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封锁空气     
正把一只大小合适的漏斗插入瓶口,周围用橡皮泥密封。向漏斗里倒入水,但水却进不了瓶中。这是因为瓶中保留的空气阻挡了水的进入。另一方面,漏斗开口处里的水分子表面有张力,也阻止了瓶中空气的流出。而如果这时候你用手指按住一根吸管的一端,把另一端插入漏斗,那么你只要一抬起手指,水立即就会进入瓶中。因为空气已经通过吸管外溢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五册第26页的实验:“拿一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流进瓶子里吗?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的第一步: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理想的科学结果应该是水不会流进瓶子。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可是,学生在实验中却发现往漏斗内倒水时,有少量的水流进瓶子(由于漏斗颈的直径不够小,当开始往漏  相似文献   

3.
三年级自然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实验2,要求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里?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瓶塞一松漏斗里的水很快流到瓶子里去了。这是因为空气让出了它占据的空间,空气从瓶塞处“流”出去了。为了让学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做此实验时,常常闪插入瓶子里的吸管太短,接触不到水面或因肺活力不够,使水不能从瓶中被挤出来,导致实验难以成功,既影响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又常常弄得满桌是水、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的活动是让一只杯子的水跑到另一只杯子中,最后才让学生感受空气。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还安排了三个小实验:砖块里的空气、往漏斗里倒水、让瓶子里的红水流出来。  相似文献   

6.
泥鳅喜欢栖息在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 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 如果你仔细观察,在泥鳅生活的水中,时常会冒出一些小气泡来.若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小盆中,观察它排出气泡的情况会更清楚.正因为这样,有人说泥鳅会吐泡,它真的会吐泡吗?它为什么吐泡呢?  相似文献   

7.
海桑 《大中专文苑》2014,(12):37-37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两只没水的瓶子,分别装着一条活着的鱼,然后,把一只瓶子放在桌上,另一只瓶子放进水中,不过,不让水进入瓶子,瓶子里仍然没水。瓶子里两条离开水的鱼,哪一条会活得更久呢?实验结果表明,那一条放入水中瓶子里的鱼,其存活时间远远长于另一条。实验者经过多次实验,结果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限制     
曾经有人把跳蚤放入瓶子,它立刻便跳了出来。若在瓶子上加盖,它会竭力试图跳出瓶子,它的头会用力碰撞瓶盖内侧。一个小时后,你去看,它还在跳。  相似文献   

9.
方形漏斗     
漏斗的下端一般都是圆形的。用这种漏斗往瓶子里灌水或其他液体,常常要提起漏斗,使漏斗与瓶口之间有一个空隙。否则,就会“噗噗”地直冒气泡,液体流得很慢,甚至流不下去。 如果把漏斗下端改成方形,往瓶里灌液体  相似文献   

10.
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教师提着一桶水,带着一个小漏斗、一些大小不一的饮料瓶或矿泉水瓶进入课堂,所带的瓶子中有1升、500毫升、350毫升、170毫升、100毫升的各若干个,瓶子上的标签不要撕掉。上课开始,把瓶子摆在讲台上,教师依次提起几个瓶子,提出一系列问题,并在黑板上把问题用图画(画大小不等的瓶子)表示出来。①最大的瓶子(1升)1瓶水与第二大的瓶子(500毫升)2瓶水的量有什么关系?先猜再用水量试。②最大的瓶子是否能装第三大的瓶子(350毫升)3瓶水?③第三大的瓶子与第四大的瓶子(170…  相似文献   

11.
最近,学校正在组织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我有幸听到了一位年轻老师的自然课,深有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做实验,观察各种物体(如橡皮泥、木头、塑料等)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问:你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呢?学生纷纷动手实验,有的把橡皮泥压成饼形,有的捏成船的形状,还有的捏成碗的形状。这时,我发现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女孩的做法与众不同。她把橡皮泥粘在一个塑料小圆柱和一个木头小圆柱的中间,橡皮泥借助它们的浮力,竟然也浮在了水面上。我不由为她独特的创造力暗暗叫好。实验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常听人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在烧开水时,你会发现容器的壁和底部出现许多小气泡,气泡中除了一定量的空气外,还有因受热而产生的饱和水汽。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小气泡膨胀,在浮力作用下由底部上升;当气泡上升到温度较低的地方,气泡内大部分水汽又凝结成水;外部压强就比气泡内的压强大,这时候气泡就缩小。当继续加热使温度升高的时候,气泡的膨胀则  相似文献   

