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幕遮”是中国古代“胡乐入华”的典例之一。“苏幕遮”本为西域地区民间的节令娱乐活动“泼寒戏”。据现有文献 ,其最早于刘宋时期传入中土 ,遂流衍不绝。唐初 ,“泼寒胡戏”盛行民间 ,成为一种群众性大型歌、舞、“戏”综合性演艺。开元元年 ,“泼寒胡戏”被禁 ,然“苏幕遮曲”则未绝。从唐至宋 ,文人、民间皆有传辞 ,文体样式则齐、杂言皆具。从唐代传辞内容看 ,其乐流播空间只在市井 ,未及乡村 ,与今存唐五代词调胡乐仅十之一、主体乃华乐正相印证。故今“胡乐生词”之流行说法颇当反省 ,并当认认真真思考和实实在在讨论这样一种观点 :“词体”发生之主要的、根本的依托乃华乐 ,而非“胡乐入华而词生”。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以前,西方和中国都强调诗画相通论。18世纪,西方逐渐开始强调诗画相异论,而中国则继续坚持诗画相通论。王维从山水画创作实践开始了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画中有诗”路子;苏轼从文艺理论的高度引领了古代文人画的诗意创作,推动了诗画一律化进程;倪瓒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了“画中有诗”和“诗画本一律”的艺术巅峰。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画中有诗”,就是象外之意、画外之音,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所传达出来的画家的丰富意绪,是画家对历史、社会、自然、宇宙、人生等诸方面有了深刻体验之后通过画面所渗透出来的浓郁情感。画中有“神”,画中有“意,”画中有“我”的创造,也就是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3.
"百年歌自苦"--论杜甫诗歌创作中"歌"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杜甫大量使用“歌”、“行歌”、“长歌”、“高歌”、“浩歌”、“放歌”、“狂歌”、“放歌”、“悲歌”、“哀歌”之类词来自述其创作行为入手 ,研究向来被学者忽略的杜诗与“歌”及古老的乐歌传统的深厚关系。提出杜甫以诗为歌、具有歌者意识等重要结论。文章认为 ,杜甫的诗歌创作 ,在高度的文人化、语言艺术高度发展的同时 ,又有着向属于诗歌的更为原始、自然的状态的歌的艺术传统的回归的自觉倾向。为杜甫艺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们对戏曲特别是对我们安徽的黄梅戏议论颇多,贬褒不一。有从黄梅戏的特点是“甜、柔、嗲”来断定它不适应表现目前改革之中的现代生活;也有从黄梅戏有着辉煌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3,(12):59-61
左权县的民歌和小花戏,是我国歌舞艺苑中别具风采的一朵光焰夺目、清香扑鼻的奇葩。左权原名辽县,古称辽州,是全国颇负盛名的“歌舞之乡”,素有“万首民歌千出戏”的美誉。明万历年《辽州志》记载:“辽居太行山巅,万山深谷之中,迂回曲折,袤延百里,商贾不通,舟车不至。然虽穷乡僻壤,而比户弦歌,文风颇盛。”可见,这里群众能歌善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凡在左权听过歌赏过戏的人,无不被其浓郁芬  相似文献   

6.
一浙江宁海有个剧种叫“平调”,平调有出传统戏叫《金莲斩蛟》,后来改编为神话剧叫《银瓶仙露》,戏里有个角色叫独角龙。独角龙的表演非常有意思,嘴巴里可含十颗猪獠牙,人们在台下看到:独角龙的嘴里先出现两颗,接着四颗、六颗渐次增多,能上下翻动,左右开放,颇有川剧“变脸”那样的“特技”和“绝招”,这绝招当地叫“独角龙耍牙”。浙东的观众若说起平调,最爱点看独角龙的戏了。若在乡间演出,男女老少便会奔走相告。“独角龙耍牙”成了平调的品牌,现在又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角龙这个名字有点怪,它是个什么东西呢?我在家乡…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徐祯卿诗学理论中两个最主要的观念"情感论"与"复古观"是互相矛盾甚或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徐祯卿在《谈艺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因情立格"之说,辩证地解决了"主体情志"与"高古之格"之间的关系,给予七子复古派一个相对合理的复古途径。"因情立格"说更有利于七子派复古意图的实现,对明七子复古派诗学理论的整体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徐祯卿所倡之情的特质又使得"因情立格"之说具有了鲜明的针对性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嘉庆末道光初 ,浙派在江浙词坛继续活跃着 ,常州派是在道光二十年( 1 83 2 )前后才逐渐取代浙派成为词坛盟主的。以周济为代表的常州派词人 ,继承发展了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词学主张 ,对浙派谨守声律的创作倾向提出严厉的批评 ,又吸纳了浙派词学中重词格的合理成分 ,创造性地提出了融意格于一体的“寄托出入”说和“宋四家词”论 ,这说明道光年间词学思想呈折中融合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据最近的“央视网”观众调查结果,黄梅戏拥有的观众已雄踞五大剧种之首。但追溯黄梅戏的历史却很短。黄梅戏是在徽班晋京之后才在安庆地区发展起来的,但那时是叫“黄梅调”,或“府腔”。因为当时的安庆市称“安乐府”。据专家考证,黄梅戏真正成为一个剧种,那是近百年前的事。它经历了“二小戏”、“三小戏”到“本戏”的嬗变。现在流传下来的所谓“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本小戏”就是黄梅戏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实际上,这些戏的诞生都是由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的纽约,有一家“独一无二时装店”,生意十分兴隆。店老板在销售各种款式的男女服装的同时,还在店里开辟了一个创作“作品”的“艺术角”,供人们对那些没有图案的新衣服进行创作和艺术加工之用。顾客如果愿意,可以用几美元选购一件白色圆领衫,然后免费使用“艺术角”里的绘画工具和不褪色的颜料,在圆领衫上随意画上图案,过一把“绘画瘾”。倘若有必要,想请作画人为自己设计绘制图案,每件只需交付七八美元的绘画费。一些顾客最欣赏“自然创作”,因为它可以让人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创作”的过程也十分有趣:先将颜料涂抹在一个特制的转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