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李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46-147
作为专业媒体的记者或通讯员,会经常接到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任务,如何在“会海”中抓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4.
新闻敏感性就是指记者(通讯员)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通讯员)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将新鲜的事实称之为“活鱼”。整日捉“鱼”的新闻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撰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规劝那些不适合作新闻记者的人:“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动机在于谋个差事,那还是另找出路为好。”因为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就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只有那些亲临新闻现场的记者,才能见真正的“活鱼”,捉到“活鱼”,现场捉“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6.
迟之禄 《新闻三昧》2003,(11):32-33
新闻工作者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以深度的报道启迪受众,以形象报道宣传受众,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新闻媒体对自身的业务要求,更是广大受众迫切的需要。以下就谈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如何抓好“活鱼”、深度及形象报道:新闻敏感抓“活鱼”新闻之所以姓“新”, 是“易碎  相似文献   

7.
张祥 《军事记者》2013,(12):64-64
“抓活鱼”,新闻界的流行语,比喻稿件的时效性、生动性和指导性。“活鱼”难抓,“做鱼”更难。煎、炒、烹、炸,各有滋味。但一种口味食之日久必索然无味。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要写好稿、出精品.不光要有发现“活鱼”的火眼金睛、抓“活鱼”的过硬本领,更要具备把“活鱼”做鲜美的技巧手段。  相似文献   

8.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好写,写好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抓活鱼”,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好新闻。笔者将其归结为“五官”采写法。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笔者通过对山东省内各家地市报的观察发现,各报有不少图片新闻线索和稿件来自基层通讯员.因此,地市报培养高新闻敏感度的摄影通讯员,让他们成为记者发现新闻的“眼睛”,对于提高报纸图片新闻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与通讯员沟通,建立信息网 莱芜日报每周共出6期报纸,每期8个版,每版至少用新闻图片2张,8个版是16张新闻图片.我们只有3名摄影记者,每天每位记者拍摄2张新闻图片也只有6张,这样还有60%的新闻图片来自于基层摄影通讯员.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12.
朝东 《新闻采编》2003,(6):34-34
在 基层 ,经常听一些通讯员抱怨 :“我所在的单位小 ,单位成绩又平平 ,老感觉没什么新闻可写”。通讯员中有这种“基层天地小 ,没新闻可写”想法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基层通讯员因所在的单位小、信息相对闭塞 ,不像在大机关那样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快捷 ,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要还是通讯员对党当前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得还不够 ,通讯员本身对新闻理论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自己缺乏新闻敏感而造成对基层所发生的新闻“熟视无睹” ,导致觉得基层小单位“没有新闻可写”的错误认识。只要解决上述几点 ,同样 ,在基层小天地里也是可以…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农村的通讯员,对农村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要你留心生活,多长只新闻“眼”,选准角度,巧立新意,还是有新闻可写,有“活鱼”可抓.  相似文献   

14.
业余通讯员写稿,没人 给题目,全凭自己在生活的 海洋中捕捞,因而常常拉空 网。特别是初学写作的通讯 员,更是常为写稿难见报而 苦恼。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 究各家报刊的特点,根据各 家报刊的特殊要求和需要 写稿。下面结合个人实践, 谈谈通讯员采访写稿需要 注意的几点体会。 一是要善于发现“亮 点” 所谓亮点,就是通常所 说的“闪光点”。其实,基层 通讯员生活工作在第一线, 发现亮点的机会要比专职 记者多一些。关键问题是, 我们通讯员的新闻触角,也 就是新闻敏感性要特别强, 不能麻木不仁、视而不见, 更不能有所意识,而坐…  相似文献   

15.
刘彬 《新闻爱好者》2005,(11):32-32
我是一个72岁的农民,与锄头镰刀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到了晚年才与新闻结缘,做了一名业余通讯员。回忆16年来走过的新闻路,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想写好新闻,必须多学习,勤执笔,善于下水捉活鱼。  相似文献   

16.
同样是参加会议的记者,为什么有的能抓出很精彩的新闻,有的只能是会议程序加领导讲话简单交差?关键在于发现的能力,需要记者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善于捕捉会议中的“亮点”,从“会海”中捞“活鱼”。  相似文献   

17.
邵奎 《军事记者》2011,(2):72-72
所谓新闻发现力,就是通讯员在具备新闻敏感的基础上,把他人没有发现的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出去的一种能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记者的发现力》中提到:“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就是‘发现力”’。那么,通讯员应该如何培养新闻发现力呢?  相似文献   

18.
陈堂发 《新闻界》2004,(4):30-30,44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个浅显的教育理念。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突出的实用性,更要求大学新闻院系在理论与体系化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可以捕捉活鱼的“渔具”。这种渔具不仅是用“什么是新闻与新闻价值选择新闻的标准”之类的理论材料织成的,也不单是用“采访技巧、写作技巧、策划技  相似文献   

19.
“眼疾手快”,是业余通讯员的工作“要诀”之一。新闻强调一个“新”字,要抓“活鱼”、采“鲜货”,就需要脚勤手快,捷足先登。我在工作中,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无论多长  相似文献   

20.
本刊开辟的“编辑手记”专栏,通过通讯员寄到编辑部的原稿、见报稿和编辑的体会,让通讯员了解编辑的思路和要求,了解“毛坯”是怎样“脱胎换骨”变成见报稿的;领悟如何选择新闻素材,如何从原材料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新闻,如何选择生动的新闻表现手法,进而提高新闻的采写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