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政治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所谓的“大同理想”社会,进而达到社会真正的和谐。孔子政治思想的本质是围绕一个“仁”,又在此基础上纳入礼。提出了最理想的政治模式,即为政以德。基于此,紧密地结合了现实生活,把孔子的政治思想合理地应用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孔子对“礼”的认识和主张体现着他的政治学说,同时这一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实践有十分巨大的社会作用.孔子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构筑一个“礼”治的理想社会.研究孔子“礼”的内容对于我们全面研究孔子及其所处的当时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出的“天下为公”的政治命题,是孔子对他自己所理想的“大同”社会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高度抽象概括,也是孔子的“仁”学精华的结晶和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可说它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闪闪发光的一颗绚丽的明珠是华夏古代文化中极为优秀、极具价值的精神文明的遗产。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显著的人民性和高度民主性,符合人类文明进化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然要达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时代,既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也是社会秩序应然建构的时代。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三代”之治的历史反思和价值认同,以完成社会秩序的应然建构,既是孔子政治哲学的使命和追求,也是孔子政治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动力和机制;既是孔子政治哲学范式原创建构起点和特点。也是孔子政治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的确立,则不仅在于他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式和态度,实现了政治、伦理与教化的内在统一,而且更在于他以哲人的眼光和智慧反观历史,不仅实现了中国政治哲学的突破,而且建构了一个与宗法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结构相一致,集“道”、“德”、“礼”“仁”、“孝”为一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的政治哲学体系,这也正是孔子及其儒家政治哲学思想在汉代以后之所以能够被提升为中国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孔子自云“述而不作”,然而,其核心思想并非通过“述”的方式而建构,这与后世依经立义的话语建构方式迥异。《论语》载录孔子论及六经的言论很少,孔子的核心思想不是从经典解释中得来,其学说的建构,是在面对现实政治、社会、自我等人生诸多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是从其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得来,在与弟子的交谈中显现,经弟子的记录与编纂而得以确立,具有脱离经典、独立思考、自建法言的特征。《论语》中的孔子是思想型的宗师,而非知识型的学者。孔子从自我认知、自我期许走向普适性的理想人格追求,其“仁”与“知”互补的人格构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以贯之的方法是以“观”为基础的“思”。孔子“语”的特质是思想,是问题指向,“语录”具有思想建构的功能。纂辑语录是儒家思想建构及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其理论框架是由孔子搭建的,孔子非常强调和谐,并充 分反映在孔子学说的三个子系统“礼”、“仁”、“天”中。儒家思想是和王权政治联系在一起的,王权政治是其实 质,因此,维护和谐是传统社会的直接目的,维护君主独断专制才是根本目的。传统社会也能保持和谐,但从 今天的视角看,它是政治力量外控型和谐,是贫困型、封闭型和谐,是重结果、轻过程的和谐,要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必须对传统型和谐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厘清。  相似文献   

7.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用改良变法的形式曰益全面开展。波澜壮阔的现实政治生活,必然要在孔于思想中反映出来。孔子基本适应当时社会主流,提出和宣传一整套封建社会理想的政治观点,对于完善封建制度,对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均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孔于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内核”,是我们伟大祖国一份“珍贵的遗产”。先从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仁”、“礼”谈起。据统计,《论语》里面有五十八章讲到“仁”,“仁”字凡一百零五见;有四十三章讲到“礼”,“礼”字凡九十五见。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仁、礼占了不同寻常的地位。要确切的给仁、礼作出解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孔子往往因时因地的不同,提出对仁、礼的要求,从道德规范、自我修养直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准  相似文献   

