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1世纪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何迎接新世纪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研究本国的教育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的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新的世纪来临之前,中国教育家们在作怎样的思考?不久前由朱永新教授和徐亚东先生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一书,该书汇集了国内三十多位教育名家对 21世纪社会与教育问题所作的展望和评述,是一部展望21世纪中国教育的权威著作。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  相似文献   

2.
作者简介林晨,49岁,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多媒体教育开发研究所研究员。曾主编《中文电脑基础》《多煤体电脑基础》等书,正主持编写《电脑·网络·多媒体———21世纪人才的基本工具》系列教材,并承担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制改革计划》...  相似文献   

3.
睁开眼晴看世界——读《知识经济》一书报童21世纪如同一位巨人频频向我们招手,疾步向我们走来。21世纪人类社会将以什么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有人称21世纪将是电子技术时代、后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高技术经济时代,等等。这...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快乐森林里,没有人不喜欢读丁当先生写的《丁当历险记》系列故事书。丁当先生写出了一本又一本《丁当历险记》,每一本书出版没多久,就会被众多的“丁当”迷们抢购一空。这不,《丁当历险记》的第六部刚刚摆上书架,书店里就挤满了人,准备抢购。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类本身也必须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可以预想,21世纪竞争最激烈的并不是电脑;而是人脑,是人的创新能力。《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可见,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幼儿教…  相似文献   

6.
正《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每个中国人幼年时期的神话启蒙几乎都是从这些故事开始的,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处,那就是《山海经》。很多人把《山海经》当做"古今语怪之祖",鲁迅先生在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里说从小就渴望得到一本绘图的《山海经》,因为那里面净是些"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见鲁迅也把它当作怪书来读。  相似文献   

7.
关于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竺培国许香平一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各国都在考虑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的人才,因为21世纪是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环境、生态、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8.
读钱钟书的学术著作无论是《谈艺录》《管锥编》,还是《宋诗选注》,都会有一种河伯见了大海时的感觉:“望洋兴叹”!以《谈艺录》论,他在书中援引的中外文学资料就达1100多种,其中历代各家诗话达130种,可以说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无一漏网;而《管锥编》就更是浩无边际了,共征引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其中西方作家与学者在千人之上,作品达1800多种。钱先生曾对李慎之先生说;我这辈子对西方的大经大典算是基本上读遍了! 因为钱先生读书如此之多。又对所读之书记得如此之深,深到可以任意援引细加批评的程度,关于他记忆好的神话也就滔滔不绝。有人讲钱先生寓所里根本就没有书,钱先生读书根本不用记笔记——书中的内容全在他脑子里。还有人讲钱先生有“照相机”一般的记性,看过的书  相似文献   

9.
杨慎的生卒年问题,明代研究杨慎的人就曾经提出过。后生于杨慎四十年的李贽,对杨慎的人品道德文章,非常钦敬,他读《杨升庵集》,写了大量札记。在《与方訒庵书》中说:“夏来读《杨升庵集》,有《读升庵集》五百叶。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则为李滴仙、苏坡仙、杨戌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续焚书·书汇》《与方訒庵书》的写作年代,据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家和翻译家钤木虎雄(18  相似文献   

10.
悠悠五十载,《红岩》彪炳共和国史册;漫漫人生路,《红岩》照耀一代人的心灵。我读《红岩》,是在上一个世纪60年代中期。老师在课堂上读《红岩》的一些片段,五十多人的小学课堂上,一片寂静,只有一道道眼光,投向老师手中的书卷。课后,我们就争抢着借阅《红岩》,班上的书不够借,就缠着家长买。家里卖了两只大母鸡,买回了一本《红岩》,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江  相似文献   