13.
吃完雪糕,把盛放雪糕的冷饮杯洗干净,可以做许多有趣的东西玩。不信,你试试看。一、小船比赛取一只冷饮杯,在杯子里放一小团橡皮泥或面团,剪一张船帆贴在一根卫生筷子上,插入橡皮泥或面团中,就做成了小船。放入水中,小船会浮  相似文献   

14.
实验材料:五个玻璃瓶、百洁丝、盐、标签、水、抹布。实验步骤:在五个瓶子里各放入一团百洁丝。给第一个瓶子贴上写有"(a)百洁丝+空气"的标签。在第二个瓶子里,把湿抹布放在百洁丝下面,然后贴上写有"(b)百洁丝+空气+水"的标签。在第三个瓶子里加一些自来水和一小撮盐,贴上写有"(c)百洁丝+空气+水+盐"的标签。在第四个瓶子里倒满烧开的水,把盖子盖好,贴上写有"(d)百洁丝+水"的标签。往第五个瓶子里倒入半瓶自来水,贴上写有"(e)百洁丝+空气+水"的标签。一个星期后,观察每个瓶子里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不沉底的针     
把绣花针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可能你的直觉告诉你针会沉入水中,其实也有例外哦!工具百宝箱1一枚绣花针2一个玻璃杯3一支滴管4水游戏DIY1在玻璃杯中注入满满的水。2把滴管吸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小心地慢慢向杯中加水。注意,不要让水溢出杯外。从侧面观察杯中水的上表面,可以发现水的表面呈弧形。  相似文献   

16.
教科版《科学》教材三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有让学生制作“潜艇”的实验:1.把橡皮泥与上端不漏气的塑料笔帽粘在一起,使它能直立着漂浮在水中,笔帽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这就是我们的“潜艇”。2.找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把“潜艇”放进瓶子,然后拧紧瓶盖。3.用力挤压瓶子,“潜艇”会沉到瓶底;松开双手,“潜艇”又会回到瓶子顶部。实验后,要求学生思考和寻找挤压瓶子与“潜艇”下沉的关系。该实验,材料易得,但由于塑料笔帽是不透明的,学生很难想到“潜艇”下沉是由笔帽内的空气被压缩,笔帽内进入了更多的水,使笔帽的重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你烧过汗水吗?烧开水的过程中,你是否注意到水在不断地发出不同的声响.起初是一种逐渐增强的嘶嘶声,随后这种声响消失了,代之以较粗暴的声音、并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最后1变成比较柔和的淡水声.有经验的人听到溅水声就知道水已经沸腾了为什么烧开水的过程中会发出这些响声呢!原来锅底在被力。热的过程中,附在锅底的f气形成小气泡,每个小气泡膨胀都发出微弱的声响,这些声响会聚而成嘶嘶声继续加热,小气泡就离开锅底上升到较冷的水中,气泡进一步膨胀,并在上升过程中破裂,因此发出较响的噪声.最后,水温升高到使水中的大量气泡能…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五册第26页的实验:"拿一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流进瓶子里吗?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19.
①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②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③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刻,叫声又不是那样响了。“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④放在火炉上的水壶,壶…  相似文献   

20.
片段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生:听说过。师:谁来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师:乌鸦在瓶子里填石子后,水面真的会上升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每个组都有一个盛有红色水的玻璃杯,还有一块石头,请每组选一个同学把石头放入玻璃杯中,其他的同学注意观察水面,看水面会起什么变化。学生做实验后回答:石头放入水中,水面果真就上升了。师:想一想,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生:石头把水“挤”上去了。再:再做一个实验:用一只杯子装满细沙,再把沙倒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中,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