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人格并非天生自成,而是人们通过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并在自身努力修养和践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视的关注,将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德人格并非天生自成,而是人们通过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并在自身努力修养和践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视的关注,将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心理阻抗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高校德育过程中个体产生心理阻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道德接受主体道德价值取向的模糊、学校道德教育的错位与失误、大众传媒对道德教育效果的弱化等。只有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社会化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道德心理调节,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实现途径的干预,才能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道德接受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道德接受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价值导向、群体背景和道德情景。分析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可以为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接受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道德接受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价值导向、群体背景和道德情景.分析影响个体道德接受的社会因素,可以为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道德敏感性是指个体对情境道德含意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逻辑上的初始心理成分。它与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及在加工过程中所伴随的直觉情绪有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背景因素(包括社会背景和情境背景)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个体的道德图式、角色卷入及大学生人格特点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因此,改善社会背景和教育干预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道德敏感性是指个体对情境道德含意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逻辑上的初始心理成分。它与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及在加工过程中所伴随的直觉情绪有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背景因素(包括社会背景和情境背景)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个体的道德图式、角色卷入及大学生人格特点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因此,改善社会背景和教育干预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道德责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学校、社会、个体认识等因素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责任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在运用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个体自我教育等渠道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时,注重家庭教育的导向性,发挥高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做到各方面的协调一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个体道德发展理论以及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案例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行为及其与学生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样本学生中超过八成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相较而言,女生、二年级学生、文科学生、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志愿活动参与度更高;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最主要的因素是参与动机。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对其道德发展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上述研究结论提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携手合作,在课堂内外围绕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和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动力不足问题是指大学生对道德有比较正确的认知,但在道德践行上却缺少推动道德行为的坚定力量和坚持精神,所以往往在道德行为上表现为知行不一。导致大学生道德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教育引导不完善以及大学生的道德思维不成熟等,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通力协作,才能最终解决大学生道德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状况从总体上看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公民道德教育长期定位于道德的社会功能的教育,忽略了道德的个体功能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同时道德的个体功能的作用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以道德的个体功能为切入点,做到道德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是引导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上责无旁贷。德育目标是有层次性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是实现高层次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受不完善市场经济和外来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在高校扩招和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基础道德教育尤其重要,督勤促俭应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高校德育目标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聚集地,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发生的主要场域。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事关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大学生的共同愿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影响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因素及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发挥道德在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提升每位学生的道德涵养。  相似文献   

15.
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行为情境下,个体内在监督和调节能力减弱、道德情感体验趋于弱化、对网络道德规则和规范产生的敬畏感降低、个体内在道德建构自觉性下降、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面临挑战等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的践行.要增强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现实性认识,提高青少年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的认同统一性;完善网络社会规则,增强青少年对网络社会规则的认同与内化,提升个体内在道德建构效能;加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与执法,增强网络法律与道德的权威性,提升个体网络道德敬畏感;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培育,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水平,有效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不断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7.
李炳杰 《中国德育》2006,1(3):76-76
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又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地把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而也是道德接受的心理过程。道德接受的原动力是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德需要,而道德需要产生于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接受必须在道德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对主体道德选择影响最明显、最经常的因素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18.
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社会化过程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自觉接受社会规范和准则约束的自我完善过程;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对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个性社会化、角色社会化都具有重要影响;强化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功能,需要从引导高校学生社团价值取向、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多元发展等方面入手,立足实际进行整体统筹和积极管控。  相似文献   

19.
黄海 《教育评论》2014,(5):93-95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问题。文章从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等多维视域,立体探析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即个体层面要培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主体精神;提高大学生道德意识水平与道德行为能力;兼顾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社会、个体利益。社会层面要认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多元特点,实施分层教育;正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中外冲突,继承传统道德精华;注重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建构,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20.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与传统美德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以西藏大学为例,对目前大学生践行孝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论证,既反映了大学生践行孝文化的实际状况,又比较分析了汉藏学生践行孝文化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使孝文化在我区高校学生中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