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地名嵌入诗或寓意于诗中,让人去品味和猜测,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字游戏。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这种文字游戏。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与同时代另一位诗人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两人常在一起饮酒赋诗、谈诗论文,有时也写地名诗取乐。一日皮日休写了《怀鹿门县名离合二首》:  相似文献   

2.
将地名嵌入诗或寓意于诗中,让人去品味和猜测,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字游戏。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这种文字游戏。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与同时代另一位诗人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两人常在一起饮酒赋诗、谈诗论文,有时也写地名诗取乐。一日皮日休写了《怀鹿门县名离合二首》:  相似文献   

3.
一字之师     
唐朝和尚齐已,爱写诗。一次,他写了一首叫《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为了使自己的诗句准确、生动,就去请教他的朋友郑谷。郑谷看了说;“数枝”不足以点明“早”,不如改为“一枝”。齐己虚心接受了。后人称郑  相似文献   

4.
我爱写“家里”的新闻。有人会说,偌大一个村都没啥新闻,你家的“小天地”里有啥写头?且听我道来。父亲是集镇上的义务“清洁工”,每天早上空车而去满载而归。恁深的粪坑不几天就填满。一天父亲正卸垃圾,串门的邻居说;怪不得你家的产量总“拔尖儿”。我听后一震,上级不正提倡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吗?真是眼皮底下活生生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6.
如何写好新闻言论,许多同志都曾论及过,且很有见地。但是,我觉得仅仅在言论本身做文章还是不够的,闭门造车、不接触实际、不深入生活,是写不出好言论来的。陆游在《论诗绝句》中说:“功夫在诗外”,说明生  相似文献   

7.
弄诗与写新闻,属两个不同的门类。因此,若把诗人叫“记者”,会显得大不恭敬;相反,如果把谁的本报讯说成“诗”,作者也会脸红。因为,这几乎等于否定了他的心血之作。有一个人却怪,硬要说“一条好的报道就是一首诗。”此人就是后来用“闻捷”的笔名写诗出了名的原新华社记者赵文杰。我是一个搞新闻的人,也读读诗,工作中也不时品味闻捷的那句话,心想,诗与新闻既同是舞文弄墨之事,个中总会有相通之处。读了杜甫的《石壕吏》,更有深切感触,觉得两者相通  相似文献   

8.
宋人韩元吉《虞美人·怀金华九日寄叶丞相》词云:“登临自古骚人事。”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喜欢登山临水。登高临远这样一种现象。阮籍“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晋书·阮籍传》);陶渊明归田后醉心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的生活;来之间被流放后写下过“越中山海高且深,兴来无处不登临”(《桂州三月三日》)的诗句;高适也曾自得于“始临泛而写烦,俄登陆以寄傲”(《陆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序》)的日子;白居易则说:“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龙门下作…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1961年写的七律诗:《答友人》,开头一句就是“九嶷山上白云飞”。许多人做梦都想到宁远九嶷山去看飞来飘去的白云。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诗言志”,这大多用在那些忧国忧民的大诗人身上。杨先生的诗作说不准是否有“言志”的成分;但是我确信一点,杨先生的诗任说“高雅”也好,“打油”也好,说它是“诗画像”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因为那些诗,从多方面把他的为人、形象、性格、喜恶、情感都活脱脱地展示出来了,读着他的诗,就宛如在欣赏一幅幅生动、诙谐的人生速写。杨先生喜欢运用自嘲戏语,发泄、释放自己的情感。他曾给自己的诗集取名为《银翘集》,并解释说:“我的打油诗多是火气发作时写的,用‘银翘解毒丸’来散火最合适。”他的自嘲诗很多,都挺风趣。例如,“少小欠风流,而今糟老头,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恃欲言无忌,贪杯孰与俦,蹉跎惭白发,辛苦作黄牛。”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文章掀开了一页历史的温馨:1916年11月17日,痴恋着陈衡哲的任叔永为陈写了一首情诗《对月》。感其诗情,陈即兴和诗两首:《风》、《月》。任读之兴起,当即拿给其好友,同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胡适欣赏。“风月”乃男女情事的象征,胡自然深谙其意,他玩味一番那两首诗说:“《风》诗吾三人(任、胡、杨杏佛)若用气力尚能为之,《月》诗(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已印清溪底。)则绝非吾辈寻常蹊径……足下有此情思,无此聪明,杏佛有此聪明,无此细腻……以适之逻辑度之,此新诗人陈女士乎?此两诗皆得力于摩诘,摩诘长处在诗中有画,此两诗皆有画意也!”胡适果然不失慧眼,诗作者陈衡哲端地修养不凡:其祖父、父亲都是清末知名学者和诗人,其祖母、母亲亦同为当时著名女画家,这位出自湖南书香门第的才女自小受其熏陶,才得以成为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的女学生,二十六岁的她当时就读于美国瓦萨(Vassr College)女子学院,得知胡适对  相似文献   

