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美 《上海教育》2013,(4):120-121
先学,是为了“定教”,是为了把握学性,随时调整“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要“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在学生疑难处,讲在精要处,讲在精彩处。近日外出听了一些课,心绪颇不宁静。有老师在八年级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把握课文内容,学生兴致盎然,知道课文讲述了“曾经的仙湖…‘现在的死湖”“人类的破坏”,但随着“怎样的仙湖…‘怎样的死湖”“怎样的破坏”等环节的推进,学生学习的热望渐渐低落,到后来参与问答的寥寥无几,大都恹恹欲睡。又听老师在六年级上诗歌《留住童年》,竟不厌其烦地把诗歌一节一节地还原成“白话”,犹如把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碾成不堪入目的粉末。  相似文献   

2.
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称得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然而,也许是塔里木河流域那块土地太广袤了,要想全面准确地认识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也就造成了课文中对那个环境下特定事物的表述上出现了些许差错。虽然如此,作为教科书,这也是不应该出现的。为此,本文特予指出并作分析如下:一、罗布泊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开篇第一句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后文中又叙述说:“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  相似文献   

3.
现在,教学活动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公开课一律用多媒体。这学期,笔者所在的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其中就有九位老师清一色采用多媒体,课件做得很美,声、光、色、像俱全。但笔者认为,这些课美丽的背后,恰恰是语文味的缺失,只有施老师执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八年级下)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面对浮躁的语文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4.
四月中旬。应邀参加某县教育局举办的每年一度的教师读书峰会,听课,作报告,并与教师们对话交流。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借班教学的一节语文阅读课,课题是《罗布泊,那消逝了的仙湖》。老师质朴诚厚,教学投入。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应该说教学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5.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对罗布泊夏季气温的描述有误。原文为:“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这里,作者对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两个概念的理解有误。  相似文献   

6.
<正>《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作家吴刚写于2001年的一篇报告文学,收录在《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一书里。本县一次优质课评选中多人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都把本文混同于一篇一般的散文来上,仅仅关注了其文学性的语言,重点将课文中用文学语言描绘罗布泊今夕现状的部分对比着进行了品读学习,教学的落点似乎仅仅在于欣赏语言的生动,而忽视了作品中的非文学表达,忽视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忽视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  相似文献   

7.
2005年4月,由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共同举办了“交往对话,同课异构”——京、深、珠“新课程、新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我有幸代表深圳市福田区担任其中语文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为了准备这节课,我写了七次教案,在不同的班级上了三次实验课。多次改变教学思路,每一次的改变背后都有我深深的思考,每一回的新尝试都像一个个的台阶,见证了我的进步和成长。  相似文献   

8.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我归纳了以下初中语文常用的导入方法:一、图文导入。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雪》、《华南虎》、《狼》、《海燕》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由马字的演变导入《马》。  相似文献   

9.
《广东教育》2006,(4):58-58
王敏勤认为,和谐教学倡导整体建构,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里面没有角色,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可从罗布泊的变化史(由过去的生命绿洲变成现在的神秘、荒凉)切入思考就能整体把握课文,知道原因在于塔里木河干涸,并由此获得启示:救救青海湖。至于一些细节的描写,一开始不要考虑。  相似文献   

10.
李蓓蓓 《学语文》2004,(3):13-13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并归纳变化的原因。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 ,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 ,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认为中国什么地方最美?老师觉得西湖很美 ,她像一位仙女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美 ,苏轼曾经用“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诗句来赞美西湖。在中国的大西北 ,…  相似文献   

11.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吴刚的一篇文章,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板书课题。)师:(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相似文献   

12.
信息平台     
本月核心: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王敏勤认为,和谐教学倡导整体建构,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里面没有角色,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可从罗布泊的变化史(由过去的生命绿洲变成现在的神秘、荒凉)切入思考就能整体把握课文,知道原因在于塔里木河干涸,并由此获得启示:救救青海湖。至于一些细节的描写,一开始不要考虑。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去学习知识,让每一个知识都以系统…  相似文献   

13.
罗布泊警钟为谁而鸣?昔日美丽的仙湖——罗布泊,如今已成荒漠,这是生态环境受到人为破坏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新课标实验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报告文学,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了美丽如画的仙湖罗布泊因为遭受人为破坏而消逝,变成了荒漠的悲剧,读之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此文对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用文教学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本文以《苏州园林》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论述如何围绕文本体式中的"体貌"特征开展文本教学,更好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通过罗布泊今昔的对比,让学生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可谓是立意高远,令人佩服.可是白璧微瑕,文章仍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白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相似文献   

18.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奖课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教学内容,梳理出以课文为语言材料的教学、以课文为话题的教学、以课文为信息载体的教学和以课文为文学欣赏文本的教学四种中学语文教学的形态,指出这些教学形态分别反映了注重静态的关于语言文字的陈述性知识、泛化的文化百科知识、文学鉴赏和批评知识、道德观念知识等语文知识观.从语文课程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这一要求角度,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存在一种以课文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范例的教学,支撑这种教学的知识应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两堂语文课     
听两位老师上两堂语文课。第一堂课是一年级上册的第十篇课文《冰花》。课文是一篇不错的美文:“小童清晨醒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年轻的女老师从朗读课文开始,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出一窗的冰花。孩子们马上被美丽的冰花图片吸引住了。“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老师继续投影各种各样的冰花:“看,像不像宽大的树叶?”“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图上展示的是一幅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我担心这位老师会继续如此问下去,果不其然,她接着边演示边问:…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名师华应龙老师的两节课。这两节课设计巧妙、视野开阔,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居高临下把握数学”的理念,尤其在“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华老师进退自如的教学艺术令人赞叹不已。一、欲擒故纵,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课始,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计算器图片,让学生自问:“我会用计算器吗?”学生兴奋地回答“:会!”这时,华老师故作惊讶状:“你们都会了,用不着我教了?来看看这几道题,你们会用计算器做吗?”接着出示了三道计算题。设计这三道计算题,华老师可谓煞费苦心。第一题是57734+7698,用计算器即可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