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的浮漂     
浮漂是钓具的重要属具。浮漂虽小而作用甚大。掌握水的深浅和鱼水下吞钩信息,全靠浮漂的反馈。钓具发展到今天,浮漂也已千姿百态。钓鱼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古人以什么作浮漂呢?我们从一些古籍中可略见一斑。羽毛和获梗就是其中的两种。《吕氏春秋·离俗》记述:“譬之若钓鱼,鱼有大小,饵有宜适,羽有动静。”意思是:钓鱼,对鱼的大小,钓饵应恰当合适,羽(浮漂)也会因鱼吞食钩饵而作出反应。《庄绰·鸡肋编》记述:“钓竿之半,系以获梗,谓之浮子。”获是一种茎直立的草本植物。上述两则记述可以看出,古人用羽毛和草梗来制…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渔樵对问》中“钓鱼六物”是这样解释的:渔者日,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缺一不可。说的就是竿、线、漂、坠、钩、饵,少任何一物,就难得钓上鱼。“六物”在寒冷的冬季怎样才能运用自如呢? 长竿:霜降过后是立冬,这个季节气温下降,鱼儿的活动范围缩小,  相似文献   

3.
张之晔 《钓鱼》2007,(11X):24-25
钓鱼是以饵谋鱼。鱼在水下怎么咬钩,我们看不见.所以选准了钓饵就等着“羽沉知食驶”了。然而.鱼能把浮子拽下去,也能把它抬起来,还能连续和断续的摇晃颠簸。浮子客观地反应了鱼对钓饵的亲近性,但有时候也会弄虚作假,所以认识钓饵要同线组、浮标结合起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马建华 《钓鱼》2008,(4):24-25
钩饵为什么会存在盲区,尚钓友的解释是:“当铅坠或一颗钩饵在某一时刻能使钓组处于平衡时,鱼摄食另一颗钩饵在一定水域中游动,不会对已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这一水域称鱼摄食钩饵的盲区。”尚钓友还举例说:“一触一拖状态的长子线钩饵,钓组平衡时,他就处在自身的盲区之中,在这个时刻,鱼吸它入口或口含钩饵在盲区中游动,漂尖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5.
严实 《钓鱼》2010,(6):18-19
5、欲通吃,钩朝天 钓鱼都是钓线的一端绑钩,然后穿上浮子或挂上浮标,再将钓线的另一端与钓竿连接固定,之后装饵抛钩就等着鱼咬钩了。为了让钩迅速沉至水底,又在离钩2~4厘米位置的钓线上夹上一个铅坠。这样鱼咬钩先得衔住鱼钩,然后牵动铅坠浮子才有反应。  相似文献   

6.
江西钓友刘万如来信称:用飞钩定点钓浮时飞在外边的钩子经常与主线或脑线搭挂,影响很大。怎样解决,求答?用海竿配硬脑线组钩,用硬饵团装成飞钩,再配以死漂活坠,这就是飞钩定点钓浮全部钓具的配置方法。此法是钓取鲢鳙鱼的重要钓技。但是这种用飞钩装饵钓浮的方法由于裸钩悬在饵团之外,在使用中最易发生钩挂─-就是飞钩挂住主线或脑线,如果用飞钩钓底,或以饵代坠自由钓浮,则不易产生钩挂。现在我们一道来探讨挂钩的成因及解决的方法。飞钩钓浮产生拴线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钓具组装匹配不当;二是操作欠妥。先从海竿用飞钩钓浮…  相似文献   

7.
严实 《钓鱼》2014,(1):24-25
浮标是“台钓”后才被钓鱼人接受的,之前用芦苇竿,鹅毛杆制作的没有标尾的立漂都是二力失衡——坠、钩、饵重量大于或小于浮漂的上浮力。坠、钩、饵沉底,“沉”大于“浮”,立漂躺着或斜立着主钓下层鱼;坠、钩、饵悬于半水,“沉”小于“浮”,立漂直立主钓上中层生活的草鱼、鳊鱼、鲐鱼。浮标出现后南于浮力集中在标身,不管一浮(标身)两沉(实芯标脚和实芯标尾)还是两浮(指标身和空芯标尾)一沉(标脚),都是无饵调4目,加饵钓2目。  相似文献   

