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养"出眼光,把握生命成长的可能"养"出眼光是教育者"养心"的第一要义。因为,教育眼光是教育者必备的质素,有无教育眼光是区分教育者是否专业的重要标志。什么是教育眼光?心理专家李政涛先生认为:"教育的眼光是一种转化的眼光,它试图把世间所有的现象,都转化为导致儿童生命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的成长资源。"由此可见,"养"出教育眼光,就是培育教育者的教育高度,让教育者能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就是培育教育者的法度,  相似文献   

2.
当今,网络上活跃着一支附缀式"冷××"队伍,有"冷笑话、冷猛料、冷推荐、冷图片、冷视频、冷英文、冷生活、冷笑画、冷广告、冷游戏、冷希望、冷链接"等.其中最活跃的莫过于"冷知识",它不仅在网络媒体中频频现身,而且还进入书面媒体,成为一个流行的新词语. "冷知识",顾名思义就是冷门的知识,也就是不为人所熟知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知识中心、"好生"中心、自我中心是课堂教学中"共情"缺席的主要原因,教师必须换位思考、找准和声,必须腾空自己,放慢脚步用心陪伴,必须从多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才能与学生准确"共情".  相似文献   

4.
诗意乞丐     
乞丐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现在天空中又飘起了雪花,他又冷又饿。"行行好吧,给点吧!"每经过一个人乞丐都会用卑微的眼光看  相似文献   

5.
"问题"是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果能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探究,那我们的课堂无疑又多了一分乐趣,多了一分活力,多了一分亮度.  相似文献   

6.
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始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它有时确实令人束手无策,甚至谈"差"色变.但后进生并非永远是后进生,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耐心疏导,尽力转化.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只是原则规定,具体在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时还要兼顾开放和动态,本文认为"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情景性和个性化的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标准,才能涌现出更多充满个性和富于创造性的课.  相似文献   

8.
分析高校专业"冷"与"热"辩证关系,探讨"冷门"专业大学生就业策略.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大学哲学科系的"热"是短暂的、特殊的情况,主要以五四前后的北大哲学系"热"为标志,其原因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密切关系,但"热"的表象背后也包含某种假象.而哲学科系的"冷"则是长期的、普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各大学哲学科系设置少、寿命短、就读人数少、毕业后往往转行等.除了因哲学被视为深奥的、玄虚的、不切实用的学科而青年学子普遍不愿就读之外,五四以后学术潮流的变化,特别是以文史研究为主的"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是造成哲学科系"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老画家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之说,引发了二十世纪末最大的水墨文化大论辩,至今未息;他称得上一位中华民族的"孝子",他的艺术根基是西学,他是以"西体中用论"的世界眼光看待水墨文化中的"笔墨";如果"笔墨等于零"的初衷是为了水墨艺术发展而进行的呐喊,则是一剂开错了的药方,只能是画家创作中的一种感受;当我们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之说进行文化批判时,有必要对论辩的自身效果进行反思,倘若以"文明多极论"的世界眼光看水墨,对于传统中国画、现代水墨画,以及笔墨问题的研究,视野会越来越宽,探讨也会随之深入.  相似文献   

11.
听过一个名词吗--"汤不冷"的距离。原来是五十年前英国流传的比喻,其真正的意思是:能让双亲和子女保持紧密的关系,并且能够随时提供援助。其实男女之间,也应有"汤不冷的距离"。最最最亲密,汤太热,会烫嘴,一时也难喝下,浪费了好汤。最最最阻隔,或已变调,若仍可为友,当然少一个仇人,到底相知相交一场,中间有碗简单不冷的汤,就看得透了。看书,在日本,也有所谓的"汤不冷",是刚煮好的味噌汁,约90摄氏度,以保温瓶盛着,保温约30分钟,此时食用,汤的温度恰到好处,是适温,大概65-70摄氏度。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站在湘西"乡下人"的立场,用湘西"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社会。他所塑造的"乡下人"形象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认识价值,是"乡下人"的写真。在他们大多数人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新"眼高手低"就业观,指的是要有长远眼光、远大目标和宏大气魄,既有做第一流工作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有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通过对当今大学毕业生存在的不良就业观进行环境归因,更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树立新"眼高手低"就业观,培养他们的"基层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面对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的经济形势,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届更加严峻,求职更为艰难.如何把金融危机转"危"为"机"?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场危机,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尽可能地挖掘有利因素,在竞争中寻找机会,这才是高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应该要做的事.  相似文献   

15.
"狼兄"     
"狼兄"很出彩。他接受"管教",终成正果;更出彩的是,他"歪中有正"--"再吵莫怪我发威"--这是他成正果的内在根据。如果将此细节放到文章末尾来追述,其"求因"的层面就更清晰,立意更深刻。现实生活中好多细节很出彩--作者运用了脑髓,放出了眼光!  相似文献   

16.
对于"教师抵制变革",我们不仅需要从"变革者"的立场来审视"抵制",也需要以"抵制者"的眼光来审视"变革".新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我们平和地理解教师对变革的"抵制",并从中开发出"教师抵制变革"潜在的三重建设性功能,借此探寻更合理的教育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17.
当今的教育不再是唯分数为马首,而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素质教育当道势不可挡,我们应更关注人文建设、人文关怀,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与汽车相关的专业也逐渐"热"了起来.汽车类专业人才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成为了人才市场的梦幻童话.这里笔者就以专业学子的眼光来关注精彩缤纷的车辆工程专业……  相似文献   

19.
看东西需要眼光,如果眼光不行,就看不清楚,就会看错.如果没把东西看清楚,甚至于看错了,接下来,对它的态度与言语行动肯定也不对头,也是错的.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有正确的眼光,有一付好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特色和必由之路."校热企冷"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既有其价值体观,也有其利益所在,校企合作不应该是高职院校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成为校企双方"两情相悦"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