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博尔赫斯的"武士刀客"小说并非博尔赫斯"幻想美学"的代表性作品,而是一种另类之作博尔赫斯的现实主义作品.这类作品的写作贯穿了作家创作的始终,主要对生活于阿根廷一带的高乔人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白军芳 《职大学报》2015,(3):13-17,44
中国新时期女作家群的创作都有知识份额加重的趋向。这些小说中的知识,融汇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于一体,杂糅客观知识的权威与小说表达艺术的优美与一体,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尤其,在女作家作品体现出的女性主义知识范式,剖解两性不平等的"奥秘",创造了女性精神发展的高度,为女性追求解放提供"案例"的图解。分析女作家作品的知识范式,是探索女性文化发展新阶段的敏锐视角。  相似文献   

3.
清代白话小说的创作和出版比较活跃,与之相应,小说的序跋也数量可观。除了具有推动作品出版和传播的实用功能外,这些序跋文字的价值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分析解读作品文本的批评价值;二,探讨小说发展的理论价值;二,借题发挥,书写个人心志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以此来指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美文坛涌现的一股将现代主义实验创作与历史以及社会语境结合起来的创作潮流。历史编纂元小说具有自我反映,自我指涉等元小说的特征,同时又穿插和影射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使得作品虚实相间,亦真亦玄。本文采用其"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对汤亭亭的代表作《中国佬》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进行文学定位和分析,试图对汤亭亭的创作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散文化小说体现了小说与散文、诗歌的相互渗透,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环境景物的设置描写、结构的形态、语言的运用、作品的主题表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具的审美特征,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  相似文献   

6.
战国小说的单篇之作可分为志怪和杂史两类,<墓主记><王会>等属志怪小说,<高唐赋><神女赋>可视为赋体志怪;杂史小说有<太子晋><说剑>等.战国小说的丛集之作有志怪、杂史及轶事三类,其志怪作品又可再分为地理博物和卜筮占梦两类,各以<山海经><汲冢琐语>为代表;<晏子春秋><穆天子传>属杂史小说,<韩非子·说林>可归属于...  相似文献   

7.
小说以语词形式表现人类现实生活,时间的矢向维度和空间的立体维度是考察作品叙事结构的重要因素。重复作为作品叙事手法之一,构筑着作品的时空结构,同时是作者的时空观念在文本中的表达。重复亦对作品的节奏、象征意义、情节氛围的营构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故重复包含着作者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以语言的形式在文本中的还原。重复不仅结构了文本,也建构了部分的现实人生。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自有其传承谱系,寓其共性于个性的表达之中。鲁迅的小说创作影响深远,比较他与汪曾祺两人的小说作品,不难发现重复的运用是其中的相似因子之一。通过重复的角度,比较两人小说中关于重复的运用以及重复对文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欧洲游历小说而言,空间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功能.欧洲游历小说具有明晰而强烈的空间感及空间意识,并在空间建构方面呈现出移动性、公众性、宏阔性、怪异性与"异域性"特色.游历小说主要采用"陌生化"、对比、"缺憾补偿"原则进行空间建构.  相似文献   

9.
村上春树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的读者群,反映了东西方人们类似的生活体验。本文结合村上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作一简要的评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具有十分深厚的乡土意识,在作品当中,其不断在自己故乡本土上发掘,对故乡的历史、时间以及人物进行描写,表达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正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在本文中,将就福克纳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琼瑶作为通俗文学中言情小说家的领军人物,其小说的审美特征是她在众多言情小说家中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对于琼瑶小说的研究,许多人只注意到了其畅销度与流行性,而对于审美性的挖掘却不够充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有些"流行性"的作品只能闪耀一时,而琼瑶小说屹立通俗文坛几十年,其审美影响与魅力可见一斑。文章从琼瑶小说社会与人生价值的审美特征以及作品中的古典诗意美和传统文化韵味两个方面对琼瑶的创作在思想、艺术方面的价值给予了一定的研究,以期对她创作内涵的探讨更见深度。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现代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将鲁迅小说置于他的人生悲剧理论之下考察,可以发现鲁迅小说集中有部分作品能够称为悲剧性小说。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悲剧根源和悲剧取材角度解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加深对鲁迅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从隐含作者、叙事者之间的距离出发,叙事者可分为可靠和不可靠两种类型,自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相关观点后,关于叙事者的可靠性研究便层出不穷。作为中国白话小说写作第一人的鲁迅,其作品在文学理论得到十足发展的今天看来,相当一部分作品中的叙事者的叙述"不可信"。但也就是这些可靠或不可靠的叙事者成就了文中的经典角色,使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得以超出其他小说,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结构属于小说的形式范畴,它对于组织、安排人物、事件至关重要,是小说内容的呈现形式。严谨而独特的结构形式不仅能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而且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各有特点,而小说的环形结构是小说的结构形式之一。本文着重探讨小说环形结构的形式,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及其蕴含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唐五代小说传奇创作中,陇右文人独树一帜,无论是作品的数量、种类,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一流。陇右文人的小说传奇创作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作家群体强大;二是作品成就一流;三是创作旺势持久;四是数量、种类突出。他们的创作,构成并推动了唐五代乃至中国古代小说的繁荣与发展,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赵新的小说创作由写农村"好人好事"起步,新时期初转向"问题小说"的创作,到 20世纪 90年代,则更注重对农村人情世态的描摹.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色彩,是区别于现代其他女作家的标识。萧红乡土小说的成功离不开民俗文化对小说的浸润。试从自觉的民俗意识、鲁迅启蒙和指导两个方面来分析萧红民俗创作意识的来源,分析萧红小说创作民俗叙事的缘起。  相似文献   

18.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与福克纳、海明威齐名的伟大作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小说,再现了美国"爵士乐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画卷。在创作中,菲茨杰拉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揭示了男权制社会下女性的悲剧,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昆德拉在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围绕对人的"在"的勘探,突现了这部作品"小说之应为小说"的诗性特质,同时通过揭示以"人的存在"为目的的哲学思考。结合叙事、梦幻叙述等一系列艺术手法,不但使"人的存在"这一中心主题的探索深入到人的本质层面,使该作品对"人的存在的可能性"的思考更加深刻,而且以哲思、叙事等手法为点面的创作方式颠覆了小说传统。是昆德拉对"小说是对多种意义阐释的可能"这一观念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空间环境都有着相当程度的现实指涉,要将之转化成绘画而又要忠实于小说,就需要画家对小说所指涉的现实内容有所把握,也即图像要与语言具备某种"共相"。丰子恺熟悉江南的地域特征与人物特色,又对语言与图像这两种符号的基本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努力追求"语图共相",因而他的绘画取得了成功;而其他如刘岘、刘建庵等同时代画家的作品与小说缺少"共相",往往归于失败。因此"语图共相"的概念可以为以图像演绎具有较强现实指涉的文学文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