8.
吴芜 《钓鱼》2007,(6X):18-19
《丸九钓饵词典》把搓饵归纳为三种基本形状:菱角形、圆形、水滴形。廖心阳、萧春平教授东峻学员搓蛋形饵,为了增强两饵动态还可以把饵压扁一点,可是求快而走样,现在是只要饵不掉,搓什么形状的都有,但“丸九”提醒钓鱼人,藏钩于饵是有原则的,“饵的大小比钩大一圈”,把钩的整体包起来并揉搓得很圆的饵是鱼的咬钩饵,  相似文献   

9.
渔典     
之晔 《钓鱼》2006,(7):19-19
走漂钓法传统钓鱼方法之一。在用诱饵桶打窝后,由于流水的关系,一部分诱饵被水冲离钓点,在水底形成一条饵带。另外,坠沉底了,浮子漂移,水线成了斜线,会牵着坠慢慢移位。还有,为克服流水而使钓竿固定,虽然浮子被控制住了,但水线、风线弯曲成一个半圆形弧圈,坠也会离开钓点。据此,凭经验在推测出饵带的长度之后,垂钩于饵区前端,到钩移出饵区了,就提起钩来重新抛钩。现已成为“悬坠”钓流水的主流技术。由于悬坠结构中坠和浮标的移位比较同步,所以操作上有了一些变化,也有了更多的灵活性。1.用大比重和加了小颗粒的饵铺底做窝,标准型浮标调4钓2…  相似文献   

10.
钓鱼是以饵谋鱼。鱼在水下怎么咬钩,我们看不见,所以选准了钓饵就等着"羽沉知食驶"了。然而,鱼能把浮子拽下去,也能把它抬起来,还能连续和断续的摇晃颠簸。浮子客观地反应了鱼对钓饵的亲近性,但有时候也会弄虚作假,所以认识钓饵要同线组、浮标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底坠钓组中,鱼咬钩所引起的浮标沉浮与钓饵的重量无关。如果减轻坠重,或用大浮标使钩悬离水底,则饵重的最大值必须小于浮标的浮力和上浮力,超过这个值,浮标沉入水下就失去了标志鱼钩状态的作用。悬坠钓组的不同在于,饵重及其状态对钓组的影响有多种表达形式,其引起的微妙变化用传统尺度无法衡量。浮标与钓饵学会钓鱼不难。比如底坠钓组,抛钩后坠钩沉底,看不见浮子是因为水线太长了,移动浮子到部分沉入水下,部分浮于水面,再装上饵,然后据浮子浮沉状态判断咬钩。至于饵的大小是否合适,实践多了就不喻自明了。悬坠钓组也一样,空钩离底调4目,…  相似文献   

12.
顾建平 《钓鱼》2013,(17):28-29
浮子是反映各种鱼在水下咬钩动态的标志,掌握浮子的动态是能否钓到鱼的关键之一。常见的浮子动态有漂浮、急点浮、送浮、拖浮(闷浮)等几种。  相似文献   

13.
蝇蛆钓溪哥     
姚铭 《中国钓鱼》2005,(3):20-20
蝇蛆是苍蝇的幼虫,乃万能钓.饵的一种,可钓溪哥、马口等小型鱼类;其中溪哥最爱食之,比红蚯蚓和人工饵都好:钓溪哥的钓具3.6~4米小手竿,竿身挺直轻细为好。1~2号细线,七星漂:锡坠的重力要小于浮子的浮力。水线的长度要根据所钓水域深度灵活调整,原则是始终浮钓。钩用1~3号“伊豆”,线齐竿。穿饵时从蛆身的1/3处刺入,从另一头1/3处刺出,钩尖外露。这样的小钩和饵,  相似文献   

14.
大车 《中国钓鱼》2000,(3):32-32
我用《中国钓鱼》1999年第十期上介绍的《罐钩巧钓叉尾 》中的“罐钩”,以上玉米皮发酵饵垂钓效果很好。在我们这里,为使玉米面细好吃,在碾磨时总要先把玉米粒的外皮去掉,所以饵料原料易找。取玉米皮放入容器内,加入少许面肥(加入商店出售的酵母也可),发酵2~3日即可用。垂钓时掺入一些玉米面、糠、曲酒,比例:每500克发酵饵加玉米面、糠各10克,曲酒10毫升,拌均匀装入“罐钩”即可。此饵优点:饵料入水易扩散形成酸、雾区,且玉米皮发酵的醇香使中上层鱼久久不肯离去。注意:“罐钩”入水后应调至水深1~1.5米…  相似文献   

