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内容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钟面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认识分针和时针,知道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很简单、很有趣,使他们愿意学数学。三、教学重点1.认识钟面,会区分时针和分针。2.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四、教学难点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五、教学过程(一)…  相似文献   

2.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并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程要求在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先呈现远程网上一幅学生熟悉的故事画面,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使其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让学生体会认识时间的现实意义。教材分两个层次让学生认识时分。先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再让学生拨钟面上的针,仔细观察时针转得慢、分针转得快,从而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小时-60分钟。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及操作活动,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8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认识时间单位时与分,知道1时=60分. 2.使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具体感受1分与1时的持续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大格、60小格,知道时针、分针分别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小时=60分钟。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教材第五册。二、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二)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三)情感目标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珍惜时间。三、教学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7.
钟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计时工具,你是否知道在钟表面上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下面举例说明钟表面上的数学问题的求解方法:1求角度问题问题1求1时20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分析画出1时20分时,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要求时针与分针的夹角,关键是求时针从1时到1时20分所转的角度,分针每分钟转6°,时针每分转0.5°,20分钟时针转10°,于是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过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3)初步建立1分钟、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教学难、重点: 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冯桂群 《江西教育》2007,(20):39-40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共同探究认识几时几分 1.认识5时10分. 师:要知道是几时几分,必须认真观察时针与分针!(板书:时分)让我们一起来观察钟面:短的这根针叫时针,长的叫分针.从12起,时针刚刚走过了几大格?是几时多?(板书:时针走过了( )大格,是( )时多)同桌互说,指名说:时针走过了5大格,是5时多.  相似文献   

10.
关于钟表的认识在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已经出现,学生们知道了钟面有时针、分针、秒针。钟面上共分12个大格,每一大格又分成5个小格,共60格。1时=60分,1分=60秒;分针和时针一快一慢,朝着同一方向不停地运动着,就像两个人在环形跑道上不停地跑,由于两针速度不同,一会儿分针追上了时针,一会儿分针又超过了时针,一会儿两针之间形成直角,一会儿两针在一条直线上,一会儿又重叠在一起,于是便形成了独特而有趣的“钟面上的数学”。这类问题在小学阶段不断出现,下面就“钟面上的数学问题”的特点、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64页及练习十七中的有关习题。教学目标知能目标学生学会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会用秒计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演示、感观体验、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抽象的时间单位———秒。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秒”的概念的建立和信息资料的出示,使学生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重点学会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用秒计时。教学难点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教具准备钟面模型、秒表、篮球(每组一个)。…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银行等部门的应用,并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发现并归纳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教学重点: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理解24时计时法中的0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龟兔赛跑的画面)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输给了乌龟,它心里  相似文献   

13.
一年级带领学生认识时间时,可以通过认识、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引导学生对时间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时需提前准备好介绍各类古代计时工具的微课,可按以下方法进行。一、引入孩子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以及"时针""分针"这几个好朋友。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四册(苏教实验版)95至97页和练习十八第1至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2.使学生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能正确地书写出来。3.教育学生爱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教学难点:认识几时几分并进行正确书写。学前准备:教师备收录机、电脑、投影仪、教具钟面、实物钟;学生备学具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大风车》栏目的主题曲(1分钟),问:“你们知道《大风车》在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5.
禤理洁 《广西教育》2011,(19):34-3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3.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91~92页。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学会看整时。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一、明确内容,说教材1.《时、分的认识》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2.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时、分的进率。3.教学的关键: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主动地探索出1时=60分。二、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②使学生认识钟面,掌握看表的方法,正确地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操作、主动探索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教育学生养…  相似文献   

18.
万邦君  李莉 《山东教育》2005,(16):46-47
“认识时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认识钟表面,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内容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钟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认识分针和时针,知道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很简单、很有趣,使他们愿意学数学.……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