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有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赤壁赋》 ,课文中有几个注释或不正确 ,或解释较为含糊不明确 ,现分别简单分析如下 :一、几个不正确的注释1.“举酒属客”中的“属”。课文注为“属 ,通‘嘱’ ,这里指劝人饮酒”。“属”有解释为“通‘嘱’”的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辞海》里也有“通‘嘱’”这一义项 ,但解释为“托付 ,请托”。同时 ,《辞海》里又有“倾注 ,引申为劝酒”这一义项 ,并引用“举酒属客”为证。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华…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选入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注释丰富,对师生帮助极大。但对其中一处注释,我却有不同看法。原文中有“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语句,注释中对“通邑”的解释为:“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这个注释,乍一看,似乎说得过去。“通”解释为“四通八达”,而“邑”在《辞海》中的义项之三为:“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据此,则可推定,“通邑”为四通八达的城市,而“四通八达”的城市就可理解为“大城市”。但稍一细想,就会发现这一…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采草药》(《梦溪笔谈》两则)一文中对“自从本说”的注释是:“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这种说法,即指上文的古法。”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第一,从字义上看,“自从本说”中“本”字应解为“木本”,可指草木的根、茎、种等。《辞海》中“本”字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草木的根或茎干。《国语·晋语》中有“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庄子·逍遥游》中有“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校卷曲而不中规矩”。《辞源》中也有类似说法。另外,这里的“说”,也不应注释为“说法”而应…  相似文献   

4.
释“尔汝”     
黄宗羲的《柳敬亭传》中有云:“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这句话中的“尔汝”,高巾语文课本第三册的注释是:“亲昵不分彼此,以你我相称。”此注含混,杆格难通。“尔”与“汝”作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连用则是动词。动词“尔汝”有两个不同的义项:一个是表示~方轻蔑地呼人;一个是表示彼此亲昵地相称。前者如《孟子·尽心篇》:“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将不肯接受被人用“尔”或“汝”,轻蔑相呼的精神扩而充之,就会干什么都符合于义的要求了。)再如《北史·  相似文献   

5.
婉约派代表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对“处”字,课文未作注释。翻阅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源》,皆有chǔ、chù两个音,前者多作动词用,有“停留”“居住”“退隐”“安顿”“对待、安排”“处理、制治”及“定、常”等义项,后者作名词用,解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处”是这样解释的:“处,止也,得几而止也。”其本义为“止息”,作动词,念作chǔ。根据语境,柳词中“留恋处”的“处”,当为名词,但若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解,似又…  相似文献   

6.
的注译欠妥新编语文教材高中第二册《问说》一文第七段(283页)有“……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课本对“道之所成”注释为“学行方面的成就”,《教学参考书》也将“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译为“只要求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课本的注释和《教学参考书》的翻译,笔者以为欠妥,现就句子结构与前后文意的联系两方面试述拙见。课本的注释显然把“成”解释为名词“成就”,并成为“道之所成”这个偏正词组的中心词,“所”字该作何解,却未谈及。《教参》的翻译也沿袭课本注释,把“成”译为名词“成就”,对“所”字同样避而不谈。这样的注释与翻译只能让人莫名其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众所周知,“所”字是一个特指代词,通常用在动词前面,和  相似文献   

7.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之“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一句中的“用”,课本对其的注释是“用,介词,表原因”,笔者觉得这个注释有待商榷。课本对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应该具有实际意义的“用”字在这里并没有被翻译出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用”的义项一共有6个,第5个就是“用,介词,由于,因为”。这个义项也是常见的。如: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3.广用善骑射杀…  相似文献   

8.
一、负载珍重,不复言矣。(《柳毅传》) 课本对“负载珍重”的注释是:“一路上好好保重。负载,指旅途之劳。”这个注释不够正确贴切。我认为,负:动词,承担的意思;载:名词,事情的意思(见《辞海》对“载”字注释的第七条)。负载:承担(送信的)事情,并非指“旅途之劳”。“负载珍重”,应该解释为:(承蒙你)承担(送信的)事情,(请一路上)好好保重。这样解释,才能与上下文贯通。二、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涉江》)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进城梯而下之.”课本的注释是:“(李进城)用梯子引下他来.”根据课本的注释,我们可以推导出句中的“梯”和“下”的解释,即“梯”译成“用梯子”,实际上是看成名词用作状语,“下之”译成“引下他”,实际上是看作一般动宾关系.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梯”应译成“搭梯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下之”应译成“使他下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全句是两个动词共戴一个主语的连谓式单句.用符号表示是这样:进诚梯而下之.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一课中,302面注释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我认为“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此解不合文意。此注应释为“行大礼不必避小的责备”。因“辞”在《辞源》、《辞海》和《康熙字典》上都没有“讲”这一义项。用其它义项又对不上号。用“避”释“辞”可以与“离开”“不受”等义项相符。再“让”字,如用“责备”义项,文理也说得通些。  相似文献   

