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冬天的来临,许多动物就停止活动,钻入洞内,进入一种休眠状态,这种由低温引起的休眠,称为冬眠。动物的冬眠各具特色,十分有趣。 冬天来临之前,一些具有贮粮习性的动物,如黄鼠、松鼠、跳鼠等早已贮足了冬粮。黄鼠还挖好了地道,秋天一来便钻入穴内,将身体缩成一团,开始冬眠。冬眠时的黄鼠可以像球一样地抓和扔,而它  相似文献   

2.
漫长寒冷的冬天到了,树叶都已凋零,大地一片银白,大自然变得分外宁静。蟋蟀停止了鸣叫,蜜蜂、蝴蝶也不再翩翩飞舞,蛇和青蛙也不见了……它们都跑到哪儿去了?在干些什么呢?原来,它们都跑到各自的“庇寒所”里冬眠去了。大部分昆虫,蚯蚓、蜗牛、山鼠、松鼠、刺猬、黑熊等都要冬眠。冬眠是动物在生存斗争中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生理现象。每到冬天,它们为了抵御寒冷的侵袭,克服食物缺少的困难,就需要冬眠。哺乳动物一年四季能保持一定的体温,被称为“恒温动物”。青蛙、蛇和蜥蜴等动物的体温往往随着周围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被…  相似文献   

3.
“现在平均每5分钟科学界就有一次新发现,每3分钟物理学界就发现一种新的物质结构,每1分钟化学界就能找出一个新的反应式”。“与知识爆炸时代相伴的是知识老化速度日益加快即使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入学时学的是最新知识,待到四年毕业时,已有90%所学的知识显得陈旧了”。“一年不学习,你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任何一个在学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其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离开学校之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0%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冬眠武器     
动物为什么能冬眠?对此,人类已经探索了100多年。近年来,美国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这个奥秘。实验证明,在一些动物的血液中存在着一种能够诱发动物冬眠的物质。经过无数次试验,科学家终于提炼出了这种诱发物质,这是一种类似荷尔蒙的特殊蛋白质,被称为“冬眠激素”。科学家指出,动物冬眠是为了保持体内的能量,避免冻饿的一种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和“自救”方式,寒冷、饥饿、疾病对冬眠动物是无能为力的。动物在冬眠过程中,由于体温降低,能减少98%的代谢活动,酿成了整个生理活动的“沉睡”状态,也就是生命过程相对延长了。但是人体…  相似文献   

5.
20122014年,采用人工饲养实验观察法辅以野外调查法对中华山蝠(Nyctalus plancyi)冬眠期间生理特性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山蝠冬眠期从当年的11月开始至翌年的3月结束,平均持续113±15.56 d;整个冬眠期冬眠阵10.2±3.03个,包含深冬眠阵和短冬眠阵两种形式,冬眠阵平均时长9.87±9.17 d;冬眠时间占整个冬眠期的77%±4.5%.中华山蝠在入眠前会积累大量的脂肪,体重增加到30 g左右.越冬期内,中华山蝠苏醒状态下的最低环境温度为8℃,当环境温度降低到8℃以下时,全部个体进入冬眠.激醒后由醒到眠的呼吸频率变化很大,可在10 min内从1 225次/min下降到7次/min.  相似文献   

6.
就下潜深度而言,抹香鲸是纪录保持者。它属齿鲸亚目抹香鲸科{班翻舟种毓的心跳次数甚至可以减少到每分钟6次。(摘自《科学妈界妇 ‘奋砂丫谁是下潜最深的海洋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7.
走进春天     
不知不觉,春天又一次来到了我们身边。在一年的四季当中,最受关注的,当属春与秋的更替了,以至于我们用它来称谓历史,概括时间。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就叫《春秋》,还没听说有一部叫“冬夏”的历史书。如果非要在冬与夏之间作个比较,似乎冬的过渡色彩更浓一些。否则。“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也许就成不了名言了。所以,冬天就像人们急欲穿越的荒漠,而春天无疑就是天边那块令人向往的绿洲了。不少动物用“冬眠”的方式来“抵御”冬天,一觉醒来春光明媚,想来其问所做的梦一定很美。  相似文献   

8.
眼泪是泪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一般人平均每分钟眨眼13次左右,每眨一次眼,眼睑便从泪腺带出一些泪水来。当人们眨眼时,分泌的泪水对眼睛具有清洁滋润等作用。现在,专家正在研究眼泪的其他作用,比如眼泪与情绪的关系。众所周知,当一个人非常伤心痛苦的时候,就会泪流满面。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感。通过对眼泪进  相似文献   

9.
戴隐形眼镜用电脑时眼会干 不少戴隐形眼镜的人,长时间对着电脑,眼睛会发干、发涩,非常不舒服。这是因为眨眼的次数减少了。平时人每分钟眨眼20多次,而长时间对着电脑时,眼睛高度紧张,每分钟的眨眼次数就只有四五次了。现在普遍使用的隐形眼镜,  相似文献   

10.
《辽宁教育》2010,(1):107-107
“沉得住气”就是曾国藩的“五到”之说。一是身到。做教育的,尤其需要身到,勇于实践,看得多了,做得多了,觉悟自然就会到。二是心到。就是用心揣摩,苦心剖析,力求透彻理解。思考教育,当从生命发展的规律上去探究。三是眼到。关键是“练眼”,要求教育者“放下”,分别地去研究,对话每一个孩子,从每一个孩子身上找到学习和发展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我不喜欢冬天。我天生怕冷,每到冬季,当别人还雷打不动、安然自若时,我的手和脚早早地就会被冻伤。爸爸妈妈为此想尽了一切办法:给我做厚棉衣棉被,去医院求医问药,到民间搜索偏方,都无济于事。每一次冬的“洗礼”,我的手脚都会被冻得“不堪入目”。  相似文献   

