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基于自身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茶花女》。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内心善良纯洁的美丽少女玛格丽特企图冲破各种社会桎梏追求自身幸福的爱情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作为“他者”的玛格丽特在企图实现自己爱情理想过程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这一点正是其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同时使其在精神上得到了救赎,实现了女性意识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性政治》是第一本批判西方社会父权制的著作,通过对父权制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分析,深刻揭露了性别歧视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政治和哲学如何精心谋划了性别的不平等。本文用米利特在《性政治》中的观点来解读《秀拉》和《日出》。《秀拉》呈现了白人主导的社会中的黑人妇女受压迫和反抗的现实,是对米利特提出的女性反抗父权制社会观点的文学再现;而在曹禺的《日出》中,处于畸形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现状中的女性被残害的现实体现了《性政治》的核心观点——呼吁女性意识觉醒,反抗父权制社会。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最具有鲜明特色并倾注作家丰沛情感的莫过于《蛙》中的姑姑。莫言对姑姑重男轻女集体无意识的质疑、雄性化的女性形象等描写无不彰显了姑姑追求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意识。在《蛙》中莫言有意遮蔽对男性形象的塑造,着力于将女性个体融于宏大的国家历史背景之下,在"极致"的计划生育环境冲突中凸显女性的命运。女性觉醒者无路可走的历史困境往往造成了女性的悲剧结局。这也是莫言的《蛙》带给读者的思考与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曹丕和钟嵘均注重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品评,但是二人采取的态度不同。曹丕认为作者在风格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其原因是他们的才性不同所致,因此反对区分其高下;而钟嵘不仅谈作家的风格,还着重按照品第划分了作者的层次,对他们进行了优劣高下分析和批判。笔者本着追踪溯源、知人论世的精神.尝试从二人各自不同身世身份的视角,分析二人对作家创作风格采取不同态度的缘由,以期对深入把握《典论.论文》和《诗品》主旨做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乔伊斯的《伊芙琳》和安德森的《死》创作背景不同,但都以女性对婚姻的逃离为主题,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成长和觉醒。  相似文献   

6.
《觉醒》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曾一度被认作是淫书毒草而被打入冷宫,现在则被奉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小说以女主人公埃德娜的婚外恋为主线,描述了她从困惑、迷茫到女性主体意识、性意识的觉醒及与男性父权抗争的过程,这一过程无不与她周围的三个男性息息相关;而她的两个女性朋友的存在则表明了在菲勒斯文化下女性追求个性独立、自我解放的艰辛与孤寂。  相似文献   

7.
《紫青稞》通过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对本民族女性生存状态进行探寻和思考,其中桑吉、达吉、边吉的女性形象具有代表性,是女性自我觉醒、成长的不同阶段。本文将围绕三姐妹的不同人生选择来阐释藏族女性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时代转变过程中面临的多重考验和精神抉择,从而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的出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雪国》这部中篇小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禅宗虚无观影响下创作的出色之作,通篇呈现出一种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本文从镜中虚象之美、生死轮回中的涅磐之美和万物归一的禅宗境界之美三个方面来探究《雪国》传达出的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这一审美特征,从审美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9.
斯坦贝克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关注女性生活及心理状态的男性作家,他的小说《菊花》就是一篇典型的从女性角度出发描写一个在男性社会中挣扎、觉醒却最终失败的女性形象。本文力求分析女主角伊利莎的心理历程,为众人展现女性主义精神的萌芽情形,并探讨男性社会里女性的压抑与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0.
从吴尔夫开始,不少评论家尝试用女性主义来阐释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分析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关怀和独立意识等。但是由于历史和作家个人经历的原因,《傲慢与偏见》中也流露出一定的男性立场。剥离作品中隐含的男性立场。  相似文献   

11.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代表作,透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觉描述了她自己的成长。本文解析了作品中展现出的拉美移民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家庭情况,以及小女孩自身的觉醒,进而分析出小女孩最后能够走出芒果街,实现其蜕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凯恩河》中艾米丽从自我意识的缺失到觉醒到重建自我的过程进行分析,揭示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对非裔美国女性的压迫,探讨文化传承对非裔美国女性的自我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凯特·肖邦的《觉醒》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不同时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女主人公爱德娜的觉醒做了详尽的解读。分析肖邦在小说中运用的不同种类的鸟的象征意义可以解读爱德娜的觉醒并揭示爱德娜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清代作家李汝珍的《镜花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国家的优秀作品,通过作者的构思,表现了作者对于腐朽的社会的抨击,以及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在两部作品中,通过对理想国的渲染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的深沉思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以及朴素的批判精神。本文试对两部作品中理想国的比较,来表现作者创作的差异以及文学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晚清以降百年中国历史中的京杭大运河与运河儿女的命运变迁为题材,从纵向的叙事维度呈现了中国百年来所经历的从战争杀戮、政治动荡到经济腾飞的沧桑变化,展示了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特别是巨大的社会变迁中个体的命运沉浮与精神困境。小说将历史叙事与当下叙事交错进行,在当下叙事中时时向历史溯源,但其深层思想内核却指向当下,折射了当今社会的文化心理问题——浮躁与碎片化的社会需要借助文化寻根来找到精神栖息地,在个体、家族与民族的历史回溯与探源中获得自我认同。同时,《北上》还通过本土与外来视角的并行叙事,以运河文化空间为载体,浓缩了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历史过程,以开放包容的世界视野对本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辩证理性的审视,其中既反映出作家从新的时代高度重述历史时所表现出的民族自省与自信,也体现了以平等交流、包容和平的人类共同体思想来回应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类困境的思想意涵。  相似文献   

16.
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改编自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同名小说。本文依据"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不同视角对比分析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中的三大主题—生、死和爱。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一本书,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圣经》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作家作品及影响,分析《圣经》对西方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院校的《Flash动画设计》课程中,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岗位需求来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同的教学环节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探讨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在《Flash动画设计》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老年是与死亡密切相关的话题之一。《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经历了力量的衰退、修补与新生三个不同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恰好对应着作家对死亡以及生命的态度上所持有的三个基本观点:死亡的必然性、生命的抗争性和生命的延续性,蕴含了作家对于死亡与生命的思考,即作家独特的死亡哲学。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萧丽红的《桂花巷》都是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以封建大家族为背景,关注时代沉落中女性的生存状态、探讨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建构作家自身的女性主义价值理念,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意从“不同场景中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现实境遇下女性表现的生存抗争”两方面来探究女性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