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本文采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厘清高校思政及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女排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出发,从理论到实证展开研究,尝试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学的融合机制。提出以"女排精神"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弘扬"女排精神"和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明晰远景规划和利用现有资源相结合;创新重建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结合政府相关教育部门的政策措施。旨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2.
引入并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现今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涵,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切入,分析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融合的积极意义,最后探讨如何以课程思维为导向,推动高校民族体育特色教学创新改革。  相似文献   

3.
陈庆华 《当代体育科技》2020,(2):156-156,158
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舞蹈和武术的动作呈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将"舞蹈"和"武术"进行有机结合不仅符合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精神,此外在推进国家多元化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此本文主要立足高校武术教学课程,阐述了武术套路与"武舞"之间的联系,并对两者之间的共性和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探析,以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荆楚民俗体育长江三峡龙舟竞渡的历史渊源。结论:长江三峡龙舟竞渡产生的渊源与荆楚文化传统、龙舟习俗、纪念屈原有关,新时期长江三峡龙舟竞渡得到空前的发展是受到国家、地方及港澳台龙舟赛事的影响与启发。长江三峡龙舟竞渡传承和发扬了荆楚文化、爱国精神、龙舟精神,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推动了湖北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在自媒体环境下,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最后提出相应发展路径: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推进自媒体平台创新、受众需求创新;坚持协调发展,准确把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总体发展布局;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信息自媒体新传播机制;厚植高校体育文化优势,打造自媒体品牌,促进交流与融合,为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立足党的二十大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新人的要求,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对成都市内多所高校的融合发展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最后,依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提出促进两者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化、可持续化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加强其文化育人功能,补齐表层化素质教育的短板,把文化育人作为内在驱动力用到学校文化育人中去,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以解析文化传承创新内涵为切入点,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体育教学理念,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转变体育教学模式,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关系;转变体育教学内容,实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与融合;转变体育课程观念,构建大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改变体育工作队伍薄弱的现状,实现学校体育齐抓共管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8.
程铭 《灌篮》2021,(3):31-31
篮球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篮球运动特有的作用。在高校构建篮球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丰富高校文化生活内涵、有利于提升参与者的精神属性。但是在目前的高校篮球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与篮球教学融合不够、校园篮球文化传播力度有限、校园篮球文化特质单一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搭建高校篮球硬件设施完善物质基础、挖掘高校篮球文化底蕴突出篮球特色、推动高校校园篮球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结合中小学篮球校园教学等手段,共同助力高校篮球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学课程深入发展的今天,顺应健康中国建设的大格局,从中创新出体医融合的新路径,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逐步实现课程完善,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在新形势下,体医融合的高校体育课程创新路径,对“健康中国”理念下体育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该文概述了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的研究背景,探究了课程融合环节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的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深入改革提供可行性借鉴。  相似文献   

10.
所谓"创新体育"是在创新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建设人才为目标,以"乐新"、"新乐"为手段,以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方向。因此"创新体育"是一项教学观念、教学体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性改革,"创新体育"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霍氏八极拳是长春市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却因高校对传统体育文化认知层次不足和学生缺乏武德精神的思想阐释,致使这项传统体育文化没有被高校体育所发掘。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分别对长春市高校体育院系开展八极拳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对霍氏八极拳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的融合,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长江师范学院的武术文化在课堂中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开展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得出高校武术文化主要传播的主要途径为课堂,对大学生的精神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提出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精神建设的理论研究,从而改变目前武术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邵文兴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9):103+119-103,119
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使人文精神充分渗透进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是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本文从高等院校人文体育教学的现状着手,提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以期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龙狮运动课程与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高校开展龙狮课程与教学,不仅有助于推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我国高校龙狮运动课程与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龙狮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龙狮运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对策,以期为高校龙狮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魂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对沧州高级中学这一特定个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沧州市中学武术教学的基本现状不容乐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受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匮乏,已开设了武术课程的学校,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别存在着教材系统性较差、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方法单一等问题,以及学生及社会对武术运动及武术教学的认识有失偏颇。为了使武术这一民族传统项目在中学体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文章针对沧州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作调查分析,对武术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找出根源,提出对策,为推进沧州市高级中学武术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丸经》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部较为完整地讲述捶丸运动的体育专业书籍,通过元、明两朝和明末清初的《丸径》刻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捶丸运动的盛衰演变,以及当时的社会精神风貌和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广西京族竹竿舞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挖掘竹竿舞运动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并提出一些对京族竹竿舞运动今后发展有利的建议,以此促进京族竹竿舞运动的发展,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高校武术套路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建立武术套路教学诉求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单纯的教习技术的现象,转而诉求于武术的文化和精神元素,使枯燥的技术学习转变为丰富的内在的精神追求,利用高校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让武术的精神和文化占领学生的精神家园,使之从内心接受武术文化,并从一个新鲜的视角重新理解武术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在从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精神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职业能力及素养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又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指向。为此,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要在专业文化、专业精神的引领下,通过有效途径,将体育与健康理念、方法、知识、技能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其专业始终向着理想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