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西方"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及其价值观的渗透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的出现,党内外一些人在我国政党制度上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观点。分析并澄清这些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政党制度受到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影响而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两党制是西方社会最典型的政党制度,而两党制最典型的代表又是英美两国,因此,首先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英美政党制度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英美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了解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以文化和历史为基础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的。然后通过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对比英美政党制度与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指出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不仅是由我国历史条件决定的,而且更是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决定的,这对坚持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培养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建设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担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精髓。习近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员干部提出担当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担当思想,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宏伟蓝图的需要,是增强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政治包容性。从价值层面来理解政治包容性,有助于领悟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在实践中,这种政治包容性体现了民主价值、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
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对中国政党的结构功能分析,认识到政党制度与党员、组织、代议机构和国家法规等联系紧密。此外,政党还具有整合、稳定与政治民主功能。为了使中国政党间协商机制保持常态化、制度化,提高政党生态的净生产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建设中国政党生态政治:加强政党自身建设,构建和谐党际关系;健全政党组织建设,扩大民主政治参与;借鉴国外经验教训,提升政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政党制度的异同,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西方政党制度有明显的不同.政党制度是一种民主制度,各国政党制度虽然千差万别,但其价值追求和基本内涵大致相同.我国参政党作为政党制度中重要的行为主体,理应在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是与诸多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结构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条件,近代以来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同进步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基础,中国文化中的群体和谐、和而不同等传统价值观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9.
政党自信是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发展的巨大精神推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历经风雨却依然稳健且富有活力地掌舵中国发展方向,归根于中国共产党有着天然的政党自信。这一政党自信来源于悠远的历史,来源于党的初心和使命,来源于党在国内国际所取得的时代成就。如今,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党要在发展中探求自信,向世界、向人民展现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0.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具体层面也出现了诸如政党趋同、党政结合过密等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积极面对、主动解决,加强政党现代化和民主化建设,才能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更好的发挥其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目标。政治学家们围绕着二者的关系进行着长期的理论探讨。其观点大致可划分为并存理论、冲突理论和调和理论。在对此冷静审视的基础上 ,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于国情 ,在稳定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和谐是政治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和谐,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必须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形成和谐的政治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政治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社会制度结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转型中实现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求转变激进的政治思维,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保持民主与民本的必要张力;在中外政治思想贯通中实现目标平等向过程平等的转变;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实现制度建设与政治文化的吻合。  相似文献   

14.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Teach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论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保障政治稳定的基础和推进政治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引起重视和着力解决的政治命题。学界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然而,研究角度过于狭窄。本文从政治认同的客体构成要素来展开论述,认为合理正义的政治体系、合法有效的政治行为和灵活普惠的政治价值是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的一个关键性命题,是各个政权更是执政党应该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需要深化对执政合法性的时代认知,不断拓展和汲取新的政治合法性资源,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必须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政治合法性资源的重塑,以从根本上满足社会民众对政权本身的合法性诉求。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稳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稳定,但是背离客观条件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必须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形成和谐的政治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是政治发展的前提,但变迁社会的非常态政治秩序往往引发对非常规政治手段之正当性和风险性的争论。基于马基雅维利对常态政治与非常态政治的划分,归纳了常态政治下受到现代政治价值规约的政治目的与手段之关系。常态政治并非一成不变,在现代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存在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即建国之前、制度变迁、宪政变迁与宪政困境、外部威胁。非常态政治是一种不稳定的秩序,在实现其向常态政治的演变过程中往往会以政治目的为名打破常态政治下通过法治秩序对政治手段的约束。本文还梳理并评价了相关学者与学术流派对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下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之关系、政治手段运用的正当性和风险性的阐述。非常态政治下的制度创新与持续试错促进了政治发展,规避其中的政治社会变迁风险要遵循审慎原则,在制度层面上以程序正义替代实质正义,以法治民主取代多数滥权。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同为现代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学科的重要范畴和核心概念。本文揭示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并讨论了二者的相互关系。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政治文化的功能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化的传统、现状与发展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实践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实践的发展与成熟,就必须充分认识和有效消解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并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内核,培育与发展现代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