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教版普高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②选录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诗中的“方宅”怎么理解,课下没作注释。’“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两句对举,“草屋八九间”,即茅草小屋八九间,而“方宅十余亩”,就令人费解了。是方方的宅院十几亩吗?十几亩一个宅院,无乃太大乎?即便说古代地广人稀,宅院基地可以并得大一点;即便说古代的亩...  相似文献   

2.
一、析“暧暧远人村”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中的描写田园景物的一段。其中“暖暧远人村”一句应该作何解释,尚待研究。随手翻阅手头的几个注释本,发现它们对理解本句很关重要的“远人村”都未作解释。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  相似文献   

3.
“诗中有画”是句名言,自古以来,未闻非议;“钻进去”也是一种最可宝贵的精神,谁也没说过不好。可是问题却出在这里,不能不令人啼笑皆非。请听罢: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间。’究竟是八间还是九间?”“真成问题,有陶渊明全集在,那不就解决了?”“我发表意见,是九间。”  相似文献   

4.
翻开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42页,欣然又见到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一向都很喜爱清新自然的陶诗的我,不免兴奋地大声朗诵。咦,怎么还是“守拙归田园”、“草屋七八间”芽我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读的都是“守拙归园田”、“草屋八九间”,如今,当了教师,教材中的《归园田居》中的诗句竟成了“归田园”,草屋也成了“七八间”。我错了,还是教材错了芽还是我孤陋寡闻,最近又经过了新的考证芽可翻遍了有关杂志,也没有这方面的消息,问问其他同事,也都是不明其详。再说,从数字上看,“十余亩”与“八九间”也是连续的,读起来也顺口,再看上海古…  相似文献   

5.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归园田居》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句,课本将“依依”一词注释为“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他的《归园田居》是格律诗产生之前诗歌中大量使用对句的一个范例,这些对句不仅具有内在的韵律美,而且词语工整,表现出汉语的语言形式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对句写来顺势而成,毫不费力,从节奏上、意境上,恰具平淡自然的韵味。“暧暧”注释为形容词“昏暗,模糊”,则“依依”也应理解为形容词,释为具有动词意味的“轻柔…  相似文献   

7.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茏里,复得返自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苑中,有两类专以反映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我们权且称它们为“田园诗”和“田家诗”。陶渊明写有田园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韦应物写有田家诗《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  相似文献   

9.
《归园田居》第一首是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少无适俗韵”到“守拙归园田”)概述退隐原因。一开头,诗人就好象和一个知己朋友促膝谈心:“我这个人哪!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生来就喜爱这清静的山野。唉!也怪我一时糊涂,竟然陷…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极富层次,充满了宁静和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勾勒住所,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木似懂人性,给这简朴生活增添了绿意:榆柳成荫,桃李争艳。诗人让素淡与浓绿交映成趣,搭配协调,描绘出一派和平宁静的近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放眼远眺,昏暗模糊中农家风味的茅舍袅袅地升起的炊烟融入暮霭。  相似文献   

11.
杨青燕 《学子》2013,(6):99
一、古典诗词教学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必要性(一)古典诗词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古典诗词是独具特色的一道中国文化风景。古典诗词语言精湛优美,意境深远,主题也突出而深刻,因此深得中外读者的喜爱。不得不提的是,古典诗词带给人们的心灵洗礼和独特愉悦的感官体验。例如,田园派诗词创始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中,有这么一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  相似文献   

12.
<正>《归园田居》的课堂上,我正在引导孩子们感受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的质朴冲淡之美,共同分享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孩子们叽叽喳喳,有的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句好,看来陶渊明的房子挺大挺多。是的,刚归田的陶渊明带着家眷和仆人,生活还算不错,岂料一场大火几乎烧光了他的所有,生活便窘迫起来,以至于要向邻居乞讨。有的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句有意思,但说不出怎  相似文献   

