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东海王国都城东瓯,刘宋裴《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今之永宁也。”唐人司马贞《索隐》引三国吴韦昭曰:“今永宁。”姚氏云:“瓯,水名。”《永嘉记》:“水出永宁山,行三十馀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史记》第九册,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 979- 2 980页)闽中郡治东冶,《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今建安侯官是。”《索隐》引徐广云:“本建安侯官是。…  相似文献   

2.
《史记·高祖本纪》疑诂张家英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间作札记;复不自量力,思为之解诂.传世最早之《史记》训释文字,为裴《集解》、司马贞《索隐》与张守节《正义》,三者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全本《史记》;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人泷川资言之《...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竹书纪年》中以《后汉书·西羌传》所引用的条文为例,与从《史记·秦本纪》找到同样的内容比较,来分析与秦仲死亡年度相关的问题。在《史记·秦本纪》和《后汉书·西羌传》的系年之间发生两年的误差,一般认为《后汉书·西羌传》的记录来源于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秦本纪》相比更有信赖性。但是,《集解》徐广注、《索隐》以及李贤注所说的“竹书纪年”并不一定是同样的版本。徐广注所引用的可能是自西晋至东晋、刘宋传承的南朝系列版本;《索隐》和李贤注所说的是自西晋经过五胡十六国、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北朝系列版本,这两种版本一致的可能性并不太大。而且,《集解》徐广注和《索隐》并没有提到《史记·秦本纪》的错误,怀疑在古本《竹书纪年》是否记载秦仲死亡年度。所以,我们不能确定《后汉书·西羌传》里的相关条文来自于《竹书纪年》,所以还不能以这些资料来修正《史记·秦本纪》的错误,而还要信赖《史记·秦本纪》,充分肯定其本身所含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竹书纪年》中以《后汉书·西羌传》所引用的条文为例,与从《史记·秦本纪》找到同样的内容比较,来分析与秦仲死亡年度相关的问题。在《史记·秦本纪》和《后汉书·西羌传》的系年之间发生两年的误差,一般认为《后汉书·西羌传》的记录来源于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秦本纪》相比更有信赖性。但是,《集解》徐广注、《索隐》以及李贤注所说的"竹书纪年"并不一定是同样的版本。徐广注所引用的可能是自西晋至东晋、刘宋传承的南朝系列版本;《索隐》和李贤注所说的是自西晋经过五胡十六国、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北朝系列版本,这两种版本一致的可能性并不太大。而且,《集解》徐广注和《索隐》并没有提到《史记·秦本纪》的错误,怀疑在古本《竹书纪年》是否记载秦仲死亡年度。所以,我们不能确定《后汉书·西羌传》里的相关条文来自于《竹书纪年》,所以还不能以这些资料来修正《史记·秦本纪》的错误,而还要信赖《史记·秦本纪》,充分肯定其本身所含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史记·商君列传》云:“事末利及怠而贪者举以为收孥”。这就是商鞅变法制定的抑末政策。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这句话说:“末谓工商也。盖农桑为本,故上云‘本业耕织’也。怠者,懈也,《周礼》谓之  相似文献   

6.
校勘,古人称为“校雠”。起源于汉代以前,“到汉代,便成为学术史上的一种专门事业。”历经各朝,直至清代,校书工作已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唐代以前的史籍旧注,如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裴驷的《史记集解》,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固然是古书渊薮;但如唐代学者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颜师古的《汉书注》,李贤的《后汉书注》,所见到的古书,也和今本  相似文献   

7.
隐括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文章体裁。据苏轼《水调歌头》词序:“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辞海》对“隐括”的解释是:“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现代汉语词典》对“隐括”的解释是:“(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写。”“隐括”有扩写、缩写两种方法,下面选取几则,供同好  相似文献   

8.
《句践灭吴》又名《句践栖会稽》,选自《国语·越语上》。常被选为教材,影响较大。但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歌颂句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人认为是肯定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方针政策。从历史回顾,对句践灭吴、复国雪耻的事迹,历来评价也不一样。最早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句践世象》中称赞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将其原因归结于血统论——“盖有禹之遗烈焉”。到了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评赞》时,强调了句践“折节下士,致思尝胆”,能任用贤才,艰苦奋斗的精神。清初爱国诗人顾炎武在《秋山》诗中则强调了民族存亡关头,英勇的人  相似文献   