12.
趣闻三则     
冬眠人很少听说人也冬眠,不过世界上还真有冬眠的人,他就是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多特·弗劳特。多特每到冬天,就请长假,然后大睡一场。  相似文献   

13.
柯勉 《生物学教学》2003,28(10):48-48
1 试题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知识和思维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1)将 90℃热水倒入如下所示的 4支试管中 ,然后每隔 2分钟测一次各试管水温 ,根据测量的结果绘出冷却曲线。现已绘出A、B、C试管的冷却曲线 ,请在图①中绘出D试管的大致冷却曲线。(2 )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伊特鲁立亚鼯 体长仅 3.5cm ,体重约 1.3~ 2 g ,每 2 4小时的进食量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两倍 ,表现为世界上最快的新陈代谢 :心脏每分钟狂跳 10 0 0次 ,呼吸次数每分钟 85 0次……①伊特鲁立亚鼯白天躲在洞中休息 ,体温从38℃降到 2 5℃ ,心跳和呼吸…  相似文献   

14.
鸟“钟”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乌,它每过30分钟就“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子,而且误差只有15秒。因此,那里的居民就用它们的叫声推算时间。虫“钟”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报时虫,它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在那里生活的家家户户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驴“钟”我国黄海有一个小岛,岛上的驴能报时间。它每隔一小时就“嗷嗷”地叫一次,误差只有3分钟。树“钟”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叶于每隔2小时就翻动一次。因此,当地居民取其名为“活树钟”。花“钟”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种野花能报时,每到初夏晚…  相似文献   

15.
叶澜教授把"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生长过程称为"冬虫"与"夏草"。而我觉得我这几年更像是在破茧重生,每经历一次蜕变,就会长大、强壮一次。这十年从怀疑到投入,从被动到主动,从封闭到开发,我不断地成长、强壮、蜕变……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心跳速度与人的寿命有关。心跳快者寿命短,而心跳慢者寿命长。因此,降低心脏跳动的次数能够延长寿命。科学家指出,在哺乳动物中,家鼠的心脏每分钟跳动290次,其寿命仅4年;狗的心率是每分钟90次,其寿命平均为17年;大象的心率为每分钟30 次,其寿命就长得多。经过对8915名心肌梗死者的跟踪调查表明,心率每分钟81次者死亡率仅为7.1%,而心率超过每分钟100 次者,死亡率达到24.4%。如何才能降低心跳速度呢?关键是要增加体力活动。例如,每天用1小时步行4公里,可使迷走神经得到刺激,达到减慢心跳速度的目的,病人则可以通过服用…  相似文献   

17.
油价(jià)一天比一天高,因为地底下的石油一天比一天少。那有没有办法让它便(pián)宜(yi)点儿呢?有,就是找(zhǎo)到新能源(yuán),要不就去“种”石油!在澳(ào)大利亚北部地区(qū),有两种长得很快的野(yě)草,分别(bié)是桉(ān)叶藤(téng)和牛角瓜(guā)。在1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人工种植(zhí)这两种野草,每年可以“收获(huò)”20万桶(tǒng)石油。美国科学家从一种叫“黄鼠(shǔ)草”的杂(zá)草中也提(tí)炼(liàn)出了石油。人工培(péi)植的黄鼠草,每公顷(qǐng)可以炼出6000升石油。在巴西的高原丛(cóng)林里,有700种藤本植…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上要正确掌握和分配时间,就免不了要看表。看起来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颇有讲究。因为教师每看一次表,在学生中都可能会发生“信息反应”。比如有一位教师,他每次看表都是在离下课五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这位教师一看表,就意味着快下课了。学生由于得到即将下课的信息,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大脑神经由积极思维的状态立刻松弛下来;注意的指向发生转移;产生下课的欲望等等。这样,以后几分钟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一些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每节课要看五六次表,更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干扰”。因此,教师看表要具有隐秘性,不被学生所察觉。第一,教学经验不多,上课时需要多次看表的教  相似文献   

19.
冬天到了,有些动物开始冬眠了。所谓冬眠,是指动物为了保持体内的能量、避免冻饿的一种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方式。说起动物冬眠来,其“形式”各具“千秋”,别有风趣。蚊子在洞穴中过冬;蜗牛躲到树叶下、岩石的缝隙和孔洞里,惟恐自己受冷,  相似文献   

20.
动物的冬眠     
冬眠(Hibernation)一词.通常指动物在麻痹或昏睡状态下的越冬。冬眠研究范围可以包括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甚至植物,但发生在鸟类和哺乳类中的冬眠与其它种类不同。其中关于鸟类冬眠的生理学知识又十分有限,而研究最多的是哺乳动物的冬眠。在哺乳动物中,从原兽亚纲到灵长目都有冬眠动物。啮齿目、食虫目、翼手目中的冬眠动物更多。动物在寒冷季节来临时,要维持恒温性的特点。从能量代谢的观点来看,是高耗能的,需要有很好的食物供应。但自然界中,冬季的低温往往与食物资源的减少同时出现。因此,不少动物在冬季不吃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