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副刊是报纸这个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版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中原铁道报先后创办了《通途》文艺副刊和《五光十色》文化生活副刊。在周末版、星期刊大量出现,传统的副刊受到冷落的时候,我们的副刊却受到郑州铁路局38万职工的青睐和欢迎。多年的实践告诉我  相似文献   

2.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3.
王文勇 《新闻实践》2010,(11):73-73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是英国报界的一句名言,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 副刊在传播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的回答是:“不应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丽水日报副刊“瓯江特刊”帮困助学报道已经有12个年头,通过社会各界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有3610多名,资助款达26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4.
如果要想了解北京人在想什么,翻翻近期的《北京日报》,就会基本摸到他们的脉搏。贴近群众,与读者共呼吸,这是《北京日报》鲜明的特点。 《北京日报》正刊八个版,加上《京华周末》、《星期刊》栏目很多,内容丰富,可以从中全方位地了解北京,了解北京人。 头版要闻版,自然是国家的大事,北京的大事。  相似文献   

5.
随着1995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在风风雨雨中生存了40年的《中国青年报》“辣椒”副刊宣告停刊了.“辣椒”副刊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平民百姓的青睐.此次停刊并未说明理由.(据《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25日《星期刊·辣椒》副刊).  相似文献   

6.
北京日报《京华周末》创办于1991年1月5日。经过多年的碰撞、磨合,《京华周末》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也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我们的编辑们也从中摸索出一点经验。《京华周末》的经验,也可以说就是我们对办报方针的理解与体会,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3个坚持。一、坚持导向正确,软中有硬《京华周末》是新闻性副刊,是党报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它所刊登的稿件一要有新闻性,二要有思  相似文献   

7.
《北京日报》是我喜爱看的众多报纸中之一,扩为8版后的北京日报,就更吸引我了。尤其是那些新增的大量新闻及新辟的一个个专刊专栏,更引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每当我读完一条条新闻和一期一期的《青春之旅》、《流杯亭》、《文史》、《杂文》、《京华周末》、《星期刊》、《健康》、《多彩世界》等专刊专栏,我都从中获得不少的教益和知识,使我的晚年生活得到充实。但在阅读北京日报中,也不时感到文字差错和  相似文献   

8.
给副刊注入新闻的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轮又一轮的改版和扩版中,许多家报纸不约而同“增加新闻版,削减专副刊”,有的甚至取消了副刊。曾经辉煌的报纸副刊一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们以为,新闻性的缺失是副刊在现代信息社会日益失去其优势及生存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副刊要走出困境,惟有高扬新闻的大旗,将时代的责任挑在肩头。加强新闻性,是现实的需要一、副刊之“名”,已不是昔日副刊。报纸副刊从出现之日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新形势下,它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根据《辞海》的解释,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  相似文献   

9.
“周末”:报业改革的先声我国报纸副刊的传统特征是以文艺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面貌,面向各个层次的读者。直到1981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推出改革开放后报纸的第一个“星期刊”,才打破了报纸“铁面孔”形象。此后,报纸纷纷开办了周末版和娱乐副刊。这些改革...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日报自一九五二年十月一日创刊,就在第三版上创办了文艺性综合副刊《文化生活》。从创刊到被砸,历时十三年,另有几个专刊,都几经兴废,多有变迁,唯《文化生活》副刊,始终坚持下来,每周出刊二、三期至四、五期。当然有几次政治运动旷日持久,整个报纸版面都被打乱了,副刊也只得暂停一时;但运动高潮一过,报纸领导人范瑾同志和周游同志就要抓副刊的恢复和改进。在全国解放后的省、市党报中,办《文化生活》这样的综合副刊,北京日报是较早的一个。作为报纸的副刊,和整个报纸的关系,有共性,有个性,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这里着重研究抓特点的问题。仿照祖国民间工艺把技法的要领凝缩成几个字的口诀,本文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报纸副刊比作绚丽多姿的飞龙,那么,副刊所设置的拳头栏目,无疑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报纸副刊注意版式设计、版面美化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但是,副刊要想使读者读下去,进而细细品味个中感受,没有几个“叫得响”的专栏是不行的。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结合的关系上,内容是首要的,而能够表现内容的重要形式是设置专栏。《新疆军垦报》星期刊创刊之初,曾以新颖的编排手段和独特的风格而受到新疆新闻界关注。但在报纸队伍  相似文献   

