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让高校武术课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并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课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武术课教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学生基本功差失去习武兴趣;武术教学方法单一;武术课教材滞后,忽视武术理论教学。建议采取优化武术师资队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小组单位练习、完善武术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来提高高校武术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微课这一新型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高校武术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在研究过程中,对高校武术微课教学的设计加以规整,分析高校武术微课教学的应用,完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推动高校武术的发展。同时增强教授者对武术教学的理解,对学习者学习武术的认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武术课教学我们要加强反思: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文章通过对武术课教学中鼓励教学法的分析研究,阐释了鼓励教学法在武术课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鼓励教学法在武术课教学中实施的途径与方法及注意的问题.期望每一位武术教师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认识到“鼓励”在武术课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并将这一作用发挥到极致,使鼓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浅析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培养激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具体地讲,包括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并对体育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重视影视媒体作用,注意武术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注意利用电化教学,建立良好的动作表象;注意利用少林与太极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的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深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潜力,让学生不仅喜欢中华武术,而且更加喜欢武术课。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武术散手教学的现状入手,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对武术散手课身体素质的训练、基本技术的学练及实战练习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发掘武术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是医学院校武术课教育教学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理念,探索构建武术课堂思政育人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该文以内地西藏班武术课为例,立足于这一特殊藏族学生群体的教育特点,分析当前武术课教学的现状与症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其作为武术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基于武德与立德树人的同源同构性,突出医学院校的特色和医学生的特点,从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堂改革设计理念、优化德育与武技并重教学内容供给、变革以学习观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完善科学评价标准与评价模式等方面,对内地西藏班武术课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研究,增强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医学院校武术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范式。  相似文献   

7.
高师武术专项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湖北大学曾吉为了更好地提高高师武术专项课教学质量,宏扬中华之精魂,根据武术动作多变、转折起伏、节奏分明等特点,并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本文认为要搞好高师武术专项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武术教材的选择既要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8.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育课堂延伸活动和良好的体育环境为两翼的新的体育教学体系。文章把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武术选项课中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武术技术技能、武术理论的掌握以及对大学生"健康第一"、"终生体育"思想的形成都具有常规武术教学不可比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校体育》2020,(1):33-34
<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让中华传统文化赶上时代、引领未来正成为文化传承的"现在进行时"。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需要体育人将这一国粹发扬光大。武术教学中,由于需要定型的动作比较多,常会导致武术课的整体练习密度偏低,如何创新设计与实施武术教学中的体能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依据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二次备课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技能展演在武术专业课教学中,是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的特殊形式。文章通过对武术课教学中技能展演的目的、作用的阐述,提出技能展演在武术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每一位武术教师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认识到"技能展演"在武术课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并将这一作用发挥到极致,使技能展演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如今武术课因为种种原因在体育课堂上体现的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武术课教学方法枯燥,导致大多学生喜爱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本次课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变传授为自学,让学生认识图解,爱上武术运动,发扬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中小学虽然把武术列为体育课必修内容,但受应试教育影响,武术课不受重视,近乎名存实亡.为传承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武术课的地位.武术课应该被纳入必考课程,不迭一定标准不能毕业,有武术特长者高考可加分;要创编适合中小学生的武术套路和教材;要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养;让学生在习武的同时陶冶情操,提高武德,让学校成为普及推广武术运动的基地.  相似文献   

13.
王景连  赵崇珍 《体育与科学》1995,(3):47-48,F003
1 口令教学的科学基点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包括普体课武术内容和武术专项课,一般是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或以套路教学为先,后再设置一定比重的推手或散打内容,因为套路是技术的基础。这就形成了套路在武术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因此,抓住套路运动的矛盾特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进行研究,探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一般理论问题,通过对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界定,参照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对武术套路教学技能进行分类,制定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培养原则和武术套路教学技能培养的阶段,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环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邱斌 《武当》2003,(11):35-35
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贡献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习武的人越来越多,高校武术课的重要性也更突出了。武术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搞好武术教学,为武术得到最大范围的普及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研究,揭示出武术选项课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武术教学快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武术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长春市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师资、设施等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对武术选项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教学师资困乏、场馆设施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是影响与制约高校武术选项课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高校武术选项课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加强在职武术教师的研修培训工作,引进校外专业武术名师进行授课等措施,从而改进长春市高校武术选项课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推动高校武术选项课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教学内容与受众需求相背离甚至冲突;学校、授课教师对武术选项课教学的不重视是问题关键所在。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武术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摆正武术选项课的位置,积极拓展教学资源,不断吸收和引进传统武术进校园,大力开展课外武术活动,引导并建立武术社团和俱乐部等方法可使武术选项课在普通高校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武术微课这一传播现象的各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武术微课的设计者、讲授者作为传播者、把关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武术文化,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武术微课要传播完整的武术文化,并做到分层传播;武术微课要满足习练者不同的武术需求,内容要有针对性;作为信息载体的视频与网络,各有优缺点,在设计与制作微课时要扬长避短;武术微课的目标是传播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习练者的个人成长、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服务;传播效果是各传播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播者与传播对象要密切配合,统筹兼顾,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莹 《当代体育科技》2020,(8):72-72,74
核心素养如何在武术课上落地与武术课上的多种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密不可分,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研究新的教学手段非常必要。在初中体育武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想充分地实现武术教学的价值,需要把握好其教学要点,在课前做好理论准备,在课中注意教学内容,在课后引导学生巩固,以此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提升学生的武术技能,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