8.
“仁”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所追求的文化理想,也是孔子对“三代”的一种历史的反思。这当中既承载着孔子对孜孜以求的“黄金时代”的理想诉求,也体现着儒家创始人对“三代”精神的历史的自觉。特别在对“三代”的反思、回归和超越中,体现了孔子深刻的历史感和儒家人世的厚重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考证学是清代政治高压下的产物。与一般考证学家不同,戴震比较关注孔子“有德无位”事件,认为孔子因“有德无位”而传道。该解释是戴震确立“由考证而闻道”之角色的重要依据。戴震之以闻道为使命,有其批评宋儒与考证学的双重考虑。在他看来,闻道亦有其现实社会政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学术中的阐释学传统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形成时期,就开始了以阐释(又称“解释”)为特征的思想展开方式,比如,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就是把自己放在古代圣王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的“记述”与“阐释”者的身份上。这样的传统也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来传...  相似文献   

11.
“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促成的。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论语·子张》,以下凡引《论语》者,均不再注出处),人心思定,人心思治。孔子试图以“仁”这一付甘苦之药,消弥战祸,抚绥百姓,匡正天下。只是他把实现这一政治理想的希望寄托于当时的权势者,遂使理想终成泡影。这也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论语》为基础,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与研究,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的大道.王道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目标,“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建构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公室卑弱,大夫兼并,社会处于大变动之中。经济上,宗族制度为家族制度取代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政治上,王权衰落,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意识上,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发展。对这种天子名存实亡、诸侯称霸争雄的动乱形势,孔子深表不满,斥之为“天下无道”。一、孔子的社会理想孔子处于这样的特殊时期,作为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感应人们的迫切需要和愿望构思出一个理想社会,也就是一个温情脉脉,带有血缘关系和牧歌风味的…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孝德伦理在中国家庭、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孔子以后,孝德确立了其在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孝德不断被政治化和绝对化,使其逐渐成为封建宗法制度的工具。与此同时,孝德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遭到了批判。当前社会,对孔子孝德思想进行合理诠释和定位,对提高孝德教育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理想是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和最高点。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很复杂,但是其政治理想却相对接近。从对尧舜与禹汤文武之间态度的差别,可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而非周礼更非王权。从孟子对于“先王”的诉求和对尧舜“圣”的判断,从对不道君主的否定到对能臣的否定,从对“势”的否定和对人伦的绝对肯定,尤其是从对豪杰之民的肯定到对文王绝对作用的否定,其政治价值观已经超越孔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民权”思想特质。荀子虽然在儒家理想与法家的手段之间出现徘徊,但政治价值观的立足点在于民是可以肯定的。在如何通向理想政治的方法论上,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不仅仅是保守主义的问题,更深刻的矛盾是,恢复周礼至多只能恢复文武之道,并未能达到尧舜之治;孟子推行先王之教,推行德政,在战国中后期功利主义的大潮中,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荀子想摆脱孟子方法论上的苍白,借鉴的却是法家政治手段,开创了古代中国社会“儒法互用”的先声。孔孟政治方法论上的疏空,虽然留下阐释空间,但得出儒家有“专制倾向和权威主义”或“开明专制”这样的判断,是缺乏史料基础的。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社会,文学艺术始终被安放在伦理政治的基石之上。先秦以来,儒家的文化哲学一直将文学艺术视为政治文化的寄生物,普遍用于道德与价值的领域。从孔子主张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缘起,诗歌音乐作为原始人文意识的延伸,就被纳入儒家理想的文化秩序之中。而历代儒家尊奉的“明道”、“征圣”、“宗经”等传统文论,则把“思无邪”与“文合道”的文学理念,推演到教化世人、整饬社会的道德目标。文学艺术与伦理政治的相互浸润,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早熟,也使得文学不得不背负起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小康”社会思想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家”是其基本特征。“大同思想”是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公是这个社会的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基于中国国情首次提出当代“小康”奋斗目标,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统一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刘志 《成才之路》2011,(35):18-18
从孔子春秋时期确立儒家学派至今,可以说无论是历代的推崇、“五四”以后的批判,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否定,以儒家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传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各时期社会的影响。儒家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9.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理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