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的场所。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发挥,主要就是依靠信息传播途径来实现。本文从博物馆信息的传播过程入手,通过列举传播过程论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各个模式的演变过程,提出最适合博物馆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并且着重分析模式当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媒介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为一体的公共机构,“丝绸之路周”活动包含了展览、活动、研修班、学术专著等丰富内容,旨在弘扬丝路精神,通过媒体的宣传、活动的举办,将丝路文化与博物馆教育结合,发挥特有的功能,是一种具有新意的博物馆文化传播。从哈罗德·伊尼斯的媒介理论入手,从时间、空间和时空融合的新媒体传播三个方面回顾“丝绸之路周”的整个传播路径,解析活动传播细节。  相似文献   

3.
李薇 《今传媒》2017,25(10)
在我国国际传播语境中,经济发展和文化输出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经济实力稳步增长中不断探寻海外文化高地,其中包括创办孔子学院,扩大我国媒体海外建设等.在文化领域中,文博交流展览不断被"请出去",且收效甚好,最早可以追溯至1935年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作为传播主体的博物馆业在随后的日子里依然活跃于国际传播中,如2013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兵马俑展,以及2017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秦汉文明"展览,都曾掀起一轮轮的"中国热".本文拟从博物馆业的国际传播意义为立足点,分别概述中国博物馆业国际传播简史,现代博物馆与重大公共事件的互动关系,从中探析我国国际传播中做为传播主体的博物馆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文化之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如何借助电视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博物馆里的文物重焕新生,在观众眼中"活"起来?如何让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在融媒体时代,如何通过"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联动,让博物馆类的节目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的"议题...  相似文献   

5.
一、博物馆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二、传播过程模式图在现代博物馆展览传播中的解读三、新时代条件下,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受众需求变化四、现代化博物馆展览适应观众需求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丹麦哥本哈根第十一届大会上通过了对博物馆的一般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博物馆性质和功能的一般看法,也反映了博物馆观念渐趋成熟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藏品为信息源的博物馆传播,可以看作是一种古对今、彼对此的传播,没有信息的传播,博物馆将沦为一座座储存仓库。博物馆必须为公众梳理好信息,将展览内容和观众联系起来,找到文化遗产对现在的意义。博物馆传播过程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即博物馆为公众定义需要关注内容,并对各种不同的内容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公众对博物馆的展览或藏品的重要性判断,进而影响公众对博物馆及其展示的文化内容的认知乃至态度和行动,从而实现博物馆传播文化、教育并娱乐公众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博物馆关系视角,博物馆既是物质实体亦是精神表征,也是勾连文化资源与意识形态的中介和桥梁。作为交往空间,博物馆以制度化与物质化形式承担着文化传承、认同构建和公众教育的社会职责;作为媒介,其公共性和社会性要求博物馆承担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构使命。以媒介化和数字化趋势为切入点,考察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以释解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社会连接之间的理论关联,有助于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高度的信息化社会,博物馆的展览从物型展览转变为信息型展览,实物展品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由设计师编码后通过陈列展览这一载体传播给观众,观众再将这些信息通过心理势能、心理动能转化为外化行为,产生社会效果,同时也会给设计师一个反馈。因此以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和传播学的大众传播模式为基础,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我国各类博物馆展览普遍存在的传播目的不明确、不按传播目的进行策划设计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就如何准确设定和忠实执行展览传播目的进行了论述,提出:要准确设定展览的总传播目的及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体验目标,要以传播目的为导向规划组织展示内容,要科学地处理好展览各级传播目的的逻辑关系,要严格按照传播目的设计展品展项。  相似文献   

11.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对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结合实际工作,在对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范围并提出了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归档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博物馆社会功能和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展览陈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动展示的出现改变了博物馆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观众研究的结论增进了博物馆对观众需求的认识;而体验经济的发展更是对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益文化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发展出的体验式展览,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阐释和传播形式,扭转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固有印象,而且使博物馆展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本文在提炼总结体验式展览定义,厘清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和实地调研信息,分别对历史、艺术、科学类博物馆体验式展览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陈列式展览进行比较,归纳出其目的、意义及特点,最后提出体验式展览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一方面作为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场所,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文化传播机构。博物馆传播是其生命与成长之所系,不论它的藏品有多么珍奇丰硕,学术研究有多么高深广阔,假若传播不善,那么充其量只是一个拥有奇珍异宝的收藏所,如同死物,意义甚微。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博物馆与传播的关系、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含义、特点,和加强博物馆传播的途径、效果、过程的研究,来探讨如何改善博物传播,并促进博物馆的效益,密切与大众的联系,扩大自身影响,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传播文化、储存与开发信息的场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传播除了采用传统的博物馆商店之类的传统模式之外,主要采取"两微一电"的形式,对于"场景"这一革命性的变革力量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将从沉浸式体验场景的打造、个性化传播场景的精准适配、互动性场景的魅力和碎片化传播场景的时空把控这四方面讨论场景化思维在博物馆文创中的传播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博物馆分众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南京博物院首次推出原创型博物馆儿童展——"暑期动物‘缘’"。展览利用南京博物院多年来积累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前置调查了解观众期待与需求,结合"分众分类"和抛锚式教学观念,进行文物、标本选择与互动展项设计,使得"暑期动物‘缘’"展览参观体验多元化,较好地满足了公众通过教育展览获取更多知识的需求。该展览为后续研究和改善博物馆儿童教育展览未来发展模式,提供了较为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类公立博物馆在馆内相继设立儿童专区,其在对外营运中诸多问题也逐步暴露:误读儿童专区就是开展儿童教育项目的场所;缺乏儿童展区策展资金、人员和经验;老博物馆并未预留足够的儿童专区空间。为此文中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馆方应明确儿童专区需包含展现本馆特色的展览主题;博物馆应大胆涉足并不断积累、交流儿童展览经验;老博物馆或另辟分馆,或撤换展区,满足儿童展览空间需求。以期切实为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传播效益的提升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移动端推送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但不少博物馆面临数字化应用无法实现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预期,导致下载量和使用量较低的处境。本文以“故宫展览”数字化项目为例,通过对开发数字产品观念意识、展示设计能力的分析,总结出在设计数字产品中结合博物馆需求与观众需求,结合观众心理习惯与博物馆特色,构建以“物”为核心的展示内容,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展示形式,应用分众化传播策略等方法,探讨借助移动端数字应用对博物馆以教育为目标的传播属性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文博机构应"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服务新形态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议题.传统博物馆拘于展示...  相似文献   

19.
讲解工作是博物馆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它以陈列展览为基础,通过讲解员的语言、手势向观众进行讲解说明,传播知识,进行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人类文明。毛主席曾在1958年10月视察安徽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对比国际著名科技博物馆的主题展览,我国科技博物馆的某些“主题展览”名不符实。经分析和归纳,当前主题展览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主题展览、展览主题、故事线等基本概念及意义;展览主题与核心科学概念、科学教育/传播目标之间的关系;前期学术研究的作用与任务,如何提炼展览主题,如何通过展示内容表达主题,如何通过展示形式表现主题;主题展览研究和设计中可借鉴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