11.
高一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对“坚明约束”的解释是:“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笔者认为,这种解释语焉不详,对学生理解课文并无补益。查《辞源》可知,“约束”有三个义项:①缠缚。②规约。③限制。作名词用的是②③两个义项。从例句出现的课文语境看,蔺相如主要通过指斥秦国自穆公以来的诸君存在失信于人的现象,为自己暗中送璧归国寻找借口,避免被动局面,固此,这里的“约束”当作“规约”、“信约”解释。联系前文,这里应该是指秦王“以十五城予赵”而换取和氏璧,并“斋五日,设九宾于廷”的许诺。“约束”既取此义,那“坚明”又作何解呢?如按课文注释,取“固定明白”义,把“坚明约束”看成是名词作中心词的偏正结  相似文献   

12.
一、“张目”注释为“睁开眼”妥否?“张目”在课文第1段,原文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课本注释为“睁开眼”。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大词典》和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古汉语大词典》,“张目”的第一个义项均为“睁大眼睛”,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之“相如张目廷叱之”;第二个义项分别为“助长声势”,“壮大声势”,除上述外并没有关于“睁开眼”的解释,据此,“张目”应译为“睁大眼睛”。其次,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把“张目”理解为“睁开眼”不大符合文意。课…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原君》一课中有“摄缄滕,固(?)鐍”之句。其中“缄”字教材注释为:“缄,封固。”笔者以为欠妥。 (一)此注与《辞源》、《辞海》的注释相抵牾。查《辞源》246页,“缄”的第一个义项即“用以结束器物的绳”,举例是《庄子·胠箧》中”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再查同页“缄滕”,其第一义项为“绳索”,举例句出自唐人柳宗元《柳先生集》中《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英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  相似文献   

14.
《辞源》(修订本,1988年第一版)中,“廛”共有三个义项,其第三个义项为:“束,通‘缠’。《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里“廛”有“束”这个含义,是因为“廛”通“缠”,而“缠”有“束”这一含义。再看,《辞源》中“缠”这个字的义项共有四个:绳索;盘绕;纠正;日月星等天体的运行;同“躔”。诸多义项中,唯独没有“束”这一义项。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缠”没有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比”字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比笼,并放着的笼子”,而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却译作“比试的笼子”。另外,《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注释为“比赛用的笼子”;《中学古文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注释为“小而细密的笼子”。总括上述解释,“比”字释义有三种:一是“并放”意;二是“比试”、“比赛”意;三是“小而细密”意。那么,此句中的“比”究竟应作何解呢?要想弄清语境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应该从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用了成语“惟妙惟肖”,并在课文注释中解:“[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惟,特别。肖,相似。”这条注释解“惟”为“特别”,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惟妙惟肖”也写作“维妙维肖”。在这条成语中,“惟”或“维”,到底怎样解较妥当呢?《新华词典》解“维”的第④义项:“文言助词。例维妙维肖。”《四角号码新词典》释“维”第④义项:“文言语气词,表示加强语意。例:维妙维肖。”《汉语成语词典》、  相似文献   

17.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18.
裴承飞 《语文知识》2003,(11):33-35
高中语文第四册(修订本,人教社2001年10月第2版)《逍遥游》(节选)一文中有这样一条注释: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常用工具书上,查不出“数”有音,可以查出它有音,义为“屡次”“多次”,这是  相似文献   

19.
赵增民先生的《“品味”和“品位”》(《语文知识》1997年第3期)一文指明了“品味”与“品位”的主要区别,这对我们用好这对近义词是有帮助的。但文中仅说“品味”是动词就欠准确。查《现代汉语词典》给“品味”的第③义项就是名词:“(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由于吸收了异味,茶叶品味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散文《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历来受到重视,是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是各种版本的教材所作的注释及翻译多处引起争议。苏教版有一处注释,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却不见有人解答,兹不揣浅陋,提出商榷意见,供各位同仁参考,亦望方家不吝指教。苏教版第五册第95页有"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一句。注释对"犹然"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