12.
初生牛犊遇恶虎 1946年秋,我和几位爱好文艺的年轻人一起商定,办一个以杂文为主的文艺期刊。于是,《西康日报》副刊《毛(牦)牛》问世了。刊头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用黑白粗线条绘出拙朴的牦牛图案。那时我们都年轻,缺乏斗争经验,凭着满腔热情,在社会生活中不避锋芒,直抒胸臆。《毛牛》创办不久,即受到  相似文献   

13.
京郊日报的专副刊深受京郊广大读者的喜爱。长期以来,编辑记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拓宽专副刊思想领域,探索专副刊与新闻正刊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客观上丰富了整个报纸专副刊的实践活动,为专副刊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京郊日报》专副刊的回顾京郊日报的前身,是1980年10月创刊的《北京日报郊区版》,到现在已走过18个年头了。当时创刊时,是一张四开四版周三刊的报纸。由于刊期长,新闻性偏弱,拼抢新闻毕竟不是它的特长,所以在办好一、二版新闻版的同时,一直十分注重办好三、四版…  相似文献   

14.
据说全国2000多家报纸中,有四分之一以上出了周末版、星期刊或月末版。这些报纸以其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一哄而起的一部分周末版、星期刊中,使副刊这块高雅圣洁的“精神家园”在新闻导向、文化导向、价值导向方面出现某些偏差。时至今日,随着众多读者鉴赏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迫切要求办出高品位、有特色、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周末版和星期刊。 《新疆军垦报·星期刊》创办于1991年。笔者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实践使自己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2007年5月,《南京日报》全新改版,副刊按照报社"责任铸就形象"的总要求,突出"以和谐理念打造和谐副刊",推出了一些全新的副刊版面,得到社会好评,很好地发挥了党报副刊在体现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中应起的作用。我们将这次尝试归纳为以下三点。"以人为本",根据读者需求设置副刊版面,体现和谐文化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编辑《科学长廊》科学副刊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一条方针:突出新闻性。三年来,《科学长廊》已编发了近百篇带有新闻性的科普知识稿件,受到读者欢迎。新闻性是报纸科学副刊的特点和优势报纸是“新闻纸”,报纸上的任何版面都不应脱离新闻性。期刊化是办报的大忌,即使是科学副刊也不能例外。现在国内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科普期刊已有百多种,报纸科学副刊要想办出有别于期刊的特色来,就必须扬长避短。报纸科学副刊的长  相似文献   

17.
“《小苗》真不错, 娃娃爱,妈妈乐; 它的玩意多, 样样有趣又活泼……”这是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在《小苗》100期时送的贺词。许多热爱孩子的知名人士如康克清、冰心、严文井、叶君健、韩作黎等,都认为《小苗》专刊是《北京日报》的创举,是党爱护少年儿童的具体表现。的确,全国省级党报坚持办儿童副刊者,唯有北京日报一家。从1982年1月24日创刊,到我写这篇文章时为止,《小苗》已出版了225期。每星期日北京日报的三版,除去三十行广告,都是《小苗》儿童专刊的领地,它的宣传  相似文献   

18.
从1992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天起,北京日报的读者们发现了一个新的面孔——《星期刊》。从这一天开始,每逢周日它一点点地走进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当中,并开始与他们交朋友。 如今,《星期刊》已快三岁了。近千天的风风雨雨,漫漫征程,人们认识了它,熟悉了它,和它成为朋友。更多的人可能更想知道,在幕后“看不见的战线”上发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翻看《北京日报》近几年来的经济新闻,发现在导语的写作上有了不小的变化,出现了不少使人感兴趣的好导语,使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报道从—个方面开始活了起来。不少读者反映,《北京日报》的经济新闻比过去有看头了。分析一下这些较好的导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有一种动感。有的是运用了最活跃的动词,有的是有活动的场面,有的表现了人物的动作,甚至有的表达了动作的声音。因而这些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的文化责任迈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加快转型,而转型期的文化状况令人忧虑。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德国社会学家乔治·西美尔在《现代文化中的金钱》一文中,分析了金钱所导致的社会分化,揭示了文化被金钱主宰的境遇。西美尔认为,以金钱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尽管能促进经济繁荣,同样也会引发社会动荡。金钱和消费瓦解了事物的内在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