13.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选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和《饮酒》(之五)。课本的“自读提示”认为:这两首诗反映了他辞官归隐后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高尚纯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教参也认为作者在这两首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心情:“闲适愉快”;描写了同样的生活场景:优美的乡村风光和安逸宁静的生活。对这种意见,笔者不敢完全苟同。应该承认,归隐后的前几年,作者刚从“樊笼”似的官场回到宁静的乡村,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宁静幽美的环境虽过于简单,但对于久有“淡泊明志”之心又羁于卑污官场达十年之久的陶渊明来说,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再加上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古朴的乡村风光,这一切都使得“久在  相似文献   

14.
释“子”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  相似文献   

15.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句话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而公子亲数存之。”对“鼓刀”一词 ,教材解释为 :“动刀宰杀。”如此作注 ,实似是而非。翻开古籍 ,不难发现 ,古时屠者多鼓刀。如屈原《离骚》载 :“吕望之鼓刀兮 ,遭周文而得举。”又《战国策·韩策》载 :“聂政曰 :‘嗟乎 !政乃市井之人 ,鼓刀以屠……’”凡此等等。其中的“鼓刀” ,王逸的《离骚章注》作 :“鼓 ,鸣也。”姜亮夫先生在《楚辞通故》中注 :“‘吕望之鼓刀兮’ ,此鼓字 ,王叔师训鸣 ,释其义也。以训诂言当训击 ,即击鼓之引申义 ,专言则指击鼓 ,通言则凡击皆可曰鼓。…  相似文献   

16.
一、方六七十《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对“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指周围六七十里的小国家”;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如果有一个拥有六七十平方里或五方十平方里的小国”;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云“‘方六七十’不等于‘六七十方  相似文献   

17.
质量是书籍的生命,更是辞书的生命。辞书编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综合工程,要确保辞书的质量,在编纂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小心谨慎,防微杜渐。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需要,笔者经常与辞书(尤其是各类大中型语文词典)打交道。或释疑解惑,或提供信息,翻检查阅,时有补益。然其疏误之处,亦偶或有所发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兹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门别类,摘要举例,略申管见,抛砖引玉,以就教于专家同好。 一、立目疏误 1、不辨古今字而误以他字立目例。如【骨馀】,《中文大辞典》(以下简称《中文》)“骨”部立此条目,释为:“谓里落之壁也。”并以《尚书大传·周传·牧誓大战》:“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不爱人者,及其骨馀。”(郑注:骨馀,里落之壁。)为例。按,此“骨馀乃“胥馀”之形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尚书大传》四部丛刊本卷三作“(?)馀,”“(?)”乃“胥”之古文。《龙龛手鉴·肉部》:“(?),同胥。”《正字通·肉部》:“(?),古文胥。”“胥馀”者,村落的角隅,即郑  相似文献   

18.
释义三札     
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1981年修订本。下同。)注:“愠,怒。” 按:何晏《论语集解》注日:“愠,怒也”。朱熹《论语集注》注曰:“愠,怨也”。王力取何说,我们认为,当取朱说为是。 把“愠”解为“怒”或者“怨”,粗略地说都能成立,因为“怒”和“怨”浑言可通。《说文·心部》“恚”、“怨”、“怒”、“憝”、“愠”相次而列,且交互为训:“恚,怒也”;“怨,恚也”;“怒,恚也”:“憝,怨也”;“愠,怒也” (注:大徐本作“愠,怒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改订为“愠,怨也”)。然而,诸词互训并不意  相似文献   

19.
《祭妹文》中“角奇梦幻想”的“觭梦”,课本注:“奇异的梦。觭,通‘奇’。”教参译为“奇离的梦”。都视为偏正关系。按,“角奇”通“奇”,《辞源》《辞海》等都注明是指“单、只”,读音为 jī。而“奇异”或“奇离”之“奇”则念 qí。注译的音义不相配。《辞源》又有“觭梦”条,解释是:“殷人占梦之法。据梦之所得  相似文献   

20.
陈情表(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终鲜:终于没有。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此解“终”为“终于”,不当。宜作“既,又”讲。王引之《经传释词》:“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已’也,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这里,王念孙谓“终”相当于虚词“既”,并谓此义由《左传》杜预注的“终,犹‘已’”引申而来。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注“妇女之志,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知王念孙由动词“终已”引申为虚词“既已”。但王念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