15.
管察 《钓鱼》2013,(5):10-11
渔者六物:竿、纶、浮、沉、钩和饵。纶是钓鱼用的丝线;浮,浮子;沉,连在钓线或鱼钩上,使钩下沉水底的物件,现代多指铅坠。古人用什么做坠,不知道,但可以追溯的是青铜器出现之前没有金属坠,之后有了冶金业才有合适的"沉"。坠的使用是因为大多数鱼类都是沉底摄食,必须将钩沉至水底,另外是抵御走水,无坠,钩随水走虽然也能钓鱼,却不能像底坠那样稳坐钓鱼台。  相似文献   

16.
李洪生 《钓鱼》2004,(9):28-28
最近本刊钓法研讨栏目,连续接到陕西钓友夏志强,江苏钓友容振国,安徽钓友刘平的来信,信中询问使用手竿浮钩钓草鱼效果如何7笔者根据多年的垂钓实践,认为浮钩钓草鱼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较小的水域,或是草鱼密度较大的池塘,浮钩钓要比其它钓法有效得多,这主要是得益于浮钩钓法针对了草鱼的食性、习性和草鱼胆小、谨慎,白天不敢近岸觅食的特性。首先,浮钓用饵要以植物类饵为主,如青菜叶、墨草、芦苇、莴苣叶、苜蓿草、麦苗、包菜等,都是针对草鱼食性的钓饵,虽然草鱼也食其它的饵,但它的主要食性还是以草为主,喜好的食物也是桔物:其二.草鱼栖息干水体的中下层.  相似文献   

17.
张之晔 《钓鱼》2008,(21):24-25
钓鱼人对鱼饵的认识是直观的,很朴素。比如鱼塘喂颗粒饲料就有了原塘颗粒,但怎么装钩却要结合钓组。底坠在颗粒上加个橡皮圈,不然没法装钩;悬坠把颗粒湿水,泡软了,捏碎了,再加拉丝粉形成网络就有了持钩性。用颗粒饲料是因为鱼吃惯了,认这个——性质使然。底坠钩卧底,饵化了浮子没有反应,对钓饵的要求是持钩性第一,饵硬一点没关系;悬坠用浮标表达鱼饵重量的变化,可以从调和钓的“目”推断钩是卧底、触底还是离底,持钩性是调整鱼饵状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衣善新 《钓鱼》2006,(3):20-20
钓组入水后,不知鱼要吃哪粒饵,不知鱼用多大的力吃饵,不知鱼吃饵后向哪个方向移动,也不知鱼要移多大距离。水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些具体情况的不同,引起的标尖反应也会不同,这里说的灵敏度,不是说鱼的某一次吃饵引起的标尖反应的大小,而是指钓组中,饵钩向多个方向移动产生而标尖沉浮变化的综合评价。首先,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鱼吃饵后抬送饵钩或鱼在饵钩上方吸饵时的浮标反应,这种反应大家都称它为送标。钓组送标能送多高?这要看子线的长度、调目钓目的目数多少及其他相关情况。我们假设送一粒饵能压沉标尖4目,假设上下钩的距离大于标尖4…  相似文献   

19.
张炎冰 《钓鱼》2004,(21):25-25
在使用星漂、坠钩平底钓组的时候,鱼咬钩不是把浮在水面上的浮子拉下水,就是沉在水中的浮子慢慢浮上水面。解释这一现象就是,鱼咬住了钩,牵动铅坠移位,浮子下沉:鱼衔着钩往上游,将坠提离水底,浮子上浮。显然,鱼能不能搬动铅坠是鱼漂运动的关键。悬坠的不同是铅坠位移除了鱼的因素,自身存在着浮标运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衣善新 《钓鱼》2009,(10):22-23
我在《再谈盲区》一文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在上面的分析中,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大多没有考虑鱼钩的重量。实际上,在钓鱼活动中,鱼钩对漂尖的影响很明显。如果调目多于钓目,饵的化散和鱼吃饵抬头引起的漂尖反应是不同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钩的重力所引起。钓饵化散时,钩对漂尖仍有作用,漂尖上送少些。鱼吃饵上送时,钩在鱼嘴里,已不对漂尖发生作用,漂尖上送的距离要大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