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全民-全纳-全人:"穷人经济学"的中国高职教育新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穷人经济学”的“亲民”的治国方略正可打造“亲民”的中国高职教育。建立并完善从全民到全纳再到全人的“三全”教育新体系,勾勒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到创富教育的清晰线条,实现从“技术人”到“社会人”、从“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根本转变,是中国高职教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成长取向。  相似文献   

2.
由"职业"到"生涯"的高职教育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高职教育发展从“由学校到工作”到“由学校到生涯”的转向,我国的高职教育应围绕教育公平和终身教育的需求,更加注重具有普遍的可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的“核心技能”或“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就业”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的“就业”,以“生涯教育”整合影响高职教育的人力资本理论和批判理论的不同价值倾向,形成以人的发展为直接和最终目标的高职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被轻视”与“定位不准确”问题有内在的联系。高职教育的“地位被轻视”会加剧社会公众“重学术、轻技术”的心理,进而加剧高职院校的“自卑”心理,“处危地而图存”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但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未能正确分析形势,把高职的不景气归因于“高职身份”,在办学过程中没有研究和遵循高职办学规律,导致“定位不准确”,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地位被轻视”。  相似文献   

4.
2005年4月30日,中国高职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暨全国高职院校综合实力测评活动颁奖典礼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国家教育部原职教司司长杨金土等出席会议。我院荣获“中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荣誉称号,院党委书记陈黎东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奖”。  相似文献   

5.
“术”是高职教育的内在特征,是示范院校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扭转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乏“术”的局面,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把重“术”的理念贯穿到示范院校建设过程的始终。为此,示范院校的建设应在课程体系上突出“术科导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术科本位”,并致力于“术科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高职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必须不断探索的问题,通过对现有课程模式的分析,提出“目标-导控型”课程模式,并探讨其建构的相关问题,以克服“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和“活动中心”课程模式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职教育需要、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分析了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从高职教学实际出发,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标准: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探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在职称评审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讨论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保证。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职教育需要、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再谈"1233"办学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实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创新,就要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为模式创新提供前提。依靠行业组织和行业研究会办学.保持院校与行业的有效沟通,形成“校企互动”的办学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按照“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技能”的原则,搭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三级教学平台,是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模式的核心。建设以“双师型”队伍为主体,“理论型”队伍为基础,“技能型”队伍为辅助,协调发展的三支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为教育模式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prevalence of on-campus psychological servic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ttests to the sympathetic support they receive from key constituencies-faculties, administrators, students, and boards of governors-at their respective institutions. However, on all college campuses there are also normative institutional resistances to the delivery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with which such programs must continually conten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ose institutional resistances in discrete form using examples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 and some of his colleague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