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康铁 《新闻传播》2003,(4):16-17,20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会议是挖掘不完的金矿,在那里,可以找到世界的许多种色彩。如何充分利用好会议这一宝贵的信息源泉,写出出新出彩的好新闻?作为一名常跑会议的记者,综合别人的成功范例和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我认为,搞好会议报道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深入会议报道不是报道会议本身,不是程序报道(当然不否认有些会议,如人大、政协例会,就要求准确无误、干净利落地报好程序),会议报道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从会议中拎出新闻。而拎新闻的前提是,深入会议,了解会议,把握会议。深入会议,就不是蜻蜓点水式地跑会,像现在有的记者那样,拿到材料,一走了之。在会议上各种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过多过滥,报道形式单调枯燥,报道内容冗长平淡,是长期以来困扰各级党委机关报的一大难题。人们在谈及新闻报道的公式化、概念化时,会议新闻往往首当其冲。如何改革会议报道,新闻界多年来一直在探索这一课题。改革会议报道的目标:让领导满意,让读者爱看临沂日报在改革会议报道中,首先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不少新闻同行在改进会议报道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一定成果,但与读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会议新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生活的现象仍然存在,报道思路、报道模式、报道手法陈旧呆板的问题仍很普遍。会议程序多、出席领导名单多、套话空话多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会议报道中新闻含量、信息含量、知识含量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些现象的继续存在,会降低媒体的影响力。因此,改进会议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这里,笔者介绍几种改进会议报道的具体做法,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
10.
任昱 《新闻采编》2002,(3):37-37
地通过新闻媒介摄取信息时,读者普遍反映:会议报道看起来听起来呆板,枯燥无味,不爱看不爱听。 造成会议报道不受读者欢迎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会议太多太滥,可报不可报的会议都要争着报道,托门子找关系非报不可。例如许多部门行业的例会,报出去没有新闻价值,不报道又怕得罪人。参会的领导,这方面的原因不是新闻记者可以解决。另一方面是会议  相似文献   

11.
钟明明 《新闻界》2004,(2):70-71
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要求各级领导改进作风,贴近民众,严格自律,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要求新闻媒体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给新闻媒体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用什么方式、从何种角度来报道会议?怎样把会议中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信息.准确、及时、充分、生动地传达给受众?其实有关会议报道的改革问题,已经喊丁许多年,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提到了如此重要的议程。各大媒体闻风而动,尤其是一向板着面孔的各级党报头版变化显著,报道内容和方式有了大幅度的改进,但是,从会议的整体报道上,后续报道上,深入报道上,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值得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13.
会议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当前,在会议报道中普遍存在着过多、过浅,过板的问题,影响了宣传效果。我们认为,要解决会议报道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在求精、求深、求活上狠下一番工夫,让会议报道走进群众心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基层党报记者,本人认为,最难写的新闻就是会议报道,而会议新闻恰恰又是县级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新闻写活了,整张报纸就跟着生辉增色,如写的呆板和模式化,便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其宣传功效也会大大降低。那么,如何才能让会议报道改变老面孔又不弱化宣传的功能同时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呢?笔者认为,记者在写作会议新闻之前,首先要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紧扣主题与多向思维的关系。一般来讲,每个会议都有其鲜明的主题,丢掉主题,也就达不到会议报道的目的。但是,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马健 《传媒观察》2005,(8):30-31
会议报道搞砸了,“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相似文献   

19.
改进会议报道,使会议报道真正具有新闻性与可读性一直是新闻工作者不断思考和努力实现的问题。这里,笔者仅就如何强化会议报道的新闻性和可读性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