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莫詹坤 《文教资料》2010,(29):28-30
二十世纪中后期现代英美戏剧受到布莱希特“陌生化”理念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者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剖析其理论建构基础,从戏剧表演手法出发.阐述陌生化与现代英国戏剧作品结合而产生的文学关感和瑰丽的戏剧艺术.从而达到“陌生化”理论与戏剧文学的天然璧合。  相似文献   

2.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作家。布莱希特主要的成就在戏剧方面,在戏剧上的重要贡献是创立了"叙事剧"理论,也就是史诗戏剧理论。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中心内容,与他的"叙事剧"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他总是给我们以新的灵感,让我们不断地思考新的问题。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布莱希特。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德国现代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多维度的探讨,对其现代戏剧的艺术观与“史诗剧”理论,现代表演艺术观与“陌生化效果”理论作了新的界说和辨析,从而揭示了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革命性、现代、先锋性及其对现代美学与现代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剧作家高行健大学时接触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后便深受其"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其多主题复调现代史诗剧《野人》便体现了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本文将从自由的时空观,叙述体戏剧观及复调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行健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5.
剧作家高行健大学时接触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后便深受其“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其多主题复调现代史诗剧《野人》便体现了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本文将从自由的时空观,叙述体戏剧观及复调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行健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理论一直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戏剧美学家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具有一种将熟悉、众所周知的对象反映为奇特的、陌生的机制,不同之处是前者探讨艺术本质论,后者区分了戏剧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理论一直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戏剧美学家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具有一种将熟悉、众所周知的对象反映为奇特的、陌生的机制,不同之处是前者探讨艺术本质论,后者区分了戏剧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莱希特以其独树一帜的"史诗剧”给20世纪的世界剧坛以巨大的影响.本文包括三个部分(1)"陌生化效果”的本质--对西方传统戏剧"共鸣”的消减.(2)我们的误读--"陌生化效果”即形式主义.(3)"陌生化效果”的困境--动机与效果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朱良 《高教论坛》2003,(3):169-172,175
从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影响这一视角,分析了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创作上的东方渊源和特色,探讨了中国文化对构建布莱希特史诗剧戏剧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陌生化”解读?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我们在这里借用是对文本阅读时的一种感觉状态。  相似文献   

11.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是指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模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2.
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布莱希特的剧作《高加索灰阑记》中的人物形象阿兹达克的“陌生化”及其接受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作者同时期剧作中的伽利略、潘第拉、沈德等形象相比,阿兹达克除在阻止观众的感情共鸣上与上述人物具有大体相当的作用外,在“陌生化”以及引起观众的惊异、惊讶程度方面,在激发观众的能动性和认识能力方面,在经由观众的接受所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方面均更为充分地体现了布莱希特在其戏剧创作和实践中所遵循的陌生化原则。  相似文献   

13.
陌生文本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是指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模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4.
布莱希特提出了文学艺术特别是戏剧艺术的“间离化”效果.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该剧没有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它将观众与戏剧的距离拉远,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与此同时却又让观众对剧本反映的现实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此剧可谓是戏剧史上一次真正的革新.  相似文献   

15.
布莱希特在《潘第拉先生和他的男仆马狄》中,运用陌生化效果塑造了一个在酒醉和清醒时具有完全不同人格的芬兰农场主潘第拉,激发读者去思考,那种在社会洪流中不可遏制的人性的弱点。本文通过阐述陌生化效果在该戏剧中的运用,结合弗洛伊德"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重人格理论,进一步分析主人公潘第拉人格分裂的表现及原因,以此来揭示此戏剧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布莱希特说戏剧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陌生化处理。既然是对日常生活的处理,那么戏剧展现出来的种种意象肯定不是偶然突发的,每一部戏剧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诱因。戏剧是对现实社会的折射镜,剧外人透过剧中人得以窥视一个时代的文化。对戏剧进行抽丝剥茧的结构之后,隐藏在剧幕后的主题逐渐清晰,观剧的人成剧中人,不断地自省,人生存在的意义。通过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荒诞派后起之秀汤姆斯托帕德的戏仿型剧作《罗森格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来探索人类生存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张宁 《文教资料》2013,(3):24-25
姿态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创作实践中的一个核心关键词,表现出布莱希特戏剧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游移。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姿态的溯源,探究姿态在布莱希特戏剧中的运作与功能。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首先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稍后"陌生化效果"也成为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关键词。二者的陌生化术语名称虽同,实际上内涵各异,其原因在于二人分属于不同的文艺理论体系。两人的陌生化理论在"作品"、"世界"、"作者"元素的区辨上虽然有诸多差异,但两者对于"读者"要素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他们都把"读者"依附在自己的概念之下,服从于自己的理论设定。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陌生化概念的实质,即是读者阅读具有陌生化效果的文本的同时,其原有经验、观念、感受、认知受到翻覆,从而达到各自设定的"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戏剧实践家和理论家。长期以来,西方戏剧都为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论所左右,从古希腊悲剧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家都追求“给大众以真实幻觉”。布氏登上戏剧创作舞台以后,一直力求打破亚里斯多德的幻觉主义,追求建立“在生动的表达中叙述”的史诗剧观,他曾将这种史诗剧观命名为“异化”或“陌生化”。1935年,中国戏越大师梅兰芳应邀访问苏联。  相似文献   

20.
作者就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的代表人物斯克洛夫斯基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陌生化”理论与审美创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