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语法比较,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点。学习古代汉语语法,充分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和语言实践,比较对照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 状语是句子六种成分之一。古今汉语的状语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显著的不同之处。而且相同之处又有小异,不同之处也有小同,呈现出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试论近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着眼于近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由三者的比较中抽绎出某些结论。近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最大不同是:1.新的语法手段的出现、大量运用和定型化。2.句子形式的进一步完善。3.新的句子形式的出现和发展。4.旧有形式的改变、消失。近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区别是:1.某些句子形式远比现代汉语繁复芜杂2.许多方面远不如现代汉语完备。由此可见,近代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繁”,具体说来,则是精密与粗疏并存,丰富多彩与芜杂不精并存,完备与不完备并存。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古今汉语有其一脉相承之处。从语法角度看,古今汉语有很大的一致性,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中心语、宾语、定语,动诃经常作述语中心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述语中心语和状语。如下例: 赵太后 新用事。(《战国策·赵策》) 主语 谓语 述语 宾语 状语 中心语 名词“赵太后”作句子的主语,形容词“新”作句子的状语,动词“用”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事”作句子的宾语。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战国策·赵策》) 名词“左师”作句子的定语,名词“触詟”作句子的主语中心语,能愿动词“愿”作句子的状语,动词“见”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太后”作句子的宾语。 但是,古今汉语语法更有其不同之处,这也正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人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现代汉语里诸如:“他比阿Q更阿Q。”句子里的后一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同,又有异,如山、水、牛、羊这些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大多数词的词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各高等院校所授古代汉语在教学语法系统方面存在着严重分歧,有的与中学语法系统也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法教学。笔者认为,应本着古今接轨的原则,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与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应尽量取得一致,不一致的应突出各自的特点,如与词共有关的问题;与语法有关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是为阅读文选服务的,为更好地继承、发展现代汉语服务。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古今结合,要循序渐进。以今讲古,以古解今,古今汉语本就是一脉相承,注意古今结合,可以缩小古今汉语的距离。在教学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任务设置同样也要遵循循序的规律,古代汉语语法的任务设计要遵循由例句到名句,由名句到仿句,由仿句到篇章之"序"。  相似文献   

7.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词的类别。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与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各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古今汉语也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是相对固定的。 但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即是词类的活用。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可以活用,其中散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常见。诗词中就相对少些。现代诗词创作中也有因袭古法活用词类的例子。 本文拟就所积累的古今诗词例句谈谈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活用…  相似文献   

8.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不少文言成分。就拿我们日常所用的成语来说,古代汉语的词义及语法特点在成语中都有所体现,结合成语,学习古代汉语,乃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古今词义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即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许多古代单音词的词义到了现代,只成为双音词的一个词素了。如古代“顾”的“回头看”义只保存在现代双音词“回顾”  相似文献   

9.
在文言文教学中,广泛而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多年来在文言文教学中,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实践证明可以使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学生如读“天书”的古文学习变得容易起来,增加了趣味性。要进行比较,首先得有可比性。而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就具备了广泛的可比性。那么,如何比较?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呢?现代汉语是继承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许多地方和古代汉语有着广泛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古今汉语无疑具备了很强的可比性。这样,从哪些方面比较,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就不难确定了。可以比读音,比字、词、句,比语法特征,比…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的许多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如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使句子翻译难于做到“信”“达”“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教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通过比较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帮助理解文言的特殊语法。  相似文献   

11.
汉语和世界上其它语言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作为汉语组成部分的词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现代汉语只继承了它的词形,但词义却有明显的差异,这种词就叫做同形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在中学古文中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一、古今同是一个单音词,但词义却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朱德熙《语法答问》中说,汉语语法的真正特点(跟印欧语比较)主要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份(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并说“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谓语”.①名词做谓语的“条件”是什么,作者没有具体讲明,不过就现代汉语来说,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讲的“体词谓语句”②,就古代汉语来说,《马氏文通》讲的名代同次“同于主次”③和黎锦熙《比较文法》讲的名词在不用同动的补位④,可能是在“条件”之中.而就汉语来说名词表示判断可不用判断词,古今是一致的.但在古汉语(指先秦时代的书面语),名词做谓语/述语相当自由、灵活,可以说很难找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结构规律的学科,包括词、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则。古汉语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词以双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中的单纯词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为合成  相似文献   

14.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古今同形词的辨析问题。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尤其是词汇的变化最大。文言文中有一些词,在宇形上和现代汉语是相同的,但词义却不完全相同。这类词很容易使人们习惯地按今天的词义去解释它,因而就会造成理解词义的错误。例如,“始玉裁闻先生之绪  相似文献   

15.
刘捷 《怀化师专学报》1997,16(2):173-174
判断语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古今汉语中的判断旬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些不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要用判断词,而古汉语判断句的一叶、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是总结古代汉民族书面语言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古代汉语语法是这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先来说一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以及它作为一门学科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所谓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们之间既有古代与现代的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承接关系.汉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这正象斯大林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所说:"工业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和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就要求语言用工作需要的新的词和新的语来充实它的词汇.语言也就直接反映这种需要,用新的词充实它的词汇,并改进自己的文法构造".  相似文献   

17.
复音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整个词汇系统由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以多音节为主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变化对汉语内部各系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术界很重视对复音词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不少学人对汉语复音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究,其研究情况可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选取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以及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的《现代汉语》这三套教材,从语法框架、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标点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三部教材语法部分不同的原因以及三部教材的适用人群,从中试着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9.
语法结构:又称“语法构造”。1),指语言的整个语法系统。2),指语法方面的各种结构。作这种解释时,又有两种意义:一是指语法结构的结构体;二是指语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语法单位:语法系统的组成部分。语素、词、短语、句子都是音义的结合作,都是语法单位。传统语法学以句子为最大的语法单位。现在有些语法学者主张语法学应该研究大于句子的单位(屯称句群或旬组)。如《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就把现代汉语语法单位分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语法结构与语法单位《汉语语法修辞词典》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假设连接词的词频,各自在假设连接词语表达系统中的功能负荷量等语言特征,以此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对比。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假设连接词为"如果"和"要是",前者占了大半的比例。古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假设连接词为以"若"开头的词组"若不""若是""若非"等,总共约占一半,"如果""要是"次之。由此可以看出,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重要的假设连接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若"开头的词逐渐失去核心地位,而之前相对较次的功能词取而代之。研究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现代汉语对双音词的偏好,以及对词语的语义分工。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