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2.
少逸 《家教世界》2010,(11):48-48
"家""舍"这两个词用在称呼中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谦称。"家"作谦称,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家尊",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哥哥为"家兄"。这里说明一下,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和"家慈"取的是"严父慈母"这一意思。"舍"作谦称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进行一些  相似文献   

4.
"技""艺"的问题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必须涉及的,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然而由于部分艺术家对二者关系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会重"艺"而轻"技",主观夸大"艺"的作用,轻视"技"的训练和培养,进而影响"艺"的表现力。本文通过谈"技""艺"的关系,希望能使艺术家们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关于量词"段"的语义,学者们大多认为它表示事物的一部分,但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段"并不表示部分,而是表示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具体分析了它与"节""条""件"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白凌志 《学语文》2014,(2):56-57
正笔者在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时,对学生提出的"文中‘不假思索’是不是应改为‘不加思索’"的问题,也产生了疑惑。为了解决这个疑惑,笔者首先上网搜索了"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的词义解释,竟然发现了问题:第一,《百度词典》、《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等栏目均收录词条"不假思索",并对其作了解释,而未收录"不加思索"。唯有"互动百科"栏目收录了"不加思索"。第二,《百度词典》、  相似文献   

7.
本文罗列了辞书对"脱颖而出"的解释,梳理了"颖"字义项的源流,并对其进行了辨正。从"颖"字的本义出发,结合旧注和植物学上的定义,认为"脱颖而出"中的"颖"字应释为"颖片",成语"脱颖而出"意为"颖片脱落果实露出"。  相似文献   

8.
"老班"这词儿,是时下学生们私下里对班主任的称呼。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以往的特点,他们渴望成长,却带有叛逆心理。"老班"是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所以"老班"要有点"心机",才能让学生团结于他的周围,认真听取其教诲。本文通过四点"心机"阐述"老班"人格魅力的塑造,以期对同仁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传统课堂"教"与"学"的关系往往因为更多地指向"证实",呈现一种从教师和文本出发的对课堂预设的有序证明过程,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堂,强调呈现的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并表现学生主体世界的丰富性。因此,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和体验,即指向"解释"的教学,应该成为现代课堂"教"与"学"关系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说文解字》说:"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竞"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中"执竞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之义,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成为"竞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对"竞争"一词,郭象的注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竞,对辩日争。"  相似文献   

11.
王小穹 《中国教师》2009,(Z1):178-178
本文运用研究上古音韵的基本方法——系联法,从词义和语音的角度对姓氏"王"与单字"玉"进行了考证,初步推拟出"王"的古音读法是[yuaη]或[yu],并认为"王"与"玉"是同族词。  相似文献   

12.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13.
论“曰”、“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曰"、"言"和"说"所具有的"说话"这一基本词义入手,主要从四方面出发:阐释三者的起源;总结三者在语义和使用方面的区别;统计历代文献中"曰"、"言"、"说"的使用情况,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陈述三者在使用上逐渐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什么是"走班制"什么是"走班制"?简单地说,就是打破固定的班级编排,不再由固定的学生组成固定的班级,而是经常变换班级的人员构成。"走班制"是对"非固定班级"的通俗说法,它的学名叫做"不分年级制"或"无年级制",即"nongraded",强调学生个人对课程的选择权利,改变学校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统一安排。在这个意义上,"走班  相似文献   

15.
从广义上讲,"师者"是指能传授知识技能的人。人们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者为师"就是广义上对"师者"的定义,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即"教师"与"老师"理应属特定的"师者"范畴。"教师"与"老师"的共同点就是所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既得教书又得育人。仔细分辨,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差别。  相似文献   

16.
推荐理由: 成绩差、纪律差、自由散漫,被批评时要么强词夺理,要么阳奉阴违……面对这样一个学生,你会怎么办?王老师的做法是:慢慢"放松"了对他的监管,对他到处惹事也常常"视而不见".你赞同这样的做法吗?别着急,仔细读,你会发现里面的玄机.  相似文献   

17.
对"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组不同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无法用一一对应的关系来对它们进行定位,同时"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不是"同一"的,而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7,(6):28-34
梳理古代典籍对月氏的记载,可以看到,在先秦典籍中,对月氏情况的记载非常简略,汉文帝时期,汉廷在与匈奴的交往中得知,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民族叫月氏,史官将月氏的名称记作"月氏"而不是"肉氏",说明"月氏"之"月"当读"月"而不读"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只给月氏中的"氏"注音而不给"月"注音,说明在两汉至唐,月氏中"月"的读音本不成问题。经刘向、刘歆校订流传于世的《逸周书》、《山海经》中,月氏写作"月氏"、"月支",说明月氏中的"月"不是"肉"的误写。宋代以后的典籍,如《金壶字考》、《太平寰宇记》等典籍将月氏的读音注为"肉支"缺乏根据,今人"月氏"读"肉支"的理由不能成立,仅是一种猜测。  相似文献   

19.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之中的"天街"解释为"京城长安的街道"这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学生将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的"天阶"与"天街"相混淆,而且其间的意义不甚清楚,屡错屡改还是有矫正不过来的,这就有必要对二者进行考究了。  相似文献   

20.
包利民先生的《一本枯萎的书》有这么一段文字:"她读了几十年的那本书,是《宋词三百首》。每次看过书,她都把书放进一个小木盒里,动作很慢,就像收拾一种心情,收藏一份记忆。那本书,从不让我们染指。"为了说明"奶奶"对"那本书"的珍惜,作者用"染指"一词来描绘"奶奶"不让"我们"触碰它。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