9.
隐括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文章体裁。据苏轼《水调歌头》词序: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辞海》对“隐括”的解释是: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现代汉语词典》对“隐括”的解释是: “(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写。”  相似文献   

10.
始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今年祖龙死”谶言,在唐代部分文献中引作“明年祖龙死”,并由此引发了对《史记》原文的争议。通过对谶言故事的版本及流传的分析,可以发现《史记》作“今年”本不误。“明年”异文的出现,是唐人出于对《史记》系年及叙事逻辑的不理解,而改动谶言原文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积疑既多,遂作和记。更不自量力,思为之索解。传世最早之《史记尉释文字,为裴烟《集解》、司马贞《索隐》与张守节《正义》,三者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全本《史记》;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入陇川资言之《史记会往考证》(下文简称“《考证产).《疑治》以三家注与《考证》为基础;其原则为:无者治之,误者正之,不足者补释之。《疑治》之作,窃访王念孙《读书杂志》之体例:先录有关《史记》之原文,次引三家注及烤证》之训释,本附案语以申述粗浅之己见。所治者重在语词,间或涉及语句。引…  相似文献   

12.
《庄子·列御寇》“虽欲为孤犊”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引作“虽欲为孤豚”,遂出现“孤犊”与“孤豚”正误之辨。实际上,“孤犊”与“孤豚”并不同义,不能互换;“孤豚”也不能出现在前文同为“牺牛”的特定语境中。《史记》此处的“孤豚”可能是司马迁之误引或误用,也可能是后人传抄错误,因此,在《史记》校勘、注释、翻译或引用时,应当对此加以指出和订正。  相似文献   

13.
《商洛学院学报》2016,(1):53-56
押司马迁《史记》自问世以来为之作注的有几十家之多,但最具学术价值的是《集解》《索隐》和《正义》三部,后经宋人刊刻合为一编,附于《史记》正文之后,史称《史记三家注》流传至今,是研究《史记》文本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三家注注解《史记》成绩斐然的同时,释文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历代均有学者对之辨正。因此,结合前人读书札记,并结合自己阅读三家注时发现的几处疑误,用具体的例证阐述《史记三家注》注解《史记》过程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自东汉以来,“风牛马不相及”一句的解释层出不穷,求究其源,不外有四:一、裴驷集解《史记·鲁周公世家》引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释“风”为“走逸”;二、与郑玄同时学者服虔说:“牝牡相诱谓之风”;三、西晋号为“左僻”的杜预集解《左传》说,释为“牛马风逸”;  相似文献   

15.
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王鸿《柳絮泉》:“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诗中的“扫眉才子”指李清照,她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能诗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该诗前两句甚赞其文才.后两句隐括其人品:“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不愧“一代文宗作女师”。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李清照集》问世。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和他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口『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已成定论,无庸置疑。《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文章具有独创的风格,唐朝韩愈称其“雄深雅健”,宋朝苏辙称其“疏荡颇有奇气”。  相似文献   

17.
于漪 《上海教育》2007,(10A):26-26
人们说中国先贤最喜欢“照镜子”,勇于自我反省。相传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伯玉,孔子在卫国时曾住在他家。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对一生的思想行为作了深刻的反省。也有人日日反省的,《论语》第一章中就讲到:“曾子曰:‘吾目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反省了自己的待人接物和学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章中说:“周道废,秦拨长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这段文字中的“金匮”一词,辞书出版社的《辞海》解释为:“古时政府设立的藏书之所”(三卷本第3874页)。这条注释的依据是唐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一书。司马贞对“石室金匮”一词索隐  相似文献   

20.
国号的由来     
《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考察古代历史,国号的由来,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根据发迹的地名以定国号《史记·五帝本纪》的《集解》中说:「尧号陶唐」。盖因其先后相继受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县陶丘)唐(今河北唐县境)而来。汉是因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