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诚"在《中庸》中被当作核心范畴加以论述,其内涵得以扩展和提升到了充分的哲学意义,发展成为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与其他文本中"诚"的不同是,《中庸》以"诚"为本体,建构起了严密、丰富的"诚"本体体系。文本以"成"为切入点,依循"诚"成己、成人、成物的逻辑,探讨"诚"沟通天人关系,以释天下之"大本"——"诚"。  相似文献   

2.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庸》赋予了“诚”以本体论的意义。“诚”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之”是道德修养的功夫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庸》赋予了“诚”以本体论的意义。“诚”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之”是道德修养的功夫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由《中庸》首推"诚"的思想,并开篇就提出了"天命之谓性"。之后的儒家哲学中将"性"视为道德创造之源,同时也是宇宙创造之源,是道德形上学的根据。而"诚"作为天道,亦表现出沟通天人的深刻内涵。对此,北宋理学家张载曾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由此表达出"性"与"诚"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以"性体"与"诚体"对性和诚也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深化。所以,对二者关系的厘清是更深刻理解、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周子之学 ,以诚为本。”“诚”是宋代理学开山周敦颐在其主要哲学著作《通书》中反复阐述的哲学概念 ,有着极其丰富和精微的宇宙观和道德观的内涵。研究和探讨“诚”的真实含义 ,揭示“诚”这个古老的精神文明精粹之要义 ,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周敦颐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全面认识和了解 ,而且对于搞好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修辞立其诚"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论的历史叙述中论及“修辞立其诚”的时候,应对之作寻本探源的考察和重新解释。所谓“修辞”,乃存在着修省与修饰两个维度,或者说偏重于反求内心之真善与倾向于追逐外饰之美两条路径;所谓“立诚”,就是要确立或者呈现内心之经验性真实,或者宇宙、人间的普遍真理;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者“修省”而实现对内心之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诚明"是古代修养之学中的重要精神,它源于古圣先贤治国、治学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中庸》中。唐以后,"诚明"的精神开始被学者重视,至宋代被理学家如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朱熹等人推崇备至,"诚明"之学在宋代维系相沿而成一道统,但对其义理的解释亦有"等而下之"的趋势,最终发展为"以敬代诚"。明代心学家湛若水、王守仁等从"心即理"的角度重新对"诚明"进行阐释,遂成另一番气象。经历清代的遗忘,及至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又有新儒家以"诚明"为书院院训,足见"诚明"之学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正因"诚即道,诚以明道,道不可穷","诚明"精神在不同时代都能发挥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9.
"诚"就天地间--论中庸之道的核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自有其存在发展规律,即为“中”、依“中”而行的用“中”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指导思想是“诚”,其据“中”而动,包含不欺己之“忠”和不欺人之“恕”。诚之精神在人己互动中有化人化己之功,从而人可贯通天地,与天地参,使天地合在人之“一”上。  相似文献   

10.
"诚于中,形于外",外在的"信"是内心之"诚"的表现。诚信危机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建设诚信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对社会个体诚信品质的培养。"诚"的品质可以通过培养教育来逐渐养成,而对"信"的行为的强化无疑是一条有效的路径。通过社会舆论、习俗、法律制度等外在手段,可以强化对行为主体的规范约束,使主体不得不遵循诚信规则的要求,逐渐养成"信"的行为,并把这种行为习惯逐渐地积淀为主体"诚"的内在品质。只有主体在选择诚信行为时做到了自觉自愿,才能说主体形成了诚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廉洁意识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以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为视角,探讨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致思理路,可以为提升其实效性、科学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三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经过三次历史转换:<尚书>中体现的诚信仅仅是王德的一小目,其地位也没有孝、慈等道德范畴高.及至<左传>中,诚信的道德属性强于西周.特别是在调解诸侯国关系、树立其形象方面,诚信伦理得到了普遍重视.在孔子那里,诚信伦理经历了又一次历史性的转折,从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向了个体的"仁"心的德性.思孟对孔子诚信思想做了重要的发展,使诚信具有了天道的真实无妄与人道的无自欺欺人的双重涵义.  相似文献   

13.
刘基所著《郁离子》,其寓意故事以贪利为祸以警世人,倡导为官要廉洁清正;万事有道,道不可逆,遏制腐败要从完善制度上预防;明志建立廉洁清正的理想社会等廉政治国思想给当下反腐倡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客体由于受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诚信意识相当淡薄.职业教育主体应深入分析受教育者的特点,把握其诚信缺失表现及其产生原因,通过培育诚信氛围、加强诚信实践、建立诚信教育体系等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15.
当今,仅用"制度化诚信"的思路来解决中国的企业诚信问题是不够彻底的。这不仅是因为再完善的制度也会有漏洞,更主要的是,任何一种企业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只有企业管理者具有讲诚信的高度自觉性,才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弥补制度漏洞。因此,在企业诚信制度化建设基础上,注重解决人的问题,让企业管理者在内心深处"不愿"、"不想"失信,使得诚信道德规范植根于企业管理者和从业者的价值理念中,才能在企业文化的层面上形成良好可续的诚信文化。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脉,也是自古及今我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及问卷调查结果看,现阶段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令人担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诚实守信意识淡薄,因此,加强诚信教育,并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通过对三代领导人反腐倡廉思想的探索,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当代大学生理应是这一美德的继承者和现代诚信文明的代表,但在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关系多样化的今天,大学生群体中在助贷、考试、就业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确立诚信教育的地位,建立和完善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政府存在的根本,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政府守信是法律对政府的要求,政府守信要求行政行为必须守信;公务员诚信是政府行为守信的保证,公务员诚信一要自律、二要打造公务员诚实守信机制,三要铸造公务员诚实守信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诚信意识在其成长中,具有思想品德的立身作用,专业学习的基石作用,人际交往的沟通作用,求职就业的促成作用。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引导他们深入认识诚信功能,创设诚信实践体验的情境,建立诚信为荣的氛围,完善诚信的制度规约,构建校园诚信的示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