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字秘诀: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三余:三国董遇善于抓"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相似文献   

2.
名人读书法     
马克思读书"三字秘诀":博(博览 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读 (熟读成诵)。 鲁迅读书有"三性":目的性、灵活 性、广泛性。 茅盾"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 武(求得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 味妙处);第三遍,消化式(吸收其中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  相似文献   

4.
读书十说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  相似文献   

5.
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决”: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或诵,以增强记忆。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图书馆成立“读书小组”问题的探讨贺霞“读书小组”是图书馆组织学生参加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众性组织。“读书小组”必须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将引导读者怎样阅读、研讨读书方法、反馈图书信息,这可作为“读书小组”的三...  相似文献   

8.
“名”教 1945年,林伯渠的小儿子6岁,要上学了。林老对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林老语重心长地解释道:“‘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联”教明朝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奇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下联说,年纪大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徐渭意在告诫儿孙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  相似文献   

9.
《小火炬》2006,(5)
3月15日,福州市仓山实验小学拉开了“红色之旅”读书系列活动的序幕。各中队“读书小使者”围绕此次读书活动主题,提出了本班读书活动的设想和口号,如一 (5)班的“心系祖国,健康成长”;三 (3)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六 (1)班的“搭乘红色之旅旗舰,弘扬革命传统美德”;五(2)班的“寻先烈足迹,  相似文献   

10.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各位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酭”,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  相似文献   

11.
读书二题     
读书等于增寿古代学者,对读书是极重视的。宋朝诗人黄庭坚说:“尺璧之阴,以三分之:一以治公事,一以读书。一以为棋酒,以公私皆办。”人们一般都把日常生活分为两大内容,即劳与逸。黄庭坚则三分而加上读书,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2.
书,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在书海里尽情遨游,享受读书的快乐。可是,有很多小朋友因为种种原因,想读书而没有书读或没条件读。3月5日是“学雷锋日”,史家小学三(2)、三(3)、三(7)中队联合开展“学雷锋,送温暖,共享读书快乐”活动,为苹果园街道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学校——育才小学捐赠书籍(文具)。队员们将自己最喜爱的书籍送给育才小学的小伙伴们,与他们同在蓝天下,共享读书乐。在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弟的同时,队员们深深感受到他们艰苦朴  相似文献   

13.
清人张潮有一番谈读书的高论。他以观赏月亮为喻,道出了读书的三种境界。原话是这样的:“少年读书,如隙中望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把读书和望月扯在一起,其中道理粗看似乎难于明白。但细想一下他所说的三种境  相似文献   

14.
<正>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开始,世代教人读书,历朝历代无数先哲都有谈读书之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并有谆谆告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可谓读书精道箴言比比。所以,盛名之下再谈读书,着实犯难。可是,环顾当今世界,摆在面前的却是令人极其尴尬的局面——尽管我们独具五千年文明史、两三千年读书史,但是,“通过读书(而不是耳听)学习知识的比率”和“养成读书习惯的比率”竟然位居众多发展中国家之后,为“存书之首、读书之末”状!显然,  相似文献   

15.
黄轶 《文学教育(上)》2010,(17):124-124
读书是知识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读书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试从“读书之用”、“读书之乐”和“读书之业”三个方面,对读书文化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6.
<正>“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教材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板块,是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指引。“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教学如何实施?路径是怎样的?笔者沿着“双线·三导”引擎、“一册·多法”推进、“即时·即兴”分享、“多维·多向”延展的路径进行探索,旨在引领学生快乐读书。一、立足单元,“双线·三导”引擎1.紧扣“双线”,融合推进统编教材以单元人文主题引领,以语文要素贯穿,建构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学问渊博,对经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对读书很有探究,在总结前人读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读书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心即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训学斋规》)眼到口到表现于外,心到表现于内,朱熹强调读书用心的内在作用。若是像俗话所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不能真正——做到眼到口到。朱熹说明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朱熹“读书三到”的精神实质体现在“实”、“思”、“勤”这三个字上。先说“实”…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中有文言文60篇,共设置练习192道,其中扩展性习题有33道,占17.19%,主要分为谈与说的练习、联读的练习、写的练习三个板块:谈与说:①谈对你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一次选择(《鱼我所欲也》);②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送东阳马生序》);③查资料,谈你对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的看法(《孟子二章》);④怎样看待文中这种“理想的忧乐观”(《岳阳楼记》);⑤对“像越巫这种骗人又害己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越巫》);⑥和同学们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诗或诗句(《诗词五首》)…  相似文献   

19.
K12网上曾经讨论过教师要不要读教育名的话题,我注意到竟然有相当的教师不读或不主张读,颇感意外。主要原因是“三论”作祟:一是“读书无用论”。一些教师评优、晋级等该得到的已经得到,该失去的早已失去,读书对他们已没什么功利上的用处。二是“读书无空论”。一些教师以学生“高分”为“绩效”,以“达优率高”“升学率高”为“成果”,一天到晚忙于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查“五认真”,没有空闲读书。三是“读书无需论”。一些教师自以为在师范院校“知识海洋里遨游过”,也读过几本名,无需再啃了。  相似文献   

20.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大家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取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