11.
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读老师指定的书。老师指定读《白鲸》,我不喜欢它,我没有读,我以为我赢了。可实际上,我输了。我失去了阅读名著本应得到的有益的东西。后来,我还是读了它,渐渐喜欢起《白鲸》来,而且每读一遍,我都发现一种新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顾明远 《新教师》2021,(3):95-96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亚米契斯创作的一部日记体小说,作品原名《考莱》(Cuore),出版于1886年。中译文有几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1909年包天笑先生从日文转译过来的,取名《馨儿就学记》。1924年,夏丏尊先生对照了日文、英文两种译本翻译成中文时,把书名改为《爱的教育》。我们老一辈的教师,读的都是夏丏尊翻译的版本。从此,《爱的教育》这一书名通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王干卿先生对照了意大利文重新翻译,书的作者名和书中的人名都有变动,但书名《爱的教育》没有变,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夏丏尊翻译的版本时,又增加了叶圣陶先生为这本书写的《〈爱的教育〉指导大概》。  相似文献   

13.
因一部《厚黑学》而闻名的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大全》一书中说:“每读古人之书,无不在疑,因定下读书三诀,为自己用功步骤。”他的三诀是: 第一决,以古人为敌。读古人之书,就想此人是我的劲敌,非与他血战一番不可,逐处寻他缝隙。即使攻  相似文献   

14.
正"你的降生,让我们有理由去重新审视这个你将要居留的世界。"——扎克伯格人到四十,同学家的孩子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了,而我才做起了爸爸,有时难免有"晚了"这样的感慨。但有所失必有所得。现在的我,父性更加醇厚,父性更好地觉醒了。想想如果是20多岁就有了宝宝,自己还没有真正成熟,那时做父亲,也会稀里糊涂的。这种对比让我想起了傅雷先生,他写了一本非常出名的书——《傅雷家书》,用186封书信,跟儿子谈艺术,谈人生,"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相信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父亲都会被他那伟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教材《读〈伊索寓言〉》一文,选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39年作者曾为此文集写过序:“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写在书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段文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钱钟书先生这个文集中写的文章是“眉批”式、随感式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正是这种“眉批”式文章。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内容进行教学预…  相似文献   

16.
翻阅《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一书,谈到作为教育家鲁迅的讲课时说:“他讲课的声音虽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威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许广平先生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也写到,听他的课,“没有一个人逃课,也没有一个人在听讲之外拿出什么东西来偷偷看”,因为他的课使人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每个接近过他的青年底纯朴的胸怀”。讲课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当前,在相当一部分课堂里,不仅有枯燥乏味、难以引人入胜的讲述,而且还有哗众取宠、格调不高的发挥。一些教师的语言严重不规范,读“酗酒”为“凶”酒,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词语搭配为正确,有了“既然……”上句,没有“那么……”下句,就连京  相似文献   

17.
赵艳东 《教育文汇》2008,(3):48-48,55
一个多世纪以前,28岁的美国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筑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成就了不朽的名著《瓦尔登湖》。这是本适合心灵阅读的书,也正如徐远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静、恬静、智慧的书。”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即将到来,中国高等教育将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每一个高教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近读《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徐毅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一书,循着作者提供的思路,一个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轮廓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使人顿觉豁然开朗。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预见一个事物的发展前景,无疑就获得了把握这个事物的主动性。教育本身带有滞后性的特点,如果科学地预见了它的未来,无疑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自从托夫勒、汤因比等人的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之后,未来学一度成为显学…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要读一些中华经典--序《〈老子〉〈论语〉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庆刚去 ,重阳又来。秋风今是 ,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 ,战地黄花分外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征路上 ,佳音频传 ,喜事迭出。《〈老子〉、〈论语〉今读》(以下简称《今读》)也即将出版。我热烈祝贺《今读》出版 ,我的祝贺是发自我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谐振的真情 ,心心相印。我校涂又光先生讲得极为深刻 :在基督教世界 ,几乎每人都得读一本书 ,《圣经》 ;在伊斯兰世界 ,几乎每人也都得读一本书 ,《古兰经》 ;那么 ,我们中国呢 ?也得如此 !读什么 ?读《老子》与《论语》。作为中国高级人才 ,还得再读一些中国经典著作。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 ,我…  相似文献   

20.
我和蔡宗周老师认识不到3年,却读了不少他的书,从《都市闲话》、《五彩的花束》、《微笑的城》,到《台湾诗旅》、《飞驰南中国》、《人间温情》,每读一本他的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无论诗集还是散文随笔集,都让人获益匪浅。散文集《人间温情》在带给读者亲情文化品味同时,让人不自觉地想守住“人间温情”的一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