12.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13.
人物特写和小说都是以塑造人物为其主要任务,但写法不尽相同。人物特写写的是真人真事,作者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构思,任意编排情节,也不能采用集中概括的方法,将别人的所作所为,归到一个人物的身上去,金圣叹曾对这两者作过一番比较:“《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计算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见《读第五才子书法》)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写人物特写比写小说有时还要难一些。但,只要作者所选择的人物真正是具有典型性的,并且在写作上认真地下功夫,也未尝不可以描绘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一个真正的人可以作为诗的性格的蓝本”.此如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以至鲁迅、聂耳等人物,真是可以作为诗的性格的蓝本的。当然,写真人真事,也仍然要服从典型化的原则,才能把人物写得丰满完整,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4.
“标兴”是《毛诗故训传》诠解《诗》篇时的重要手段。结合“韩诗”遗说看,“标兴”不是《毛传》所独有的特征,而应是战国儒家《诗》传中较为通行的解《诗》之法。韩、毛二家皆通过“标兴”来揭明各家“诗序”所阐发的《诗》旨,其对“兴”的标定和说解与“诗序”内容密切相关。《毛传》“标兴“和《毛诗序》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标兴”和“续序”共同起到阐释和细化“首序”的作用;第二,“续序”不存时,“标兴”有代替“续序”、增补“首序”的功能;第三,当“续序”已言明“兴”时,《毛传》则不再“标兴”。梳理和辨析“标兴”与“续序”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毛传》“标兴”的体例特征和思想义涵,《诗》学史上有关《毛传》“标兴”的主要争议也可据此得到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坛中有一个小小的有趣现象,一些诗人“诗花”翻飞的笔变魔术似的成了“匕首、投枪、手术刀”,杂文写得相当漂亮.比如流沙河、邵燕祥、叶延滨等即属此类.在诗坛,这几位的诗是拥有大批读者的,而今他们转而做杂文,又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用时髦的词讲,可谓“两栖”得潇洒!“杂文家”的桂冠,不少在报刊上亮相的人头上都有一顶,但真真称得起杂文家的还真不多.流沙河当之无愧,邵燕祥也让人心服口服.10余年来,邵先生有《忧乐百篇》、《当代杂文选粹·邵燕祥之卷》、《小蜂房随笔》、《无聊才写书》、《自己的酒杯》、《大题小做  相似文献   

16.
★“河南人”之后的故事 《别拿上海人说事儿》的责任编辑杜强说,你写了河南人我就不能写上海人么? 《俺说你们北京人》的责任编辑阿荣说,我觉得“河南人”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我感觉这个事就要过去了。 《湖南人凭什么》的作者周兴旺说,盗版的《湖南人凭什么》成了湖南公安方面的重点打击对象。  相似文献   

17.
如何写好新闻言论,许多同志都曾论及过,且很有见地。但是,我觉得仅仅在言论本身做文章还是不够的,闭门造车、不接触实际、不深入生活,是写不出好言论来的。陆游在《论诗绝句》中说:“功夫在诗外”,说明生活积累的重要。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也可以说是小言论写作的源泉。我是一名新闻言论的编辑,也是一名热心的作者,近几年来,先后在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宋之问于神龙元年贬泷州,次年春末是承召回归,而不是如两《唐书》等所说的“逃归”。其回归的时间也证明了他的复出与王同皎等被杀无关。又,文献资料证明,宋之问的《灵隐寺》诗写的就是灵隐周围的景色,诗题与内容切合,说此诗作于台州,不可从。  相似文献   

19.
(一) 1980年新版《辞海》有“楸枰”一条,释文说:“旧时多用揪木制棋盘,因称棋盘为‘楸枰’。温庭筠《观棋》诗:‘闲对楸枰倾一壶。”同书又有“弈揪”一条,释文说:“棋枰;棋盘。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查1947年旧版《辞海》也有这两个辞条,释文各如下列: “棋局也。楸木质甚坚,昔人以之作棋枰,故云。温庭筠诗:‘闲对楸坪倾一壶。”——楸枰“谓棋枰也。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弈楸可见新《辞海》这两个辞条的释文是沿袭旧版而来,释义简明易懂;只是两处所引同一《观棋》诗,一谓温作,一谓段作,稍使人疑惑。《全唐诗》第575至583页为温庭筠诗9卷,《观棋》是第9卷最后一首,题下有小注6字:“一作段成式诗”。  相似文献   

20.
有人会说:荒唐,偌大一个村,还难找条新闻,你家的小天地有啥写头?且听我说说,咋着抓家门里的新闻。父亲是集镇上的义务“清洁工”,每天早上空车而去满载而归。一天父亲正卸垃圾,串门的邻居说:怨不得你家的产量总“拔尖儿”。我的心为之一震:上头不正提倡多施粗肥,改良土壤结构吗?真是眼皮底下活生生的新闻。我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又腼腆地“采访”了父亲。《王老汉的种地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