不当、古今错位、描写抽象及粗俗直露等问题。及时总结规律、经验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历史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0世纪出现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和“十七年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等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类型中贯穿的历史观念进行粗浅的梳理,从中探寻20世纪历史小说创作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家高阳不愧为一位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精通中国古、近代历史、识见不凡的历史小说家。在30余年(1961~1992)的时间内,他精心创作了近八十部长篇历史小说,总计三千多万字。他的历史小说以其独特的史家眼光和创作风格,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在中国现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艾斐 《远距离教育》1998,3(1):34-37
中国新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有选择地继承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民族传统,着力于故事情节,典型形象的描写和塑造;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和人民性,正确地表现了多民族的历史关系。中国新时期的历史小说在表现手法,艺术技巧,文学形式和美学风格上,大都摆脱了旧历史小说的写作模式和思维框架,而是力求实现创新并真正做到了创新和开拓的。  相似文献   

10.
人口分布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人口较少,只有121357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以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为主要聚居区。 族称与族源 “达斡尔”是 达斡尔族的自称,历史上曾有“达胡尔”、“打虎儿”、“达呼尔”等不同的称呼,建国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达斡尔族的语言、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性压抑小说及其变态生命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期初,性压抑小说以激烈的姿态,率先打破革命文学的无性化现象,以大胆的性描写表达了对革命和生命关系的新理解。从张贤亮到刘恒、苏童,喷薄而出的写性潮,既反思了革命对生命、自由的压抑和摧残,又检讨了文化对人的深度控制。这类小说虽然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开拓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创作颇丰,且与传统历史小说有较大异处,曾在八十代初的文坛引起波澜。周梅森的历史小说代表了新时期历史小说转向的开始,他在历史中与现实对话,作品经历了由国民性反思到人性追问的变化,始终执着于打通一条历史与现实相接的通道,以文学的方式解决现实何以如此的问题,呈现另一种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结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15.
铁凝笔下的镜子是历史的副本,在照映女人模糊影像的同时却清晰地呈现出历史面貌,镜子与女人的照与被照关系暗喻社会历史与女人的塑造与被塑造关系.林白小说中的"落地穿衣镜"是展现女人真实生命体验,揭示女人真正面目的异度空间.从铁凝到林白,镜子在小说中发生了由反映社会历史逐步趋向反映女人自我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层出不穷,呈风靡之势。许多学者从历史真实性出发纷纷对此类作品提出质疑。二月河的清宫系列小说最为引人关注,其长篇小说《雍正皇帝》在人物设置和虚构情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败笔。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小说基本是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冲击下的一场文本"狂欢"。进入新世纪,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取得巨大成功,它们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开拓了文学的发展空间。但这些所谓的新历史小说在写作上存在着消解历史、游戏人生的不严肃态度,丧失了文学的纯粹性,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市场经济的附庸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前期,文学报刊发表了一批紧贴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生活、婚姻、工作等各方面问题的小说作品,借此讨论了新时期相关社会问题。小说在表达时代热点时以刻画人物内心为支点,建构出独特的审美趣旨。以《文学报》为代表的一些专业报刊对问题小说创作现状进行讨论,因报刊定位、论述范围、论者身份等诸多原因的局限,讨论并没有深入下去,也造成了文学史对问题小说的忽视。对这一文学写作现象的研究不仅弥补了问题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缺席"现象,而且有助于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Historical fiction is a powerful way of transmitting national history to later generations. It emerge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s a means of building identity and fostering solidarity.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Dutch historical novels for children. First,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ideas and historical novels for childre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s novels: novels written in the spirit of ideas on national non-denominational education and novels opposing Christian neutrality in education, by glorifying orthodox Protestantism and inculcating combativeness and intolerance. Second, the literary strategies employed to relate history are analysed. Both groups of novels use the same strategies, such as fictional characters as figures of identification, narrators mediating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and restructuring the past in favour of a triumphant ending to the story. However, there is a striking difference 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