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1812年初版以来,《格林童话》不仅成为德国民间文学的瑰宝,更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广泛。早在1903年,中国就已经有汉译《格林童话》出现在周桂笙的《新庵谐译初编》里,但直到1934年,魏以新才首次推出了该书的全译。魏以新译《格林童话全集》是中国第一部格林童话汉语全译本。其译文白话文程度较高,更加符合新一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质量相对于以往译文来说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杨廷栋翻译的《原政》与《译书汇编》上刊载的《政法哲学》译文,内容基本相同,而译文译语则差异甚大。《政法哲学》较有可能是杨廷栋的原译,而《原政》似在杨原译的基础上经过他人润饰文字而成,二者皆为从日文译本《政法哲学》转译之作。日译本《政法哲学》则译自斯宾塞所著之《社会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的第5部分"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3.
靳楚楚 《海外英语》2014,(16):225-226,228
Steve Jobs:A Biography与简体中文版《史蒂夫·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引发全球读者热捧。乔布斯于结婚二十周年之际写给妻子劳伦·鲍威尔情书的译文引发了中国读者对这中文快译本翻译质量的讨论,并在广大网友中掀起情书"热议",网友"自译"的译文风格迥异。该文选取其中呼声较高的两个译文与出版的中文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以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为框架,定性、定量地对比译文质量,试验证及物性理论作为翻译批评的可行性,说明及物性理论对翻译过程、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诗歌《虞姬》的两种英译文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两种英译文的语音模式。旨在通过语篇衔接分析来揭示译文和原文以及各种译文之间存在的差异。使译文尽可能的接近原文。从语篇衔接的角度来分析汉语诗歌英译问题,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译文的语篇重构,进而提高读者的感受水平。  相似文献   

5.
该文选取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文本,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自译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审视其自译行为。研究发现,启民兴国的伦理观促使其选择《啼笑皆非》为自译文本的动因。在处理语言层面的问题时,他主要遵从切斯特曼伦理模式中的规范伦理;处理文化因素时,主要遵从交际伦理;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摆脱对原文刻板"忠实"的束缚,使译作在译文语境中再现原作的精神,实现译文达意传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阿里巴巴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中译名,名字译得诡异,最终作为成语收入《成语大辞典》,比喻离奇不经、不足凭信的言行。阿里巴巴是《天方夜谭》中一篇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主角,出身穷苦,一贫如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四十大盗的藏宝库,并记下了“芝麻芝麻请开门”的暗语,历经劫难,化险为夷,最终将山洞里的财宝分与穷人,让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相似文献   

7.
郭帅 《文教资料》2010,(30):28-30
日语的拟声拟态词译成汉语时.一部分可以译成汉语的象声词.而很大一部分则无法用象声词来对应。在日译汉的翻译实践中,翻译技≯虿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雪国》为研究对象,以北京日研中心开发的《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所收集的三个中文译本的译文为例,将《雪国》当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与译文进行对照分析,考察汉语表达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汉译时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8.
章婧 《海外英语》2015,(4):57-58
文言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言简意赅、节奏有力的特点。《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该篇从翻译其感想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粗浅探讨了文言文英译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并在篇幅最后附上了其英译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言简意赅、节奏有力的特点。《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该篇从翻译其感想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粗浅探讨了文言文英译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并在篇幅最后附上了其英译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成功上演的《推销员之死》中译本(英若诚译)。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文章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试评该中文译文剧本,从而发现其为话剧翻译中的佳作和典范。  相似文献   

11.
研究者通常认为周桂笙是晚清较早翻译西洋文学,尤其擅长侦探小说译介的一位译者。事实上,周桂笙确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先驱者”,他在翻译观念和文学作品接受方面都具有前瞻性。他在译界管理机制、言文一致的翻译策略以及域外文学接受三个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对西方文学的引入,作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2.
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古代汉语教材中内容比较全面、编排新颖、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但该书中的一些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周代起就有了翻译。中国传统译论有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有如一条悠悠长河,沿着一定的历史脉络蜿蜒流淌。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特色和局限也迥然鲜明,对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外来的翻译理论大潮,其现代走向只能是继承、发展、融合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英文表达。因此,译者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来传递汉语文化信息,以便其译文既便于读者的理解、又尽量保留汉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色。为此,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名家译者注解的基础上,依据周志培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和廖七一提出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原则,总结出其主要的翻译方法有:借用、替代、释义、仿译和注解等,目的是为汉英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成功翻译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批对中文颇有造诣的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的合作结晶。汉译白话圣经目的虽不在文学,而在于宣传宗教,可是因《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其成功的白话语言,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新文学的发轫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包括周作人在内的新文学先驱的肯定。随着新文学的发展,圣经中的意象、语言、精神及文体也在诸多作家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从而为新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异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创作、理论、译介、阵地四者合力催生儿童文学运动,进而促成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转型.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起点上,出现了理论和创作的两个“现代”的错位.周作人和郑振铎同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但周作人的“无阵地”和郑振铎的“有阵地”却成为两个“现代”错位的原因,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庄周梦蝶”这段古汉语文字的五种英译文的比较研究 ,指出忽视汉语隐含的时态是造成汉译英失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三十年代着力表彰六朝文,并将佛经翻译纳入其内,有意疏通这两者的因缘。这不同于以文白的更迭来结构译经史的思路,他从佛经骈散杂糅的角度进入,试图将文体新变的可能限制在传统文章的畛域内,以显示文、言分合之外,“文”(而非“文学”)的内部逻辑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而《域外小说集》所代表的周氏兄弟早年的文言译作,据周作人追述,正是取法于六朝的译经文体。这种骈散相间的文体,与其直译乃至硬译的主张如何可能在文本中共存,却有待于深入到原文与译本之间逐字、逐句地探讨。本文将小说当作文章来解析,内涵着一个判断:所谓“域外小说”还是作为文章——不是关系群治的经世之文,而是执著于艺术之境的“醇文”——来经营的。  相似文献   

19.
儿童期具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儿童文学作品是关于儿童的生活,适应儿童的要求,能唤起儿童兴趣的作品.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周作人是倡导翻译以“儿童为本位”的先驱,他是践行并深化这一翻译思想的著名翻译家.周作人推崇“小儿说话一样的文体”这就是儿童本位观.他认为,文学不是用来说教的,文学本身具有其艺术特点和功能.文学翻译要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而不能拘泥于功利主义的需要.本语篇以美国作家E·B·怀特的小说《吹小号的天鹅》与著名翻译家任溶溶的译本对比,举出几个比较典型的翻译实例,论证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的儿童本位翻译思想为指导原则,翻译的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