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承  陈修颖 《今日科苑》2009,(21):104-104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后,制定实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成为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本方法的区域开发格局的重要保障。本文对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加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后,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选择适宜的绩效评价方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位于乌蒙山区的贵州省毕节市三个连片县域为实证区,三个县域分别被规划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创新方法。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分理论框架,从分别代表现有发展程度、未来开发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效益三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评价模型,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别开发的原则对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训练样本。结果显示,三个实证县域绩效水平相差较悬殊,七星关区(重点开发区)绩效水平远高于其他两个县,得分在0.6~0.7之间;赫章县(生态功能区)是三个实证县中得分最低的地区,五年间得分均低于0.3;大方县(农产品主产区)绩效介于两地区之间,得分在0.2~0.6之间。最后,本文在评价结果基础上分析三个县域发展现状成因后,结合各区域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及开发潜力,以乡镇为单位提出了各自的区域发展优化模式,绘图展示出实证区产业开发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以及各地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的解剖,阐释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分不同地区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和调整空间结构以及生态产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论证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地位。进而从"1、2、3、4"战略任务入手论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主要方面:"1"是建设一个美好家园,"2"是促进陆地与海洋两大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3"是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3大战略格局,"4"是形成我国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域。最后,从咨询建议的提出、指标体系建立、国土空间评价、区划草案研制以及构建基础理论、研制技术规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过去10年间面向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形成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地域空间规划的作用,把搞好空间管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结合中科院牵头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不同类型的重大区域和国土规划以及汶川灾后重建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文章分析了我国开展地域空间规划的客观需求,从规划理念、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重大地域空间规划中的科技创新,从加强空间管制、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3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开展地域空间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位于乌蒙山区的贵州省毕节市3个连片县域为实证区,旨在探讨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创新方法。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分理论框架,从分别代表现有发展程度、未来开发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效益三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评价模型,对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训练样本。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鹰  李艳梅 《软科学》2010,24(1):80-84
根据湖南省区域发展状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出发,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对该区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市外,优化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则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结论为:优化湖南省空间开发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教育空间布局反映了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然而,我国教育资源空间布局长期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按照区域要素差异区别发展不同区域的观点,势必改变我国教育空间布局的传统思路和模式。本文对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我国教育空间布局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十九大”后的新态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法为本、规划先行"是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否合理规制国土空间、建设美丽家园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九大"后,我国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将加快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主体功能区的基础性地位将趋于增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扮演发展类规划和布局类规划旋转门的角色,主体功能区战略将成为指引我国国土空间有序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制度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制度的作用;覆盖全国国土的空间规划体系将基本建成,通过全国、省、县为中国基本空间规划单元,以跨省级行政区、跨地市、跨市县域的区域规划为补充的空间规划体系,规范国家和地方不同空间尺度的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空间结构合理组织、区域政策合理实施;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得以确立,实施增强空间管制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扩大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增强市场作用力度等五大行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中国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界定出发,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价及其相互交叉分析,对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结构进行解析。通过分析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数量结构、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成因分析,并结合与国家层面相应结构的比较研究,给出了中国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自然岸线格局区域的人均GDP、人口密度、国土开发强度、城市化比重等指标都远高于城市化格局区域,是"四大格局"中全国经济和人口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城市化格局首选开发适宜度高的区域,而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具有明显保护指向性,其大部分区域为适宜度低的区域。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的资源环境超载状况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开发的基础制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作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战略地位。在回顾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时代背景、介绍规划方案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文章勾勒出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解析框架,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对于优化国土开发保护战略格局、完善区域政策和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的作用机理,最后从完善政府职责体系、推进空间规划立法、修订空间规划体系和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四个方面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制度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